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被譽為文天祥再世,只因太過好名,致使十萬雄兵叛投入敵國

論及南明忠義之士, 當推忠靖公史可法最為義烈。

歷史演義通俗史作家蔡東藩就稱:“南都殉難, 以史公為最烈。 ”

清末民初名士姚煜甚至撰聯贊:“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

大節炳千秋, 列傳足光明史牒;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 復仇經九世, 神州終見漢衣冠。 ”將史可法與張巡、左光鬥、文天祥、諸葛亮等人並列。

傳說, 史可法的母親在身懷史可法期間, 就曾屢屢夢見南宋忠臣文天祥。

而史可法成年後, 拜在桐城先賢左光斗門下, 也常常以張巡、文天祥、諸葛亮等人的忠烈大義事蹟勉勵自己。

崇禎十二年(西元1639年), 崇禎皇帝任史可法為南京兵部尚書, 主管東南一隅的軍務。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四月初八日, 北京失陷、崇禎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到南京, 居留都百官之首、執掌著南京兵權的史可法即與南京守備太監及眾提督南京軍務勳臣就立君問題作出了討論, 最終, 在鳳陽總督馬士英以及四鎮總兵的鼎力推舉下, 擁立了崇禎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登位, 是為南明弘光帝。

四鎮總兵分指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 被弘光分別厚封為興平伯、廣昌伯、東平伯、靖南侯。

四鎮中, 最為悍勇的是高傑部。

高傑與李自成是同鄉,

早年跟隨李自成起事, 能征善戰, 軍中綽號為“翻山鷂”。 因勾搭上了李自成妻邢氏, 於崇禎八年(西元1635年)率部投降了明將賀人龍, 得授予遊擊之職, 多次大敗李自成、羅汝才、張獻忠等人, 累功升任總兵。

高傑成為定策元勳後, 感奮思進, 有忠義許國之心。

甲申年十月, 史可法根據局勢和各路塘報分析:清恭王多鐸有可能赴潼關攻打李自成, 也可能進征江南, 於是上疏弘光, 建議由高傑率部北征。

高傑義不容辭, 即於該十月十四日祭旗鳴炮, 率部北上。

高傑揮師北伐, 清方地方官員慌亂成一團。

弘光元年正月初九日, 高傑在沒有其他隊伍為後勁的前提下, 按照史可法的部署, 提兵開赴開封地區, 打算向西面滎陽、洛陽一帶推進。

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正月初九日, 高傑率部抵達歸德(今商丘市), 派人給鎮守在睢州的許定國贈送千金、布百匹, 並寫信給許定國本人, 要其投入到收復中原大業中來。

這時候的高傑, 慨然有恢復大明天下之志。

可惜的是, 許定國老匹夫聽說清恭王多鐸準備率軍進攻江南, 已魂飛魄散, 多次派人到多鐸處請降。 待聽說清朝肅親王豪格駐軍于山東, 又複派人攜書至山東乞降。 一句話, 許定國老狗降清之心已定, 看見高傑要來取睢州, 便設下鴻門宴請高傑入城。

高傑過於托大, 以為許定國鼠輩沒有膽子謀害自己, 大剌剌入城。

結果,當晚酒後,高傑在城中遇害。

駐紮在城外的高傑外甥李本深和部將高進庫等人悲憤莫名,引軍攻城。

許定國自知不敵,率部渡河北竄。

高傑部將士遷怒于睢城百姓,將睢州城方圓兩百里內的生靈、包括飛禽走獸,無不屠戮殆盡。

真是州民何無辜,遭此荼毒!

史可法聽聞高傑被殺,頓足流淚,哀歎道:“中原不可為矣!東晉、南宋之事,難再複現!”高傑出身未捷身先死,非但北伐行動就此流產,其他三鎮也有了覬覦高傑部眾、地盤之心,吵吵鬧鬧,嚷叫不已。

史可法不得不親到高傑軍中處理善後事宜,立高傑子高元照為興平世子,外甥李本深為提督,胡茂禎為閣標大廳(即中軍),李成棟為徐州總兵。

高傑妻邢氏頗有見識,深恐兒子高元照年幼難以服眾,提議讓兒子高元照拜史可法為義父。

可惜的是,史可法乃是一介迂腐書生,恪守儒家道德標準,嫌棄高傑和邢氏出身於李自成“賊軍”之中,唯恐和高傑一家攪和在一起會玷污自己史家清白,死活不肯同意,反推軍中監軍高起潛出面,由高起潛替自己收下這個義子。

雖說高起潛和高傑是同姓,但畢竟是個太監,而史可法這種惺惺作態也讓高傑屬下諸部大為寒心。

幾個月後,當揚州失守,駐守在江北的高傑部近十萬人在高元照、提督李本深、徐州總兵李成棟帶領下集體降清。

從此,這支本該是南明政權保家衛國的雄師化身成為了清政府絞殺抗清力量的一把利刀,其中的李成棟更是率部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嘉定三屠。

如果史可法能放下身段,大大方方收下高元照為義子,情況應該不會糟糕到這個地步。

北宋初年,宋朝為完成統一大業,揮軍入蜀。蜀後主孟昶不敢舉兵相抗,豎白旗投降。城內十四萬大軍,不曾打過一仗,全部俯首貼耳稱臣。蜀後主的寵妃花蕊夫人莫名其妙地成為了俘虜,氣不打一處來,作《述國亡詩》,詩雲: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滿清定鼎北京,史可法遠非生活在深宮的花蕊夫人輩可比,其對時局是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卻不知收取軍心、民心,把一支十萬雄師拒之身外,致使出現了“十萬雄師齊解甲”的悲摧場面,誠為可歎。

大剌剌入城。

結果,當晚酒後,高傑在城中遇害。

駐紮在城外的高傑外甥李本深和部將高進庫等人悲憤莫名,引軍攻城。

許定國自知不敵,率部渡河北竄。

高傑部將士遷怒于睢城百姓,將睢州城方圓兩百里內的生靈、包括飛禽走獸,無不屠戮殆盡。

真是州民何無辜,遭此荼毒!

史可法聽聞高傑被殺,頓足流淚,哀歎道:“中原不可為矣!東晉、南宋之事,難再複現!”高傑出身未捷身先死,非但北伐行動就此流產,其他三鎮也有了覬覦高傑部眾、地盤之心,吵吵鬧鬧,嚷叫不已。

史可法不得不親到高傑軍中處理善後事宜,立高傑子高元照為興平世子,外甥李本深為提督,胡茂禎為閣標大廳(即中軍),李成棟為徐州總兵。

高傑妻邢氏頗有見識,深恐兒子高元照年幼難以服眾,提議讓兒子高元照拜史可法為義父。

可惜的是,史可法乃是一介迂腐書生,恪守儒家道德標準,嫌棄高傑和邢氏出身於李自成“賊軍”之中,唯恐和高傑一家攪和在一起會玷污自己史家清白,死活不肯同意,反推軍中監軍高起潛出面,由高起潛替自己收下這個義子。

雖說高起潛和高傑是同姓,但畢竟是個太監,而史可法這種惺惺作態也讓高傑屬下諸部大為寒心。

幾個月後,當揚州失守,駐守在江北的高傑部近十萬人在高元照、提督李本深、徐州總兵李成棟帶領下集體降清。

從此,這支本該是南明政權保家衛國的雄師化身成為了清政府絞殺抗清力量的一把利刀,其中的李成棟更是率部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嘉定三屠。

如果史可法能放下身段,大大方方收下高元照為義子,情況應該不會糟糕到這個地步。

北宋初年,宋朝為完成統一大業,揮軍入蜀。蜀後主孟昶不敢舉兵相抗,豎白旗投降。城內十四萬大軍,不曾打過一仗,全部俯首貼耳稱臣。蜀後主的寵妃花蕊夫人莫名其妙地成為了俘虜,氣不打一處來,作《述國亡詩》,詩雲: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滿清定鼎北京,史可法遠非生活在深宮的花蕊夫人輩可比,其對時局是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卻不知收取軍心、民心,把一支十萬雄師拒之身外,致使出現了“十萬雄師齊解甲”的悲摧場面,誠為可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