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九首詩,九幅畫,夠你享受夠你想的了!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是陶淵明的佳作, 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 “心遠地自偏”告訴我們, 心志高遠, 自然覺得所處地方僻靜, 就像我們說的大隱隱於市道理一樣。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古人說,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就是說,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意義上是有限的, 很多潔淨精微的道理、哲理, 是沒有辦法通過語言來傳達的。 所以說,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這是李白為數不多的哲理意味深長的作品。 前兩句意在襯托一種遼闊的寂寞:鳥都高高地飛走了, 連雲彩也悠閒地飄走, 境界很開闊。

後兩句重點在一個“厭”字, 我們知道, 厭是厭煩、厭惡的意思, 還有一個意思是足、夠、滿足。 這些都是說人的感情, 只有人才會厭。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詩人與敬亭山相看而不厭, 這可以說是一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這兩句也是千古名句。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 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

江上已呈露春意。 這告訴我們, 萬事萬物的生滅不都是絕對的, 殘夜盡了, 太陽從海上生出。 舊年過完了, 但是春天卻早在舊年裡就“出生了”, 舊年也沒有盡, 它融入到了春天裡。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不僅是夕陽, 萬事萬物都在永恆的變化之中。 美好的東西只是一時的風光流轉, 人無千日好, 花無百日紅。 所有美好的東西其實都是這樣, “只是近黃昏”。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寫廬山的。 前兩句說的是看問題的角度, 山峰是孤立的, 山嶺是連綿的。 我們常說“石有四面”, 從不同的角度看去, 物體就會呈現不同的狀態。

而後兩句更為精妙。 周易上說, “百姓日用而不知”。 為什麼日用而不知?就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頗有幾分思辨的意味。 琴聲到底在哪裡?蘇軾用反問否定了琴聲在琴上和指頭上的說法, 這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繫的。 琴聲不在琴上, 不在指頭上, 但是指頭碰到琴就能發出聲音。

如果我們再深究一下, 琴聲在耳朵上?非也。 因為我們都知道“心不在焉, 充耳不聞”。 沒有“心”, 就沒有聲音。 正如你未看此花, 此花與你同歸於寂。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如果一個人, 能夠瞭解到最根本的知識,

把握了最根本的道, 那麼就瞭解了所有的知識, 把握了所有的道理。

什麼叫“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拿道家來說, 你體悟了最高的“道”, 那麼就掌握了萬事萬物, 不會受到浮華和歧路的迷惑, 人生和宇宙也就通透了。 還有如佛家所言, 如果你證得如來藏, 那麼你會發現人世一切都是虛空。 這就是“只緣身在最高層”。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用了襯托的手法, 前兩句寫美景, 後來筆鋒一轉, 景色這麼美, 源頭在哪?雖然朱熹在這首詩裡沒有說, 我們可以從其他詩作中瞭解到, 是“道”。

源頭活水, 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說法。 西方有一個“流溢”的說法。

就是說, 道創造了萬物, 是萬事萬物的源頭, 這種創造是一種流溢, “道”流溢出來的, 道創造萬物自身不減少。 源頭活水也是這個意思, 就像老子說的動而不屈, 虛而不竭。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首詩是《三國演義》的卷首詩, 寫得有氣勢、有風度。 “是非成敗轉頭空”, 帝王將相風雲際會, 若從長遠來看, 爭奪的也只是蝸角之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