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專訪大眾中國CEO馮思翰 將推8款新能源車型/MEB平臺

易車訊 日前, 大眾汽車品牌於一次溝通會上分享回顧了其2017年品牌業務情況, 同時發佈了2018年大眾汽車的品牌規劃, 據悉, 直至2020年大眾將在中國共計投放10款SUV車型以及10多款新能源車型, 2020年後還將推出純電動產品, 自2019年起, 所上市的新車都將實現全面互聯。

大眾乘用車中國CEO馮思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2020年前, 大眾品牌旗下新能源產品主要來自MQB平臺進行打造, 在此期間內將完成10餘款新能源車型的佈局;未來2020-2022年內還將推出8款基於MEB平臺的新能源產品。

Q1:大眾明年對新能源車和傳統能源車的佈局方面有什麼計畫來滿足政府“雙積分”8%的要求?

馮思翰博士:我們認為新能源車和傳統內燃機車將會是並駕齊驅的市場格局, 至2025年,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規模大約是600萬輛到650萬輛左右。 對於大眾汽車品牌來說, 我們的目標就是在新能源車市場上, 獲得的市場份額要與我們在內燃機車上的市場份額相似。

我們計畫的一方面是在產品組合上, 首先要推出的是基於MQB平臺的新能源車, 同時在2020年之後將會推出基於MEB平臺的新能源車。

從雙積分的角度上來說, 我認為對於大眾汽車品牌來說新能源車的積分還是可以實現的。 在碳排放方面, 我們已經做好了技術儲備, 所以也能夠實現中國政府在碳排放方面的積分要求。

在新能源車方面, 我們要推出多款領先的新能源車型。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有現實的態度, 因為在今後的若干年間, 新能源車可能在總體的市場上的占比是20%—25%左右。 所以, 內燃機車型仍舊是一個主流, 不會輕易地就退出歷史舞臺, 因此我們在內燃機車型這方面仍舊要加大我們的研發。

比如說在新一代的發動機, 以及在新一代的變速箱, 以及三缸的發動機技術方面, 我們都在進行相關的研發來實現更好的節油、降耗。

Q2: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成熟後、自動駕駛成為一個新熱點的情況下, 大眾汽車是如何如何看待自動駕駛?大眾汽車的態度是什麼?

馮思翰博士:我們認為自動駕駛確實是汽車行業的一個重大趨勢, 大眾汽車品牌的自動駕駛規劃從二級自動駕駛到五級自動駕駛。 目前二級輔助式的駕駛功能已經比較完備, 邁向五級自動駕駛, 期間必須要逐一地完成三級、四級的技術儲備。 到了五級自動駕駛, 可能就屬於無人駕駛或者是無方向盤的自動駕駛車, 大眾汽車集團Sedric這款車正是完成了這樣的使命。

自動駕駛確實對於汽車行業是一個極為重大的革新。 首先, 從解放雙手和解放駕駛時間的角度來說, 有巨大的效益。 從安全的角度來說, 自動駕駛能夠大幅度地提升駕車安全。 在具體合作落地方面, 今年CES展上, 大眾汽車品牌與英偉達、Aurora 的合作,

這將提升大眾汽車在全球層面的自動駕駛技術儲備。 大眾汽車集團與“出門問問”達成戰略合作關係, 從語音辨識和人工智慧的角度切入提升在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技術儲備。 這兩個方向最終將助於自動駕駛戰略能夠很好地得以實現。

Q3:至2019年底,所有大眾汽車在互聯方面都會實現互聯化。大眾汽車在互聯方面會提供哪些新的服務?大眾汽車在服務上有哪些創新或者是更好的方法來提升用戶體驗?

馮思翰博士:其實剛才您的問題也已經很好地表達了在互聯化的未來,技術要與服務同步地去實現提升。一方面在硬體上或者說在軟體上,我們要在互聯這一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包括車載設備以及導航技術,以及大屏化的顯示。除此之外,我們要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互聯化服務。

充電難是電動車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大眾汽車可以圍繞充電給電動車車主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我們已經發佈了面向e-Golf車主的充電app,可以幫助車主快速導航找到充電樁,並便捷地實現支付。今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去實現服務的延伸。

另外,我還想給大家介紹關於在網路安全方面的技術準備。消費者最後希望將智慧手機作為車鑰匙。對於大眾汽車來說,一旦允許消費者通過智慧手機對汽車核心功能進行操控時,網路安全的問題就極為突出。我們希望實現接近百分之百的網路安全性,可以確保即便是應用智慧手機,也不至於被駭客截斷相關的資訊傳輸。

在5G方面,毫無疑問大眾汽車在密切跟蹤中國市場標準的制定工作。在汽車行業標準的相關問題,既涉及到5G,也涉及到導航、地圖。這方面我們正在密切地跟蹤中國市場上標準的制定工作。在產品打造方面,不會將歐洲的做法或是歐洲的產品簡單地運用於中國的市場,而是要根據中國市場標準的情況來定制化地為中國去開發這些產品。

Q4: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動車是大眾汽車2025戰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市場的動力電池供應方面有那些巨大挑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咱們是完全自己建設,還是跟一些已有的純電動汽車品牌或者充電樁的供應商進行合作?

馮思翰博士:在電池方面我將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介紹。電池的單體目前我們是通過本土採購的方式去解決,大眾會不會在未來進行電池單體的化學方面的研究或者相關的生產,目前還沒有確定。第二部分在電池模組上,毫無疑問我們會進行相關的電池模組的生產。第三在整個電池系統上,也就是電池單體再加上冷卻或者加熱管路以及電池管理系統和相關的優化,這個我們肯定會在中國進行面向中國市場的定制化生產。

至於充電樁,目前我們進口汽車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去解決充電的問題。我們在北京有三個戰略性的充電設施合作夥伴,並且日後也會擴大合作夥伴的數目來確保大眾的進口汽車能夠有更大範圍的充電設施覆蓋。至於以後我們會不會自建基礎設施的話題,目前還是為時過早,沒有定論。

Q5:新入門級平臺新品牌推出以後,希望去搶佔的那部分市場是不是要和自主品牌去競爭?大眾對未來這個品牌的期望在哪裡,希望它能夠占到大眾整個中國市場銷量的比重有多少,或者是整體的銷量能達到什麼樣的狀態?

馮思翰博士:首先講到新入門級產品的專案,從大眾的目標、消費群體的角度來說,我們已經認識到有一部分潛在的消費群體非常嚮往大眾品質,但同時在預算上略有不足,所以我們也有必要推出一系列的車型,既有大眾的品質,同時在價位上又能夠滿足這些消費者的需求。

對於新入門級產品專案的銷量目標,我們並沒有特別高的預期和期望值。因為儘管新入門級產品從量級上來說較為可觀,但是畢竟它不會帶來我們核心車型所能夠帶來的巨大的銷量。所以從銷量上來說,新入門級產品對於我們核心車型來說將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Q6:新能源方面的問題,MEB平臺會在什麼時候推出,MEB平臺是否會考慮在中國落地?

馮思翰博士:時間點上已經非常明確,我們要從2020年開始進行MEB平臺產品的生產,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在進行之中。尤其是在工廠的準備上,我們必須要為MEB的生產做好相關的調試。

關於MEB平臺產品的國產化問題,在2020至2022年期間,我們將會實現8款MEB車型的當地語系化生產,在此之外,我們會有兩到三款進口的MEB車型。最主要是這些車型可能暫時還不具備國產化的條件,因此通過進口的方式進行補充。

Q7:途觀絲綢之路版一個車型撐起了緊湊SUV類別,未來會不會有車來替代它?進口車方面,之前曾提到途銳這個車將在中國首發,我們何時可以見到這款車?在未來這麼多SUV車型佈局下,怎麼區分南北大眾SUV的特異性和差異化?

馮思翰博士:首先回答兩家合資企業SUV的分佈的情況,如果現在是2020年的話,你一定會看到兩家合資企業都會有全系列的SUV的產品,也就是說兩家合資公司從緊湊型到全尺寸SUV都會有相關的產品佈局。

因為上汽大眾已經有了兩款SUV,所以可能一汽-大眾在2018年的SUV新產品會略多一些。但是具體的細節,我們會在第一季度的春節之後再次與大家溝通,介紹我們在SUV方面的細節。總體上來說,兩家合資企業將會實現平衡化的SUV發展與佈局。

講到途銳,這是一款值得期待的好車,而且也很有可能在中國進行這款新車的全球首發,所以我們可以耐心地等待。

Q8:我有一個小問題,咱們大眾汽車在性能車領域還是比較出色的,在中國的客戶群體中也是比較受到認可的。這次北美車展推出了帕薩特GT,海外也曝光了T-ROC的R版, 之前海外媒體也說過POLO應該要出高性能版。咱們未來在性能車領域是什麼樣的計畫,包括在中國市場的引入和推廣計畫?

馮思翰博士:說到高性能車,在國內我們有兩款比較受關注,並且也是比較出色的高性能車高爾夫GTI和POLO GTI。在粉絲群推動之下,這兩款車的表現相當不錯,但總體而言,高性能車仍舊是小眾的市場,所以要實現國產化有不小的難度,所以多數還是通過進口的方式來進行,包括R系列,大排量的六缸或者是高性能的四缸,這些目前只能夠通過進口的方式來實現。對於保時捷、蘭博基尼這樣的品牌來說,比較高端的高性能車也是一直通過進口的方式來銷售,背後主要還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Q3:至2019年底,所有大眾汽車在互聯方面都會實現互聯化。大眾汽車在互聯方面會提供哪些新的服務?大眾汽車在服務上有哪些創新或者是更好的方法來提升用戶體驗?

馮思翰博士:其實剛才您的問題也已經很好地表達了在互聯化的未來,技術要與服務同步地去實現提升。一方面在硬體上或者說在軟體上,我們要在互聯這一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包括車載設備以及導航技術,以及大屏化的顯示。除此之外,我們要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互聯化服務。

充電難是電動車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大眾汽車可以圍繞充電給電動車車主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我們已經發佈了面向e-Golf車主的充電app,可以幫助車主快速導航找到充電樁,並便捷地實現支付。今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去實現服務的延伸。

另外,我還想給大家介紹關於在網路安全方面的技術準備。消費者最後希望將智慧手機作為車鑰匙。對於大眾汽車來說,一旦允許消費者通過智慧手機對汽車核心功能進行操控時,網路安全的問題就極為突出。我們希望實現接近百分之百的網路安全性,可以確保即便是應用智慧手機,也不至於被駭客截斷相關的資訊傳輸。

在5G方面,毫無疑問大眾汽車在密切跟蹤中國市場標準的制定工作。在汽車行業標準的相關問題,既涉及到5G,也涉及到導航、地圖。這方面我們正在密切地跟蹤中國市場上標準的制定工作。在產品打造方面,不會將歐洲的做法或是歐洲的產品簡單地運用於中國的市場,而是要根據中國市場標準的情況來定制化地為中國去開發這些產品。

Q4: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動車是大眾汽車2025戰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市場的動力電池供應方面有那些巨大挑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咱們是完全自己建設,還是跟一些已有的純電動汽車品牌或者充電樁的供應商進行合作?

馮思翰博士:在電池方面我將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介紹。電池的單體目前我們是通過本土採購的方式去解決,大眾會不會在未來進行電池單體的化學方面的研究或者相關的生產,目前還沒有確定。第二部分在電池模組上,毫無疑問我們會進行相關的電池模組的生產。第三在整個電池系統上,也就是電池單體再加上冷卻或者加熱管路以及電池管理系統和相關的優化,這個我們肯定會在中國進行面向中國市場的定制化生產。

至於充電樁,目前我們進口汽車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去解決充電的問題。我們在北京有三個戰略性的充電設施合作夥伴,並且日後也會擴大合作夥伴的數目來確保大眾的進口汽車能夠有更大範圍的充電設施覆蓋。至於以後我們會不會自建基礎設施的話題,目前還是為時過早,沒有定論。

Q5:新入門級平臺新品牌推出以後,希望去搶佔的那部分市場是不是要和自主品牌去競爭?大眾對未來這個品牌的期望在哪裡,希望它能夠占到大眾整個中國市場銷量的比重有多少,或者是整體的銷量能達到什麼樣的狀態?

馮思翰博士:首先講到新入門級產品的專案,從大眾的目標、消費群體的角度來說,我們已經認識到有一部分潛在的消費群體非常嚮往大眾品質,但同時在預算上略有不足,所以我們也有必要推出一系列的車型,既有大眾的品質,同時在價位上又能夠滿足這些消費者的需求。

對於新入門級產品專案的銷量目標,我們並沒有特別高的預期和期望值。因為儘管新入門級產品從量級上來說較為可觀,但是畢竟它不會帶來我們核心車型所能夠帶來的巨大的銷量。所以從銷量上來說,新入門級產品對於我們核心車型來說將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Q6:新能源方面的問題,MEB平臺會在什麼時候推出,MEB平臺是否會考慮在中國落地?

馮思翰博士:時間點上已經非常明確,我們要從2020年開始進行MEB平臺產品的生產,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在進行之中。尤其是在工廠的準備上,我們必須要為MEB的生產做好相關的調試。

關於MEB平臺產品的國產化問題,在2020至2022年期間,我們將會實現8款MEB車型的當地語系化生產,在此之外,我們會有兩到三款進口的MEB車型。最主要是這些車型可能暫時還不具備國產化的條件,因此通過進口的方式進行補充。

Q7:途觀絲綢之路版一個車型撐起了緊湊SUV類別,未來會不會有車來替代它?進口車方面,之前曾提到途銳這個車將在中國首發,我們何時可以見到這款車?在未來這麼多SUV車型佈局下,怎麼區分南北大眾SUV的特異性和差異化?

馮思翰博士:首先回答兩家合資企業SUV的分佈的情況,如果現在是2020年的話,你一定會看到兩家合資企業都會有全系列的SUV的產品,也就是說兩家合資公司從緊湊型到全尺寸SUV都會有相關的產品佈局。

因為上汽大眾已經有了兩款SUV,所以可能一汽-大眾在2018年的SUV新產品會略多一些。但是具體的細節,我們會在第一季度的春節之後再次與大家溝通,介紹我們在SUV方面的細節。總體上來說,兩家合資企業將會實現平衡化的SUV發展與佈局。

講到途銳,這是一款值得期待的好車,而且也很有可能在中國進行這款新車的全球首發,所以我們可以耐心地等待。

Q8:我有一個小問題,咱們大眾汽車在性能車領域還是比較出色的,在中國的客戶群體中也是比較受到認可的。這次北美車展推出了帕薩特GT,海外也曝光了T-ROC的R版, 之前海外媒體也說過POLO應該要出高性能版。咱們未來在性能車領域是什麼樣的計畫,包括在中國市場的引入和推廣計畫?

馮思翰博士:說到高性能車,在國內我們有兩款比較受關注,並且也是比較出色的高性能車高爾夫GTI和POLO GTI。在粉絲群推動之下,這兩款車的表現相當不錯,但總體而言,高性能車仍舊是小眾的市場,所以要實現國產化有不小的難度,所以多數還是通過進口的方式來進行,包括R系列,大排量的六缸或者是高性能的四缸,這些目前只能夠通過進口的方式來實現。對於保時捷、蘭博基尼這樣的品牌來說,比較高端的高性能車也是一直通過進口的方式來銷售,背後主要還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