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型城鎮,在新時代迸發新活力

因為這塊蒼茫的高海拔陸地曾久曆貧困落後, 在奮起趕超中才急欲謀求突破;因為肩負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雙重重任, 在轉變發展方式中更期盼實現跨越。

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拉動力, 帶動72萬平方公里的高天厚土, 在新時代迸發出蓬勃生機與飽滿活力。

這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史上起承轉合、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石,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以提高品質為關鍵,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 青海, 以人為本, 科學佈局,

城鄉統籌、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具有我省特色的新型城鎮畫卷舒展開來。

俯瞰甘德縣城。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蘇烽 張浩 攝

德令哈市陶爾根家園裡農牧民群眾正在社區閱覽室裡讀書。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縣城一角。

正在修建的烏蘭縣茶卡鎮兩街片區工程。

新型城鎮, 推開發展的門扉

伴隨著一座座新型城鎮在全省各地紛紛崛起, 彰顯著我省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不甘人後、奮起追趕的信念和力量。

同時體現在通過新型城鎮建設的蓄勢而發, 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釋放出強勁動力。

西寧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 借躋身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良好契機, 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的全過程。 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 提升了城市的水資源涵養能力。 並通過海綿型建築與社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與綠地等建設, 打造出西北地方半乾旱缺水型海綿城市建設的“西寧模式”。

家住西寧市城北區瑞景家園社區75歲的祁生玉老人, 見證了新型城鎮建設給西寧市帶來的變化:“我家早先住在六、七十年代單位自建的樓房裡,

各項設施與現在都沒法比, 新型城鎮建設讓我們搬進了設施齊全的社區。 近年西寧市又推出海綿城市建設, 起初也不懂這是啥概念, 隨著城市變綠了, 空氣清新了, 生活環境越來越好, 這才感到西寧市打造幸福宜居城市走的高端道路。 ”

在中心城市之光的輝映中, 海東市的東部城市群拔地而起, 已經成為青海和東部城市群功能優化的重要副中心城市、蘭西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蘭西經濟區的產業基地、高原現代農業示範區、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態宜居城市和全省發展的新增長極。

東部城市群對區縣的帶動功能顯現出來, 新型城鎮在一路推進中集聚功能, 釋放出促民增收、幸福宜居的民生改善“紅利”。

海東市平安區居民李發明說:“新型城鎮拉動了內需潛力和人氣,攬活的、做生意的都比以前掙錢。眼前再不是從前冷冷清清、土裡土氣的海東,完全有了大城市的模樣”。

素有我省“西大門”之稱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瀚海戈壁上增強重點城鎮的帶動力。基礎設施全面跟進,城鄉統籌發展水準取得整體躍升。形成了產城融合發展,工業園區與城區聯動發展,城鎮與配套產業交融成長的格局。全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

新興路徑,書寫以人為本範例

在精心打造新型城鎮的路途中,我省繞開了“攤大餅”的誤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新型城鎮發展與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脫貧攻堅和服務“三農”相結合,加快全省新型城鎮建設提檔升級。在鞏固和提升48個新型城鎮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集中打造32個宜居宜業、各具特色的美麗新型城鎮。

靠著茶卡鹽湖的“天空之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以此帶動茶卡古驛完成了向新型城鎮的嬗變。持續數年的茶卡鹽湖旅遊“井噴”之勢,推動了茶卡鎮與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茶卡鎮市場主體從以前“門前冷落鞍馬稀”,快速遞增到558家,全鎮圍繞旅遊從業商戶占到80%以上,直接帶動就業逾千人,間接帶動就業達3千餘人。“景鎮聯動”和軟硬體鉅資投入,使“國家特色小鎮”、“中國最具文化價值特色小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花落茶卡。

闊步向前邁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堅守發展和生態底線,集聚城鎮效能的同時,連接歷史與人文的脈絡,面向未來的發展。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中,立足於當地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積澱,將隆務街打造成為集多民族民俗風格於一體的歷史文化一條街。十餘個民族的各族群眾聚居在這裡,從事各種經營。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交往、交融的空間中,既傳承了各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又成為增進各族群眾之間情誼、實現和諧穩定的有效載體。

無獨有偶,距離隆務鎮數百公里外的德令哈市柯魯柯鎮,以農墾文化底蘊凸顯著新型城鎮建設的主題。

街道兩旁,比肩接踵、仿舊如舊的林立建築,徜徉在這裡,似可聆聽到歷史的回聲,體味到這座西部大農場過往的舊時光。農墾文化,成為柯魯柯鎮在新時期謀求發展的最大資源和看家“本錢”。在柯魯柯鎮生活了近40年的居民楊雲善說:“以前鎮上比較冷清,打造成新型城鎮後,鎮上的居民生產生活發生了從沒有過的巨大變化。”

擔起城鄉,新型城鎮釋放光熱

今年70多歲、曾在我省地質勘探行業工作了40多年的樂國維老人說,因為長年在野外工作,幾乎跑遍了全省農牧區的溝溝坎坎。在他的記憶裡,許多縣城的設施還趕不上內地的一個鎮,下面鄉鎮上的條件就更差一些。去年,通過收看上了中央台的“大美青海”專題片,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變化,讓他幾乎不敢相信,這一切都已從夢想變為現實。

毋庸置疑,這是我省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建設設施一體化,實現城鄉基礎設施聯網共用,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福祉。

格爾木市唐古喇山鎮的長江源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村裡數百戶藏族群眾,以前都在靠近沱沱河區域裡以放牧為生。住的是帳篷,鋪的是羊皮,人就睡在地上,點的是羊油燈,連吃水都靠車拉牛馱。在搬進水電路話各項設施齊全的獨院新家後,生活得益于新型城鎮建設迅速得到改善,並發展起了以村集體經濟為主體的後續產業。

借助新型城鎮化建設搭起的平臺,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在縣城約改鎮,為搬遷到新型城鎮居住的藏族群眾,建起了長達數百米的創業就業一條街,許多搬遷群眾在掌握了汽車、摩托車修理和民族手工藝製作技能後,在政府扶持下踏上了創業之路。

在新型城鎮全面施行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傳導出黨和政府對各族群眾的深切關愛之情。

設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城一側的縣城敬老院裡,集中供養著來自全縣各地的百餘名孤寡五保老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服務,讓各族老人在這個大家庭裡頤養天年……

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心未艾,站在新時代的開端,必將在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中,奮力實現各族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釋放出促民增收、幸福宜居的民生改善“紅利”。

海東市平安區居民李發明說:“新型城鎮拉動了內需潛力和人氣,攬活的、做生意的都比以前掙錢。眼前再不是從前冷冷清清、土裡土氣的海東,完全有了大城市的模樣”。

素有我省“西大門”之稱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瀚海戈壁上增強重點城鎮的帶動力。基礎設施全面跟進,城鄉統籌發展水準取得整體躍升。形成了產城融合發展,工業園區與城區聯動發展,城鎮與配套產業交融成長的格局。全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

新興路徑,書寫以人為本範例

在精心打造新型城鎮的路途中,我省繞開了“攤大餅”的誤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新型城鎮發展與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脫貧攻堅和服務“三農”相結合,加快全省新型城鎮建設提檔升級。在鞏固和提升48個新型城鎮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集中打造32個宜居宜業、各具特色的美麗新型城鎮。

靠著茶卡鹽湖的“天空之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以此帶動茶卡古驛完成了向新型城鎮的嬗變。持續數年的茶卡鹽湖旅遊“井噴”之勢,推動了茶卡鎮與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茶卡鎮市場主體從以前“門前冷落鞍馬稀”,快速遞增到558家,全鎮圍繞旅遊從業商戶占到80%以上,直接帶動就業逾千人,間接帶動就業達3千餘人。“景鎮聯動”和軟硬體鉅資投入,使“國家特色小鎮”、“中國最具文化價值特色小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花落茶卡。

闊步向前邁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堅守發展和生態底線,集聚城鎮效能的同時,連接歷史與人文的脈絡,面向未來的發展。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中,立足於當地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積澱,將隆務街打造成為集多民族民俗風格於一體的歷史文化一條街。十餘個民族的各族群眾聚居在這裡,從事各種經營。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交往、交融的空間中,既傳承了各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又成為增進各族群眾之間情誼、實現和諧穩定的有效載體。

無獨有偶,距離隆務鎮數百公里外的德令哈市柯魯柯鎮,以農墾文化底蘊凸顯著新型城鎮建設的主題。

街道兩旁,比肩接踵、仿舊如舊的林立建築,徜徉在這裡,似可聆聽到歷史的回聲,體味到這座西部大農場過往的舊時光。農墾文化,成為柯魯柯鎮在新時期謀求發展的最大資源和看家“本錢”。在柯魯柯鎮生活了近40年的居民楊雲善說:“以前鎮上比較冷清,打造成新型城鎮後,鎮上的居民生產生活發生了從沒有過的巨大變化。”

擔起城鄉,新型城鎮釋放光熱

今年70多歲、曾在我省地質勘探行業工作了40多年的樂國維老人說,因為長年在野外工作,幾乎跑遍了全省農牧區的溝溝坎坎。在他的記憶裡,許多縣城的設施還趕不上內地的一個鎮,下面鄉鎮上的條件就更差一些。去年,通過收看上了中央台的“大美青海”專題片,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變化,讓他幾乎不敢相信,這一切都已從夢想變為現實。

毋庸置疑,這是我省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建設設施一體化,實現城鄉基礎設施聯網共用,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福祉。

格爾木市唐古喇山鎮的長江源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村裡數百戶藏族群眾,以前都在靠近沱沱河區域裡以放牧為生。住的是帳篷,鋪的是羊皮,人就睡在地上,點的是羊油燈,連吃水都靠車拉牛馱。在搬進水電路話各項設施齊全的獨院新家後,生活得益于新型城鎮建設迅速得到改善,並發展起了以村集體經濟為主體的後續產業。

借助新型城鎮化建設搭起的平臺,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在縣城約改鎮,為搬遷到新型城鎮居住的藏族群眾,建起了長達數百米的創業就業一條街,許多搬遷群眾在掌握了汽車、摩托車修理和民族手工藝製作技能後,在政府扶持下踏上了創業之路。

在新型城鎮全面施行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傳導出黨和政府對各族群眾的深切關愛之情。

設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城一側的縣城敬老院裡,集中供養著來自全縣各地的百餘名孤寡五保老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服務,讓各族老人在這個大家庭裡頤養天年……

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心未艾,站在新時代的開端,必將在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中,奮力實現各族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