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曲解 | 汽車設計的芳華時代 品牌經典設計的誕生(上)

20世紀50至60年代, 是車迷公認的汽車設計的黃金時代。 那時, 各個汽車大國正處於二戰後經濟飛速提升的階段, 人們充滿理想與激情。

19世紀末建立起的汽車工業, 在熬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後正值芳華, 我們熟悉的多數品牌經典就在這時誕生。

《曲解 | 汽車設計的芳華時代》將借助幾款現代車型, 通過這些車型上蘊含的經典設計, 將各位帶回到那個經典頻現的芳華時代。

梅賽德斯·賓士SLS AMG:大排量自吸並不是我最騷的地方

相信不少車迷和我一樣, 是通過梅賽德斯·賓士SLS AMG瞭解賓士的Gullwing doors(鷗翼門)的。 SLS AMG在2010年發佈, 作為賓士上一代旗艦級跑車, SLS AMG搭載一台6.2L 自然吸氣發動機, 坐擁563馬力、650牛·米。 即使在渦輪橫行的年代, 大排量自吸V8發動機也是尤物一般的存在。

而SLS AMG身上最性感的並不是這具開起來吵鬧的發動機, 而是它的車門設計。

和它同期的競爭對手有法拉利458 Italia, 蘭博基尼Gallardo, 邁凱倫MP4-12C, 奧迪R8等, 它們都擁有強勁的性能, 但如果從“個性”這個角度來看, SLS AMG毋庸置疑是最獨樹一幟的那款。

而“個性”的代價就是違背實用性。

很難想像打開SLS AMG的鷗翼門後, 需要先跨過“一條河般的寬度”, 才能落在座位上。 然後你還需要一根夠長的胳膊, 不然頭頂上方的車門很難關上。 總之, 開走SLS AMG之前要先做夠伸展運動, 腿腳不靈的千萬不要硬上。 另外, 穿短裙的姑娘上車前也要慎重。

鷗翼門雖然不夠人性化,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汽車界的經典設計。 早在19世紀50年代, 賓士就開創了Gullwing鷗翼門這一設計。

梅賽德斯·賓士300 SL Gullwing:迫不得才有了鷗翼門的誕生

圖中與SLS AMG採用同樣鷗翼門設計的是梅賽德斯·賓士300 SL Gullwing(以下簡稱300 SL)。300 SL是第一款採用鷗翼門設計的民用跑車,SLS AMG的鷗翼門就是向它的經典設計致敬。而300 SL的誕生,也別具傳奇色彩。

300 SL的前身是梅賽德斯·賓士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款賽車,代號為W194。這款賽車在1952年包攬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亞軍,紐柏格林耐力賽的前三名,以及墨西哥Carrera Panamericana拉力賽的冠軍,可謂戰功顯赫。

當時賓士位於紐約的經銷商Max Hoffman從W194賽車上看到了商機,於是建議賓士總部將W194賽車量產化做成民用跑車,他確信W194的量產版可以再美國大賣。

因為W194在賽場上的成功,也讓賓士看到了這款車在民用市場的潛力,於是賓士總部就採納了Max Hoffman的建議。在賓士首席開發工程師Rudolf Uhlenhaut的帶領下,300 SL(W198)在1954年誕生了。

1954年 梅賽德斯·賓士 300 SL Gullwing在紐約全球首發

300 SL Gullwing基於W194賽車改進而來,使用相同的3.0L SOHC直列六缸引擎,但300 SL上的這款引擎加入了“缸內直噴”技術,使它成為世界上首款使用“缸內直噴”技術的汽車。

而當初研發W194時,為了平衡這款發動機的重量,W194採用了鋼管車架底盤結構。300 SL當然繼承了這副底盤,但問題是基於這款底盤無法設計出正常開啟的側開門,只能沿用鷗翼門的開啟方式。

W194

W194作為賽車在設計時並未考慮太多“便利性”,所以在W194上你看到的車門是上圖這個樣子,並且它車門上的窗戶不能打開,車手在座艙駕駛時還要忍受發動機傳來的高溫。

幸好在300 SL上,“便利性”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車門變得更大,車窗也能打開,而且為了更方便的上下車,300 SL的方向盤轉向柱還調整了角度。這些設計調整讓300 SL擁有了最基本的實用性,雖然和正常的汽車相比還是有些距離。

鷗翼門自誕生起就伴隨著便利性不高的問題,但這樣的設計卻符合那個年代人民對自由、浪漫的憧憬。擁有這般驚世駭俗設計的300 SL Gullwing在發佈後得到了巨大的反響,成了權貴名流爭相擁有的跑車。Max Hoffman也實現了它的預想,300 SL(包含Gullwing和Roadster車型)在美國一共銷售出1400多輛,約占300 SL總產量的80%。

在300 SL面世之前,美國銷售的梅賽德斯·賓士以豪華轎車居多,而300 SL的到來也改變了賓士在美國人心中沉穩保守的形象。

如今,梅賽德斯·賓士300 SL是最具收藏價值的經典車之一,它常規車型的價值一般在100-250萬美元之間。2012年,一輛罕見的全鋁車身300 SL Gullwing拍賣出了462萬美元的高價。

阿斯頓·馬丁DB11:最忠於視覺黃金比例的線條大師

不知從何時開始,阿斯頓·馬丁的設計哲學裡有了“360度無死角美感”的信條,這讓它成為汽車界最崇尚“黃金比例分割”的品牌。

0.618,這個數字被無數藝術奇才和建築大師視為視覺真理,而這個數位也是阿斯頓·馬丁打造優美身形的法寶。引擎艙佔據車身長度的1/3,側窗佔據車身高度的1/3,線條位置佔據所在弧面的1/3 ······

因在設計上對“黃金比例分割”的嚴格遵循,使阿斯頓·馬丁DB11被譽為“GT跑車設計里程碑”。其實往前看,任何一代DB系列車型似乎都對得起這個稱號。

可以說阿斯頓·馬丁品牌百餘年來,對美的理解都是在DB車型上詮釋的。而阿斯頓·馬丁獨有的設計基因也在DB系列車型上不斷傳承和昇華。在阿斯頓·馬丁最新版的品牌書中,一系列詞彙成為阿斯頓·馬丁百年發展的關鍵字,而DB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斯頓馬丁DB4:馬丁之美是從這裡開始的

阿斯頓·馬丁品牌創立於1913年,在二戰之前,他們是一家規模並不大的汽車公司,熱衷於參加各類汽車比賽,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公司在二戰期間遭受了空投炸彈轟炸,損失慘重。1946年,品牌存亡的危急關頭,阿斯頓·馬丁在《泰晤士報》發佈了求購廣告。

David Brown

1947年,英國實業大亨David Brown回應了這則求購廣告,最終以20,500英鎊的價格將阿斯頓·馬丁收入囊中。當年他還收購了拉共達,組建成立了全新的阿斯頓·馬丁 拉共達汽車公司。

2-Litre Sports (DB1)

公司起死回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48年,阿斯頓·馬丁製造的2-Litre Sports車型就贏得了斯帕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值得一提的是,阿斯頓·馬丁經典的梯形前進氣格柵已經在2-Litre Sports車型上逐漸成型。

DB2

1949年,阿斯頓·馬丁派出三輛DB2車型參加了當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而DB就來自David Brown的姓名縮寫。此外公司為了紀念他當年對阿斯頓·馬丁伸出援手,將1948年獲得斯帕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2-Litre Sports車型命名為DB1。

DB2/4(Mark III)

1955年,David Brown收購了Tickford車身製造基地,並在這裡生產出了一代傳奇車型DB2/4(Mark II),1957年又推出了DB2/4(Mark III)。DB2/4其實就是延續DB2的第三代車型,因為同期阿斯頓·馬丁有一款賽車被命名為DB3,所以將DB系列的第三代車型稱為DB2/4。

DB2/4(Mark III)的車身造型已經非常接近現代GT跑車,並且它的前進氣格柵造型已經成為阿斯頓·馬丁的標誌性設計。

1958年 DB4 Series I

1958年,DB4的初期車型問世,此時阿斯頓·馬丁正在進入品牌的一次巔峰期。當時公司人才濟濟,雖然DB4使用的是與DB2/4(Mark III)相同的底盤技術,但這款新車可是由John Wyer主導開發的。

John Wyer

John Wyer是誰?John Wyer是DB4誕生背後的關鍵人物,他早期在Gulf Racing車隊工作,1958年帶領阿斯頓·馬丁車隊斬獲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而當年的兩位車手也十分了得,分別是Roy Salvadori和肌肉車之父Carroll Shelby。John Wyer在60年代轉投福特,勒芒傳奇車型GT40就是他主導研發的。

而DB4的車身設計是由義大利米蘭的Carrozzeria Touring公司完成。Carrozzeria Touring推崇輕量化設計,這也是能在DB4車型上看到“Superleggera(Superlight)”這句義大利語的原因。相比DB2/4,DB4的車身線條更加順暢,Coupe造型凸顯優雅氣質,車燈等外部細節簡化後也更加美觀,而DB4的外觀也奠定了未來DB系列車型的設計。

DB4 GT (Series I)

DB4裡裡外外都顯露出不俗的實力,這也使DB4成為阿斯頓·馬丁歷史上第一款獲得巨大成功的車型。DB4在7年的生命週期中,共推出過5個版本(Series I-V)共14款車型,其中有兩款車型分別與義大利設計公司Zagato和博通合作,進行了重新設計。

DB4 GTZ ,由Zagato設計DB4 Bertone Jet ,由博通設計

1963年問世的DB5基本延續了Carrozzeria Touring公司的設計,採用的設計項目基本與DB4 GT相同,車身比例進一步優化,以符合當時的審美。而真正讓阿斯頓·馬丁DB系列車型名揚天下的,還要屬DB5與007的結合。

流水的James Bond,鐵打的DB5

在007小說的原著中,James Bond的座駕是一台DB2/4。1964年,在製作第一部007電影《金手指》時,製片人和編劇挑選了最新的DB5作為James Bond的座駕,從此開啟了一段家喻戶曉的銀幕搭檔之旅。

在此後的DB6、DB7車型上,也都幾乎使用了與DB4、DB5相似的車身比例,而最具品牌標誌性的梯形中網也進化的越來越有美感。

梅賽德斯·賓士鷗翼門的設計項目和阿斯頓·馬丁DB系列車型的設計基因都誕生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經典的背後都蘊含著不易的往事。而在汽車設計的芳華時代誕生的經典不止於此,下期編輯將為您帶來捷豹F-type和豐田GT86的故事,敬請期待。

《曲解》是易車網的一檔全新欄目,這裡有很多有趣的車型與大家分享,我們也可以扒一扒汽車設計、文化、改裝圈兒裡有意思的事。欄目名只是來自一次靈感乍現,文章可都是正解~

往期回顧:

曲解 | 設計裡的懸浮術 在汽車界還能火多久?

曲解 | 改裝圈裡的尖兒貨都在這 帶你看最潮改裝車

曲解 | 你以為德國人嚴謹保守? 其實他們最悶騷

曲解 | 在逆時光中追尋經典車軼事

曲解 | 國際名城經典車拉力賽 享受做車手和領航的雙重樂趣

曲解 | 奧迪小鋼炮應該用什麼方式體驗? 我們進山聊聊

曲解 | 駕駛C-TREK蔚領,看跨界旅行車在中國如何探索

曲解 | 大塊頭的哪些部位容易讓人失去理智,變得感性?

阿斯頓·馬丁DB11&梅賽德斯·賓士SLS AMG 圖片欣賞

感謝車輛提供:駿捷名車

TEL:400-8158-777

-end-

圖中與SLS AMG採用同樣鷗翼門設計的是梅賽德斯·賓士300 SL Gullwing(以下簡稱300 SL)。300 SL是第一款採用鷗翼門設計的民用跑車,SLS AMG的鷗翼門就是向它的經典設計致敬。而300 SL的誕生,也別具傳奇色彩。

300 SL的前身是梅賽德斯·賓士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款賽車,代號為W194。這款賽車在1952年包攬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亞軍,紐柏格林耐力賽的前三名,以及墨西哥Carrera Panamericana拉力賽的冠軍,可謂戰功顯赫。

當時賓士位於紐約的經銷商Max Hoffman從W194賽車上看到了商機,於是建議賓士總部將W194賽車量產化做成民用跑車,他確信W194的量產版可以再美國大賣。

因為W194在賽場上的成功,也讓賓士看到了這款車在民用市場的潛力,於是賓士總部就採納了Max Hoffman的建議。在賓士首席開發工程師Rudolf Uhlenhaut的帶領下,300 SL(W198)在1954年誕生了。

1954年 梅賽德斯·賓士 300 SL Gullwing在紐約全球首發

300 SL Gullwing基於W194賽車改進而來,使用相同的3.0L SOHC直列六缸引擎,但300 SL上的這款引擎加入了“缸內直噴”技術,使它成為世界上首款使用“缸內直噴”技術的汽車。

而當初研發W194時,為了平衡這款發動機的重量,W194採用了鋼管車架底盤結構。300 SL當然繼承了這副底盤,但問題是基於這款底盤無法設計出正常開啟的側開門,只能沿用鷗翼門的開啟方式。

W194

W194作為賽車在設計時並未考慮太多“便利性”,所以在W194上你看到的車門是上圖這個樣子,並且它車門上的窗戶不能打開,車手在座艙駕駛時還要忍受發動機傳來的高溫。

幸好在300 SL上,“便利性”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車門變得更大,車窗也能打開,而且為了更方便的上下車,300 SL的方向盤轉向柱還調整了角度。這些設計調整讓300 SL擁有了最基本的實用性,雖然和正常的汽車相比還是有些距離。

鷗翼門自誕生起就伴隨著便利性不高的問題,但這樣的設計卻符合那個年代人民對自由、浪漫的憧憬。擁有這般驚世駭俗設計的300 SL Gullwing在發佈後得到了巨大的反響,成了權貴名流爭相擁有的跑車。Max Hoffman也實現了它的預想,300 SL(包含Gullwing和Roadster車型)在美國一共銷售出1400多輛,約占300 SL總產量的80%。

在300 SL面世之前,美國銷售的梅賽德斯·賓士以豪華轎車居多,而300 SL的到來也改變了賓士在美國人心中沉穩保守的形象。

如今,梅賽德斯·賓士300 SL是最具收藏價值的經典車之一,它常規車型的價值一般在100-250萬美元之間。2012年,一輛罕見的全鋁車身300 SL Gullwing拍賣出了462萬美元的高價。

阿斯頓·馬丁DB11:最忠於視覺黃金比例的線條大師

不知從何時開始,阿斯頓·馬丁的設計哲學裡有了“360度無死角美感”的信條,這讓它成為汽車界最崇尚“黃金比例分割”的品牌。

0.618,這個數字被無數藝術奇才和建築大師視為視覺真理,而這個數位也是阿斯頓·馬丁打造優美身形的法寶。引擎艙佔據車身長度的1/3,側窗佔據車身高度的1/3,線條位置佔據所在弧面的1/3 ······

因在設計上對“黃金比例分割”的嚴格遵循,使阿斯頓·馬丁DB11被譽為“GT跑車設計里程碑”。其實往前看,任何一代DB系列車型似乎都對得起這個稱號。

可以說阿斯頓·馬丁品牌百餘年來,對美的理解都是在DB車型上詮釋的。而阿斯頓·馬丁獨有的設計基因也在DB系列車型上不斷傳承和昇華。在阿斯頓·馬丁最新版的品牌書中,一系列詞彙成為阿斯頓·馬丁百年發展的關鍵字,而DB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斯頓馬丁DB4:馬丁之美是從這裡開始的

阿斯頓·馬丁品牌創立於1913年,在二戰之前,他們是一家規模並不大的汽車公司,熱衷於參加各類汽車比賽,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公司在二戰期間遭受了空投炸彈轟炸,損失慘重。1946年,品牌存亡的危急關頭,阿斯頓·馬丁在《泰晤士報》發佈了求購廣告。

David Brown

1947年,英國實業大亨David Brown回應了這則求購廣告,最終以20,500英鎊的價格將阿斯頓·馬丁收入囊中。當年他還收購了拉共達,組建成立了全新的阿斯頓·馬丁 拉共達汽車公司。

2-Litre Sports (DB1)

公司起死回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48年,阿斯頓·馬丁製造的2-Litre Sports車型就贏得了斯帕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值得一提的是,阿斯頓·馬丁經典的梯形前進氣格柵已經在2-Litre Sports車型上逐漸成型。

DB2

1949年,阿斯頓·馬丁派出三輛DB2車型參加了當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而DB就來自David Brown的姓名縮寫。此外公司為了紀念他當年對阿斯頓·馬丁伸出援手,將1948年獲得斯帕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2-Litre Sports車型命名為DB1。

DB2/4(Mark III)

1955年,David Brown收購了Tickford車身製造基地,並在這裡生產出了一代傳奇車型DB2/4(Mark II),1957年又推出了DB2/4(Mark III)。DB2/4其實就是延續DB2的第三代車型,因為同期阿斯頓·馬丁有一款賽車被命名為DB3,所以將DB系列的第三代車型稱為DB2/4。

DB2/4(Mark III)的車身造型已經非常接近現代GT跑車,並且它的前進氣格柵造型已經成為阿斯頓·馬丁的標誌性設計。

1958年 DB4 Series I

1958年,DB4的初期車型問世,此時阿斯頓·馬丁正在進入品牌的一次巔峰期。當時公司人才濟濟,雖然DB4使用的是與DB2/4(Mark III)相同的底盤技術,但這款新車可是由John Wyer主導開發的。

John Wyer

John Wyer是誰?John Wyer是DB4誕生背後的關鍵人物,他早期在Gulf Racing車隊工作,1958年帶領阿斯頓·馬丁車隊斬獲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而當年的兩位車手也十分了得,分別是Roy Salvadori和肌肉車之父Carroll Shelby。John Wyer在60年代轉投福特,勒芒傳奇車型GT40就是他主導研發的。

而DB4的車身設計是由義大利米蘭的Carrozzeria Touring公司完成。Carrozzeria Touring推崇輕量化設計,這也是能在DB4車型上看到“Superleggera(Superlight)”這句義大利語的原因。相比DB2/4,DB4的車身線條更加順暢,Coupe造型凸顯優雅氣質,車燈等外部細節簡化後也更加美觀,而DB4的外觀也奠定了未來DB系列車型的設計。

DB4 GT (Series I)

DB4裡裡外外都顯露出不俗的實力,這也使DB4成為阿斯頓·馬丁歷史上第一款獲得巨大成功的車型。DB4在7年的生命週期中,共推出過5個版本(Series I-V)共14款車型,其中有兩款車型分別與義大利設計公司Zagato和博通合作,進行了重新設計。

DB4 GTZ ,由Zagato設計DB4 Bertone Jet ,由博通設計

1963年問世的DB5基本延續了Carrozzeria Touring公司的設計,採用的設計項目基本與DB4 GT相同,車身比例進一步優化,以符合當時的審美。而真正讓阿斯頓·馬丁DB系列車型名揚天下的,還要屬DB5與007的結合。

流水的James Bond,鐵打的DB5

在007小說的原著中,James Bond的座駕是一台DB2/4。1964年,在製作第一部007電影《金手指》時,製片人和編劇挑選了最新的DB5作為James Bond的座駕,從此開啟了一段家喻戶曉的銀幕搭檔之旅。

在此後的DB6、DB7車型上,也都幾乎使用了與DB4、DB5相似的車身比例,而最具品牌標誌性的梯形中網也進化的越來越有美感。

梅賽德斯·賓士鷗翼門的設計項目和阿斯頓·馬丁DB系列車型的設計基因都誕生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經典的背後都蘊含著不易的往事。而在汽車設計的芳華時代誕生的經典不止於此,下期編輯將為您帶來捷豹F-type和豐田GT86的故事,敬請期待。

《曲解》是易車網的一檔全新欄目,這裡有很多有趣的車型與大家分享,我們也可以扒一扒汽車設計、文化、改裝圈兒裡有意思的事。欄目名只是來自一次靈感乍現,文章可都是正解~

往期回顧:

曲解 | 設計裡的懸浮術 在汽車界還能火多久?

曲解 | 改裝圈裡的尖兒貨都在這 帶你看最潮改裝車

曲解 | 你以為德國人嚴謹保守? 其實他們最悶騷

曲解 | 在逆時光中追尋經典車軼事

曲解 | 國際名城經典車拉力賽 享受做車手和領航的雙重樂趣

曲解 | 奧迪小鋼炮應該用什麼方式體驗? 我們進山聊聊

曲解 | 駕駛C-TREK蔚領,看跨界旅行車在中國如何探索

曲解 | 大塊頭的哪些部位容易讓人失去理智,變得感性?

阿斯頓·馬丁DB11&梅賽德斯·賓士SLS AMG 圖片欣賞

感謝車輛提供:駿捷名車

TEL:400-8158-777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