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別聽那些古裝電影放屁了,砍頭才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在電影《讓子彈飛》裡, 薑文飾演的張麻子, 一刀就砍下了周潤發的人頭, 乾淨俐落一氣呵成。

電影歸電影, 實際上砍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跟其他動物比起來, 人類的脖子可能十分脆弱, 但要把頭跟身體乾淨俐落地分開, 卻也難以做到。 即便是專門執行斬首的劊子手, 刀起頭落也並非輕而易舉的事, 有時一刀砍不下腦袋的劊子手甚至會被憤怒的群眾打死。

1587年, 劊子手砍了三下,

才砍掉了蘇格蘭瑪麗女王的頭。 第一下砍在了她後腦上, 第二下留下了一小段肌腱, 第三下才用斧刃完成。 1766年, 對德·拉利伯爵執行死刑的時候, 他紋絲不動地跪在那裡, 眼睛也被蒙住, 但劊子手的斧頭第一下只把他砍倒在地, 不得不又把他扶起來重新調整位置, 然後又砍了五六下, 才使他身首分離。

因此1789年, 法國醫生約吉坦(Joseph Ignace Guillotin)在國會大聲呼籲:應該對所有的犯人一視同仁, 以人道的方式處以極刑。 1790年, 約吉坦與法國頭號劊子手亨利·夏爾合作, 由德國的巧匠托皮亞斯·施密特動手設計了一台斷頭臺樣機, 但是沒砍幾個人刀刃就卷了。 順便說一句, 第一架斷頭臺的生產商, 平時生產的是鋼琴。

此時出手解決問題的是喜愛機械工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 大仲馬在《九三年的戲》中這樣描述道:“……他說:缺陷在這裡。 刀刃不應該是新月形, 而應該是三角形, 像打草鐮刀那樣斜著。 ”

無人能夠想到:僅僅9個月後, 路易十六就躺在了經自己改良過的斷頭臺下, 成為了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決的國王。

據史料記載, 這台被敬稱為”國家剃刀”的斷頭臺主框架由紅漆木製成, 垂直支柱高4.5米, 支柱間距37釐米, 總重約600公斤, 鍘刀重約40 公斤。 刀片與地面底槽的落差2.25米, 下落速度約每秒7米, 砍掉一個人的腦袋只需百分之二秒。

斷頭臺甚至成為了當時巴黎的一種流行時尚, 斷頭臺造型的首飾與玩具風靡一時。 法國大革命期間, 吉倫特派的餐桌上常放著一個桃花心木制的小斷頭臺, 甜香酒的小瓶則製成了丹東等政敵的樣子。 當切掉小人的頭時, 軀體裡便流出血紅的酒來。

當然, 最後所有這些人, 無論是吉倫特派還是雅各賓派, 無論是丹東還是羅伯斯庇爾, 全都和路易十六一樣上了斷頭臺。

中國沒有斷頭臺。

自有斬首之刑以來, 全都是由劊子手來人工完成的。

劊子手一般都是祖傳世家, 沒有臨時工這一說。 剛開始練刀工時, 用宣紙鋪案, 案上擺肉。 揮刀剁肉, 肉成爛泥, 而宣紙不許著一刀, 才算過關。 清末最後一個劊子手鄧海山, 起初練刀時是在冬瓜上畫一條線, 必須沿線一刀切開才算合格。 為了練習, 他每天要切800個冬瓜。

經年累月練成如此神乎其技的刀法, 不用來營私舞弊, 實在太可惜。 若犯人家裡有錢、打點到位, 一刀下去乾淨俐落, 頸項下麵還連著皮, 相當於留了個全屍;若犯人家裡沒錢, 一刀下去卻不會當場致命, 慢牛車拉十裡八裡才會痛到斷氣。 若關係還更鐵, 劊子手一刀下去就把人砍翻在地, 血肉模糊看上去嚇人, 其實筋絡咽喉都沒斷, 將養上一段時間就好了,不過頸上多了一道疤而已。

即便像這樣貪婪而專業的劊子手,也是要憑運氣才能遇上的。很多情況下砍頭者的水準都不夠,那被砍頭的人就慘了。

清朝咸豐年間,官軍在福建沿海地區捕獲海盜五十余人,押赴福州市北郊刑場處斬。海盜多有武藝,而劊子手力有不逮。一名囚犯被連砍數刀,頭尚不掉,號叫不絕於耳。

在魯迅的筆下,中國人就像一群等著人血饅頭的看客,對殺戮充滿了興奮和好奇。而在周作人的《談虎集》裡,更記載了這樣的事:

“《古城週刊》第二期短評裡說前此天津要處決幾個党案的犯人,轟動了上萬的人在行刑地點等候著看熱鬧,而其主要原因則因為其中有兩個是女犯,短評裡還引了記者在路上所聽見的一段話。甲問:你老不是也上權仙去看出紅差嗎?乙答:“是呀,聽說還有兩個大娘們啦,看她們光著膀子挨刀真有意思呀。”

對此周作人的感想是:”這實在足以表出中國民族的十足野蠻墮落的惡根性來了!我常說中國人的天性是最好淫殺,最兇殘而又卑怯的。”

斬首時無論男女,一律須脫去上衣,這樣的行刑規則從宋元到明清都一脈相承。既是方便劊子手,也是一種附加的侮辱。所以革命志士秋瑾在1907年被清廷處死前,明確提出要求臨刑時不准去衣。

但若以為只有國人會對公開行刑趨之若鶩,那也未免低估了人性的陰暗面。事實上,在斷頭臺興起時的歐洲,民眾也跟周氏兄弟筆下愚昧的中國人一樣熱衷於觀刑,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約吉坦醫生出於人道考慮,希望囚犯死得越快越好,但民眾不這樣想。他們喜歡更戲劇性、更持久、更令人激動的場景。當斷頭臺第一次實際運行、刀落頭落的時候,圍觀的民眾們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居然如此迅速結束,於是大呼:“還我木質絞刑架!還我木質絞刑架!”

那時的歐洲民眾,還沒有發展到如今的文明程度,他們習慣看到冗長的行刑過程,習慣看到犯人被拉直、痛毆、焚燒、肢解,或是在輪子上被碾得支離破碎。如果劊子手折磨的手段別出心裁,他們每個人都會使勁鼓掌。

1840年,作家查理斯·狄更斯在觀看一場絞刑時,發現觀眾“沒有悲傷痛苦,沒有富有教益的恐懼,沒有憎惡,沒有嚴肅;只有下流、淫蕩、輕浮、酗酒和另外五十種不同形式的招搖於世的惡行。”

當犯人鎮定自若、談笑風生地走上斷頭臺時,觀眾會給予喝彩;當犯人恐懼至極、癱軟如泥又或苦苦哀求時,觀眾則會報以嘲諷和嗤笑。這一幕,跟那些每次都想聽到“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的、所謂天然自帶民族劣根性的國人,實在沒什麼區別。大千世界,人同此心。

世界終究還是在進步的。1912年民國建立之後,就將斬首改為槍決。1914年,北京政府頒佈《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需用槍斃”。1932年,《六法全書》正式確定“死刑用槍斃”。從此作為一種正式的刑罰手段,斬首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只在戰時和某些私刑場合存在。

而從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977年,法國執行死刑都是用斷頭臺,除非是犯下危害國家罪行的犯人才會被槍決。1977年法國的斷頭臺滾下最後一名死囚的人頭,跟著4年後廢除了死刑。

而如今,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唯一在公共廣場執行斬首死刑的國家,強姦、謀殺、叛教、持械搶劫和販毒都會被判處公開斬首。在砍頭時劊子手使用的不是刀,而是阿拉伯傳統的彎劍。沙特第一劊子手穆罕默德·薩阿迪·巴夏,最高紀錄是一天斬首7人。

將養上一段時間就好了,不過頸上多了一道疤而已。

即便像這樣貪婪而專業的劊子手,也是要憑運氣才能遇上的。很多情況下砍頭者的水準都不夠,那被砍頭的人就慘了。

清朝咸豐年間,官軍在福建沿海地區捕獲海盜五十余人,押赴福州市北郊刑場處斬。海盜多有武藝,而劊子手力有不逮。一名囚犯被連砍數刀,頭尚不掉,號叫不絕於耳。

在魯迅的筆下,中國人就像一群等著人血饅頭的看客,對殺戮充滿了興奮和好奇。而在周作人的《談虎集》裡,更記載了這樣的事:

“《古城週刊》第二期短評裡說前此天津要處決幾個党案的犯人,轟動了上萬的人在行刑地點等候著看熱鬧,而其主要原因則因為其中有兩個是女犯,短評裡還引了記者在路上所聽見的一段話。甲問:你老不是也上權仙去看出紅差嗎?乙答:“是呀,聽說還有兩個大娘們啦,看她們光著膀子挨刀真有意思呀。”

對此周作人的感想是:”這實在足以表出中國民族的十足野蠻墮落的惡根性來了!我常說中國人的天性是最好淫殺,最兇殘而又卑怯的。”

斬首時無論男女,一律須脫去上衣,這樣的行刑規則從宋元到明清都一脈相承。既是方便劊子手,也是一種附加的侮辱。所以革命志士秋瑾在1907年被清廷處死前,明確提出要求臨刑時不准去衣。

但若以為只有國人會對公開行刑趨之若鶩,那也未免低估了人性的陰暗面。事實上,在斷頭臺興起時的歐洲,民眾也跟周氏兄弟筆下愚昧的中國人一樣熱衷於觀刑,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約吉坦醫生出於人道考慮,希望囚犯死得越快越好,但民眾不這樣想。他們喜歡更戲劇性、更持久、更令人激動的場景。當斷頭臺第一次實際運行、刀落頭落的時候,圍觀的民眾們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居然如此迅速結束,於是大呼:“還我木質絞刑架!還我木質絞刑架!”

那時的歐洲民眾,還沒有發展到如今的文明程度,他們習慣看到冗長的行刑過程,習慣看到犯人被拉直、痛毆、焚燒、肢解,或是在輪子上被碾得支離破碎。如果劊子手折磨的手段別出心裁,他們每個人都會使勁鼓掌。

1840年,作家查理斯·狄更斯在觀看一場絞刑時,發現觀眾“沒有悲傷痛苦,沒有富有教益的恐懼,沒有憎惡,沒有嚴肅;只有下流、淫蕩、輕浮、酗酒和另外五十種不同形式的招搖於世的惡行。”

當犯人鎮定自若、談笑風生地走上斷頭臺時,觀眾會給予喝彩;當犯人恐懼至極、癱軟如泥又或苦苦哀求時,觀眾則會報以嘲諷和嗤笑。這一幕,跟那些每次都想聽到“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的、所謂天然自帶民族劣根性的國人,實在沒什麼區別。大千世界,人同此心。

世界終究還是在進步的。1912年民國建立之後,就將斬首改為槍決。1914年,北京政府頒佈《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需用槍斃”。1932年,《六法全書》正式確定“死刑用槍斃”。從此作為一種正式的刑罰手段,斬首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只在戰時和某些私刑場合存在。

而從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977年,法國執行死刑都是用斷頭臺,除非是犯下危害國家罪行的犯人才會被槍決。1977年法國的斷頭臺滾下最後一名死囚的人頭,跟著4年後廢除了死刑。

而如今,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唯一在公共廣場執行斬首死刑的國家,強姦、謀殺、叛教、持械搶劫和販毒都會被判處公開斬首。在砍頭時劊子手使用的不是刀,而是阿拉伯傳統的彎劍。沙特第一劊子手穆罕默德·薩阿迪·巴夏,最高紀錄是一天斬首7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