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最悲愴的一首詩,其中一句彰顯了其心懷天下的胸襟

東漢末年, 宦官專政, 朝局混亂, 群雄奮起欲討伐惡逆之徒, 曹操的《蒿裡行》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全詩抨擊了軍閥對國家百姓的禍害, 彰顯了詩人同情百姓、擔憂國事的一種心懷天下胸襟。 詩中“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一句更是全詩的最悲愴之處, 這句詩更是詩人目睹連綿戰爭下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的悲慘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歎!

蒿裡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 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 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 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 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 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 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 念之斷人腸。

詩文翻譯:

關東有很多仗義之士, 他們起兵討伐那些兇狠殘惡之徒。

各路將領們最初約定訂盟, 齊心協力去討伐長安的董卓。

等到兵力匯合後卻心懷鬼胎, 互相觀望, 沒人率先前進。

諸路軍為了爭奪勢利, 各路軍隊之間相互自相殘殺起來。

袁紹的堂弟袁術淮南稱帝, 袁紹在北方謀立了傀儡皇帝。

連綿的戰爭鎧甲上已生滿了蟣虱, 眾多百姓也因此死亡。

屍骨曝露荒野無人掩埋, 千里之間沒有一絲人煙和雞鳴。

一百個百姓中只下一個還活著,

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傷心。

詩文鑒賞:

《蒿裡行》這首詩前五句可以看作是敘事寫實。 “關東有義士, 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 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 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 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 刻璽於北方。 ”東漢末年, 董卓專政, 一時間政局混亂, 搞的搞的烏煙瘴氣, 人民陷於生靈塗炭之境。 而當時的關東各郡將領, 公推聲名顯著的袁紹為義軍首領, 準備齊力討伐董卓。 但是義軍各部又心懷鬼胎, 互相觀望, 圖謀私利, 內部混亂起來。 尤其是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匡扶漢室之名, 行爭霸天下之實……詩人在前五句中用凝練精簡的筆觸將這些歷史行徑無情地揭露出來, 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深切的憤恨之情!

末尾三句可以看作是詩人對混亂時局的有感而發。 “鎧甲生蟣虱, 萬姓以死亡。 ”這亂世之中, 將士們連年征戰, 詩人用鎧甲的生銹長虱, 大量無辜百姓的死亡來反襯戰爭的殘酷, 時局的混亂。 “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 ”這是本詩中最傳神的一句詩, 曹操在此處寄情于景,

通過荒蕪淒涼的景象來表現自己內心的那種深沉的悲痛之感, 使得全詩的感情迸發到了高潮, 將詩人的那種悲愴憤恨之情宣洩了出來。 最後的“生民百遺一, 念之斷人腸”是詩人目睹連綿戰爭下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的悲慘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