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不該忘記的一個皇帝

歷史背景

淝水之戰後, 前秦統治瓦解, 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機複國, 召開部落大會, 即代王位, 並改國號為魏, 稱皇帝, 史稱北魏。 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一, 發動兼併戰爭, 先後滅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涼, 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 已有馮太后與朝臣李沖的改革, 建立均田制, 重新建立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帝國。 由於孝文帝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 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漢化政策。

西元471年(皇興五年), 拓跋宏即位, 是為孝文帝。 此後, 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 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

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鬥爭。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 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政治

整頓吏治

西元472年(延興二年), 政以久任, 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

也要受到處罰, 甚至降級。

變革稅制

西元475年(延興五年), 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 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 徵收時禁止使用大鬥、長尺、重秤。

頒俸祿制

西元484年(太和八年), 頒佈俸祿制, 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 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 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 所授公田不准買, 離職時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 議定百官秩品, 分九品, 每品又分正、從。 從品為北魏之首創。 十九年, 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 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 姓為高, 族次之, 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 “皆太祖已降, 勳著當世, 位盡王公, 灼然可知者, 且下司州、吏部, 勿充猥言, 一同四姓。

”所謂四姓, 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 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 後者似為確。 班定姓族, 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經濟

行均田制

西元485年(太和九年), 頒佈了均田令, 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 露田種植穀物, 不得買賣, 七十歲時交還國家。 桑田種植桑、榆、棗樹, 不須交還國家, 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 買進不足的部分。 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創三長制

西元486年(太和十年), 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 採用鄰、裡、黨 的鄉官組織, 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改革租制

西元486年(太和十年), 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 每年交納帛一匹, 粟二石。 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 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 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 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文化

禁胡語

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 即將語言改變, 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 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 《魏書‧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 一從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 習性已久, 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 見在朝廷之人, 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 當加降黜。 ”

改漢姓

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 改為單姓。 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獨孤→劉姓 丘穆棱→穆姓 步六孤→陸姓 賀賴→賀姓 賀樓→樓姓

尊孔子

孝文帝遷都洛邑後, 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

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 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評價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 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 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 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 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 鞏固了改革的成果, 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