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郭台銘攜富士康去美國造iPhone?“它只是願望”

去年在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當選後, 富士康沒多久就宣稱要去美國建工廠。

這是美國政府與蘋果公司和富士康之間的一次合作。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主席郭台銘也曾表示考慮與蘋果合作, 共同在美國投資70億建設液晶螢幕的工廠。 這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但是現在, 富士康猶豫了。 因為擔心美國政府不能再短時間內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稅收優惠

在中國的鄭州富士康工廠, 鄭州政府為了留住富士康, 撥出15億美元補貼, 免除前五年的企業稅和增值稅, 並且減免了約1億的員工社保和其他用工費用。 在美國方面, 特朗普也有相應的稅收優惠, 但企業的壓力來自於35%的進口關稅, 這讓許多企業願意去美國建廠。

勞動力問題

鄭州iPhone工廠員工為28萬人, 成都iPad工廠員工為11萬人。 富士康的員工不需要複雜的技能, 並且流水線上的普通工和技術工的工資約為3800-5000元(含加班費)

而在美國, 要建成類似鄭州工廠這樣規模的, 需要的人數遠不止28萬人, 因為流水線上工人流動大, 離職人數多, 一年需要大約60%的員工替代, 這樣看來, 如果運作10年, 則需要196萬人。 並且美國工人的收入為中國的4倍, 而一部iPhone毛利為300美元,

組裝費為4.5美元, 企業壓力來自美國方面的進口稅

這麼看來, 中國勞動力充足, 勞動力相對廉價, 更加能夠滿足富士康的需求。

供應商體系問題

一部蘋果的生產, 需要800多家元器件公司的合作。 如果作為最終組裝的富士康遷移, 將牽扯到一個龐大的供應商體系, 對所有的合作公司都存在一定的影響, 這讓富士康去美國顯得不太容易。

“我當時認為這次交流只是私人談話, 沒想到第二天計畫就曝光了。 ”郭台銘稱, “的確有這麼一個計畫, 但並不確定, 它只是願望。 ”

郭台銘, 1950年10月8日出生於中國臺灣, 企業家, 臺灣企業鴻海精密(下屬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

1966年郭台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 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服完兵役後,

郭台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 1971年, 臺灣“中國海專”畢業, 進入當時臺灣前三大船 務公司復興航運工作;當年進入臺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 1985年, 成立美國分公司, 創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