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宣講家網評論丨「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本質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行為準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 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這一重要論斷, 彰顯了我們黨一刻也不脫離人民群眾的鮮明態度, 深刻闡述了處理好黨同人民群眾關係的極端重要性。 只要我們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就有了堅不可摧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一、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重要意義

沒有一種根基, 比紮根于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 比來自於群眾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 比民心所向更珍貴持久。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條件下, 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且疊加交互作用異常, 直面“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 我們黨能否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關係黨的形象, 關係人心向背, 關係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直接關係黨的形象。 對於一個執政黨來說, 形象問題至關重要。 党的形象代表和體現著黨的性質和宗旨, 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黨的認識、評價和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党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 強調我們党作為一個在中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對作風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在中國共產黨97年的發展歷程中, 我們黨通過堅持不懈地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通過與廣大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的奮鬥歷程, 通過無數黨員幹部的優良作風和奉獻精神, 與人民群眾建立了魚水深情, 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這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 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重要保證, 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信心所在。 黨的形象不是空洞的,
是通過我們每一個黨員、每一個領導幹部的行為和作風反映出來的。 每一個黨員、幹部都應該明白自己的職責任務,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以優良過硬的作風維護黨的形象。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關係民心向背。 自古以來, 得人心者得天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 一個政權, 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 ”在中國歷史上, 很多王朝都經歷了由得民心而興起到失民心而衰亡的過程。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 儘管各自原因很複雜, 但人心向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 就是脫離群眾。 回顧我們党的奮鬥歷程,

之所以能夠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贏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開創改革開放全新的事業, 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我們黨制定和實行了符合人民群眾意願的路線方針政策, 廣大黨員幹部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党的優良傳統和過硬作風, 保持和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從而始終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 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關係黨的生死存亡。 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 才能做到堅如磐石。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們黨從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患感、頑強的意志品質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嚴肅查處腐敗分子, 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 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党取得的成果, 人民群眾給予了很高評價, 成績值得充分肯定, 經驗教訓值得深入總結。 但是, 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樂觀。 全面從嚴治党依然任重道遠,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我們必須從事關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上, 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党的作風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使廣大人民群眾看到實效、增強信心,使黨群關係、幹群關係不斷得到改善。

二、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基本路徑

如何確保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這仍然是一場嚴峻考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要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血肉關係,就必須始終切實堅持和實踐黨的群眾路線。

一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毛澤東同志說過:“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依靠誰發展、為了誰發展這一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彰顯了黨熱愛人民、服務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感情。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意識,千方百計加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我國發展不斷提供強大動力和有效保障,真正做到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生活好起來。

二是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現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發展為了人民,就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眾冷暖,關注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心聲,回應群眾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解民難,恪守為民之責,把群眾的急事難事作為自己的大事要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困我有所幫,民有所難我有所解。要保民安,在處理矛盾問題時要把問題考慮得細緻些,把工作做得扎實些,把措施定得周全些,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安定祥和的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三是始終讓人民群眾衡量評判發展成效。人民是發展的主體,發展的成敗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眾來核對總和評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桿秤,是輕是重,一稱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長是短,一量便曉。”要把人民群眾作為推進發展的主力軍,始終相信群眾,緊密聯繫群眾,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基層和群眾意見,做到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依靠人民群眾努力。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尺規,發展政策的出臺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意見,聽取群眾的聲音;發展措施的執行和進展,要積極向群眾宣傳、主張要實現的目標,讓群眾知曉;發展成效要讓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努力使發展符合客觀實際、經得起群眾檢驗。要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創造,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調動人民群眾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四是始終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鬥目標。貧富差距拉大不利於社會持久穩定,不利於良好的黨群關係的形成和保持。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的表現,是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要採取有力的措施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落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原則,加強社會保障與民生建設,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支持力度,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准扶貧,補齊短板、兜住底線,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使每個人都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才能讓人民群眾從內心感謝黨、從內心佩服黨、從內心拉近與黨的關係。要努力解決影響有違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問題,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三、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保障措施

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必須解決好“常”“長”的問題。要立足根本、著眼長遠,健全和完善科學管用的群眾工作的制度體系,為貫徹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開展群眾工作提供根本保證,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一是始終站穩群眾立場。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通過馳而不息的思想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並帶領人民群眾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樹立向群眾學習的觀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虛心當群眾的學生,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樹立對黨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相一致的觀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統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斷增強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是樹立正確政績觀。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為民,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立場;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最高價值取向,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党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塊“試金石”,要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不搞主觀臆斷“拍腦袋”決策,不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現象,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政績。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強化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加強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督導檢查,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和績效管理制度,嚴格責任追究,把權力運行置於陽光之下。

三是完善聯繫群眾制度。只有走出機關大院,深入基層一線,在直接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實踐中,才能真正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要建立健全黨群“零距離”溝通機制,構建黨群雙向互動聯繫機制,既使上情下達,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瞭解,又使下情上達,保證群眾的要求和呼聲有回應。要健全和完善黨員聯繫點機制、定期調研機制、信訪群眾來訪接待機制、黨員幹部聯繫基層群眾機制、登門入戶徵求意見機制、蹲點工作機制、基層鍛煉機制、黨員幹部與困難家庭長期幫扶機制、民意調查資訊回饋機制、群眾參與決策機制、重大事項公示和聽證機制、人民群眾評議和監督機制、責任追究機制、考核和激勵機制等。

四是提升服務群眾本領。善於做群眾工作,是體現執政能力和執政水準的重要方面。黨員幹部要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基層一線錘煉自己,不斷提高宣傳引導群眾的能力、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聯繫服務群眾的能力、團結帶領群眾的能力。要學習語言表達技巧,善於用群眾接受的語言和方式,把要傳達的資訊輸入群眾心裡,使群眾願意聽、願意信。要善於傾聽,暢通訴求通道,提高全面疏導能力,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要善於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法,化解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強大力量。

五是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正確用人導向是旗幟、是標杆。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注重選拔政治堅定、原則性強、清正廉潔、品德高尚的幹部,對於同樣是能力強的幹部,誰在德方面表現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誰,對於在德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幹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要多到幹部群眾中聽真話、察實情,注意在街談巷議、鄉語口碑中識別幹部,真正把那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對群眾有真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口碑好威信高的幹部用起來,引導廣大幹部一心為民、勤政廉政,更加密切地聯繫服務群眾。注重選拔具有基層領導經歷和工作經歷、在基層經過扎實歷練的幹部,注重選拔在艱苦地區、困難地方努力工作、業績突出的幹部,注重選拔長期紮根基層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的幹部,引導廣大幹部面向基層一線去推進工作、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到條件艱苦、情況複雜、矛盾問題多的地方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幹。這是黨員幹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本質要求。

(作者:沈小平 單位:安徽省委組織部研究室)

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党的作風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使廣大人民群眾看到實效、增強信心,使黨群關係、幹群關係不斷得到改善。

二、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基本路徑

如何確保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這仍然是一場嚴峻考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要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血肉關係,就必須始終切實堅持和實踐黨的群眾路線。

一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毛澤東同志說過:“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依靠誰發展、為了誰發展這一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彰顯了黨熱愛人民、服務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感情。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意識,千方百計加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我國發展不斷提供強大動力和有效保障,真正做到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生活好起來。

二是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現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發展為了人民,就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眾冷暖,關注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心聲,回應群眾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解民難,恪守為民之責,把群眾的急事難事作為自己的大事要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困我有所幫,民有所難我有所解。要保民安,在處理矛盾問題時要把問題考慮得細緻些,把工作做得扎實些,把措施定得周全些,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安定祥和的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三是始終讓人民群眾衡量評判發展成效。人民是發展的主體,發展的成敗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眾來核對總和評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桿秤,是輕是重,一稱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長是短,一量便曉。”要把人民群眾作為推進發展的主力軍,始終相信群眾,緊密聯繫群眾,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基層和群眾意見,做到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依靠人民群眾努力。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尺規,發展政策的出臺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意見,聽取群眾的聲音;發展措施的執行和進展,要積極向群眾宣傳、主張要實現的目標,讓群眾知曉;發展成效要讓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努力使發展符合客觀實際、經得起群眾檢驗。要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創造,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調動人民群眾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四是始終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鬥目標。貧富差距拉大不利於社會持久穩定,不利於良好的黨群關係的形成和保持。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的表現,是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要採取有力的措施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落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原則,加強社會保障與民生建設,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支持力度,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准扶貧,補齊短板、兜住底線,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使每個人都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才能讓人民群眾從內心感謝黨、從內心佩服黨、從內心拉近與黨的關係。要努力解決影響有違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問題,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三、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保障措施

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畢其功於一役,必須解決好“常”“長”的問題。要立足根本、著眼長遠,健全和完善科學管用的群眾工作的制度體系,為貫徹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開展群眾工作提供根本保證,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一是始終站穩群眾立場。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通過馳而不息的思想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並帶領人民群眾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樹立向群眾學習的觀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虛心當群眾的學生,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樹立對黨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相一致的觀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統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斷增強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是樹立正確政績觀。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為民,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立場;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最高價值取向,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党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塊“試金石”,要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事實事,不搞主觀臆斷“拍腦袋”決策,不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現象,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政績。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強化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加強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督導檢查,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和績效管理制度,嚴格責任追究,把權力運行置於陽光之下。

三是完善聯繫群眾制度。只有走出機關大院,深入基層一線,在直接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實踐中,才能真正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要建立健全黨群“零距離”溝通機制,構建黨群雙向互動聯繫機制,既使上情下達,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瞭解,又使下情上達,保證群眾的要求和呼聲有回應。要健全和完善黨員聯繫點機制、定期調研機制、信訪群眾來訪接待機制、黨員幹部聯繫基層群眾機制、登門入戶徵求意見機制、蹲點工作機制、基層鍛煉機制、黨員幹部與困難家庭長期幫扶機制、民意調查資訊回饋機制、群眾參與決策機制、重大事項公示和聽證機制、人民群眾評議和監督機制、責任追究機制、考核和激勵機制等。

四是提升服務群眾本領。善於做群眾工作,是體現執政能力和執政水準的重要方面。黨員幹部要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基層一線錘煉自己,不斷提高宣傳引導群眾的能力、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聯繫服務群眾的能力、團結帶領群眾的能力。要學習語言表達技巧,善於用群眾接受的語言和方式,把要傳達的資訊輸入群眾心裡,使群眾願意聽、願意信。要善於傾聽,暢通訴求通道,提高全面疏導能力,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要善於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法,化解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強大力量。

五是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正確用人導向是旗幟、是標杆。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注重選拔政治堅定、原則性強、清正廉潔、品德高尚的幹部,對於同樣是能力強的幹部,誰在德方面表現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誰,對於在德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幹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要多到幹部群眾中聽真話、察實情,注意在街談巷議、鄉語口碑中識別幹部,真正把那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對群眾有真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口碑好威信高的幹部用起來,引導廣大幹部一心為民、勤政廉政,更加密切地聯繫服務群眾。注重選拔具有基層領導經歷和工作經歷、在基層經過扎實歷練的幹部,注重選拔在艱苦地區、困難地方努力工作、業績突出的幹部,注重選拔長期紮根基層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的幹部,引導廣大幹部面向基層一線去推進工作、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到條件艱苦、情況複雜、矛盾問題多的地方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幹。這是黨員幹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本質要求。

(作者:沈小平 單位:安徽省委組織部研究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