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泡腳水中加點料,散寒祛濕,冬季正好治腳氣!

中醫學認為, 腳底分佈著60 多個穴位和與人體內臟、器官相連接的反射區, 泡腳能溫腎散寒。 幾個小方子, 既能達到散寒祛濕補腎的功效, 還能夠治療頑固的腳氣, 只需在泡腳水中加點料。 其實冬季溫度變低, 真菌沒那麼活躍, 正是治療腳氣的季節。 根據臨床特點可分三類, 各有應對之道。

浸漬糜爛型腳氣

早期症狀為腳趾間潮濕, 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 乾涸脫屑後, 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 有奇癢, 易繼發感染。 如出現浸漬糜爛型腳氣, 可用“四黃洗劑”, 即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30 克, 加水煎煮30 分鐘, 以紗布濕敷20 分鐘, 可清熱消毒。

水皰型腳氣

症狀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 有的可融合成大皰, 皰液透明, 周圍無紅暈。 可用蒼耳子、苦參、蛇床子、大黃、黃精、明礬各30 克, 甘草10 克加水煎30 分鐘, 其中明礬需後下。 黃精專治腳癬, 苦參與蛇床子同用, 可增強殺菌止癢功效。

增厚型腳氣

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 角化脫屑、瘙癢, 易發生皸裂。 可用黃精、地膚子、明礬(後下)各30 克, 加水煎煮30 分鐘。 地膚子有清濕熱功效, 配伍黃精、明礬外洗有殺菌抑菌之效。 經驗證, 不少腳癬患者, 一般泡上十天半個月即可治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