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幾歲適合獨立睡覺?

媽媽的懷抱最安全

有些寶寶如果沒有爸爸媽媽陪伴就難以入睡;有些寶寶還會在熟睡中下意識地摸摸媽媽的乳頭, 一旦找不到就突然驚醒;有的寶寶則睡覺時只要父母一離開馬上就會醒來。

有些家長為了陪伴寶寶睡覺, 要躺兩三個小時一動不動, 苦不堪言, 打亂了自己的生活空間和作息時間。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是最原始的本能, 寶寶在胎兒期就是聽著母親的心跳一天天長大, 有科學研究發現母親的心跳是對嬰幼兒最大的安撫。 因此對於寶寶來說, 爸爸媽媽不離左右, 在爸爸媽媽的懷抱中, 寶寶心裡就會踏實, 就會感到最安全、最幸福。

於是, 在父母的懷抱中入睡便成為習慣, 成為滿足寶寶依戀情結的最佳形式。

他們不喜歡我了

寶寶會把睡小床認為是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 不要自己了。 愛和依戀的情感得不到滿足, 便產生了情感失落,

造成情緒的波動。 他們往往會為此感到心神不寧, 於是白天糾纏父母, 變得愛發脾氣, 發洩心中的委屈, 夜間則哭鬧不停、做噩夢。 不僅對自身的身心發育不利, 而且對全家人的休息和健康都造成不良影響。

我好害怕

幼兒在身心發育過程中會對許多現象和事物產生恐懼心理, 比如害怕黑暗, 害怕陌生人, 害怕孤獨, 害怕動物, 甚至害怕想像中的人和事物。 媽媽的懷抱是寶寶最安全的港灣, 離開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 恐懼感會更加強烈。 電視裡看到的恐怖畫面, 故事中的反面形象, 窗簾上映出的風中搖擺的樹影, 甚至是自己幻想出來的魔鬼般的角色再加上黑黑的房間裡朦朦朧朧的物體, 都會令寶寶感到恐懼焦慮,

從而不敢獨自入睡。

對策及建議

面對種種原因, 我們希望家長一定要從理解寶寶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根據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採取有效的方法, 循序漸進, 靈活過渡, 幫助寶寶逐步適應。

對策: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寶寶到了4、5歲, 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 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 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 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 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敢於挑戰自我, 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 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 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

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 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 這時候, 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 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 此時, 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 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 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 難以適應。 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 循序漸進, 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 小床清醒。 最開始的時候, 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 讓寶寶先睡在大床, 哄寶寶入睡, 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

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 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 睡自己的小床, 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 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 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 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 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 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 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 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 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 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 從而不利於入睡。 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 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爸爸媽媽為什麼捨不得讓寶寶單獨睡

抱著寶寶入睡是一種幸福

許多爸爸媽媽認為抱著寶寶入睡是一種幸福。工作的緊張繁重,社會的競爭壓力都會在這溫馨的時刻得到緩解。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情感的寄託,孩子那純潔的小臉能喚起人類心靈最深處、最原始的愛的情感,此時此刻孩子幾乎成為了生活的全部內涵,抱著寶寶睡覺同時也滿足著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情感依賴。

建議:家長要把寶寶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寶寶身心成長的規律,不能為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和依戀之情而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心疼寶寶,怕孩子受委屈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自己睡會蹬被子著涼、掉下床;怕孩子孤獨、害怕、受委屈,不能安然入睡,影響精神休息;怕孩子為此不再依戀父母,疏遠親子感情,甚至失去孩子的愛。家長的這種焦慮情緒會感染孩子,導致孩子更無法獨自睡覺。

建議:從房間的裝飾到小床的被褥,要符合寶寶的生理、心理情感需求。被褥的薄厚程度因人而異,不要給寶寶蓋得太厚,比大人薄一點為合適,這樣寶寶就不容易踢被子而著涼。如果氣溫較低,還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小熱水袋溫暖被褥。同時,不要忘了睡前對寶寶的安慰和愛撫。這些都有助於家長克服緊張情緒,放下心來,讓寶寶安然入睡。

不必著急,以後自然就獨立了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和爸爸媽媽睡覺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很好,很益于培養親子感情。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不必著急,先保證孩子充分得到了父母的溫暖,再考慮獨立性的培養。如果一個人雖然有良好的獨立性,但在情感上卻有缺失,豈不是一生的麻煩!單獨睡的問題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解決了,順其自然吧。

建議:獨立並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保證孩子獲得充足的溫暖和關愛沒錯,但如果以此忽視獨立性的培養則會走向愛的極端,溺愛與縱容。所以,爸爸媽媽應該重視起來,積極引導孩子獨立入睡,從細微處培養其獨立性,使其能夠在正常適度的關愛中自己長大。

家庭條件不允許

有些家庭由於居住環境的限制無法為寶寶單獨睡覺提供必要的條件,寶寶只能和爸爸媽媽擠在大床上。

建議:如果居住環境不允許寶寶分房睡,甚至分床睡,那麼家長也要做到和孩子分被睡。此外要保證睡眠環境的清潔、安靜和空氣流通,鼓勵寶寶自己鋪、疊小被子,自己入睡、起床,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寶寶成了夫妻雙方對抗的工具

有些夫妻鬧矛盾,其中一方就拉孩子與自己同睡,借此與對方拉開距離。其實這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表現,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感受到的是恐懼、不安和家庭的不穩定,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會產生無法彌補的負面影響,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同時也不利於夫妻矛盾的化解,影響家庭和睦。

建議:夫妻鬧彆扭是常有的事情,不要把這種不和諧帶給孩子,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你們發洩怨憤的工具。有矛盾要及時溝通,及時解決,爭取為孩子創造和睦的成長環境。

爸爸媽媽和寶寶分開睡的幾點注意事項

●把握分寸,循序漸進。當寶寶已經形成了與父母同睡的習慣,要分開時,千萬不要急於求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使寶寶對獨自睡覺產生恐懼,難以克服。一定要把握分寸,循序漸進,逐漸適應。

●堅持原則,不要放棄。當寶寶剛剛與爸爸媽媽分開房間睡時,會出現反復現象,比如費了很大功夫才把寶寶安頓好了,可是還不到10分鐘,他又跑出來了;或者寶寶在半夜裡就跑到爸爸媽媽的大床上,不願再回自己的房間了。這時,許多家長心一軟,就接納孩子了,結果前功盡棄。所以建議家長千萬不要心軟,哪怕再辛苦再難纏,也要堅持把孩子送回去,陪伴他、鼓勵他重新入睡。咬咬牙,堅持下來,習慣就養成了。

●因事而異,靈活把握。當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時,他們最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和安慰,這時,可以與孩子暫時同睡,滿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時也方便家長隨時照顧孩子。

●平靜心理,淡然處之。有些寶寶半夜醒來會找媽媽,或許會撞到爸爸媽媽在親熱。這時,寶寶處於朦朧狀態,並不會對你們的行為產生太大興趣,所以爸爸媽媽要平靜心理,儘快陪寶寶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間,安撫他繼續睡覺。如果相反,爸爸媽媽驚慌失措,對寶寶進行大聲呵斥,反倒會令寶寶感到更緊張更清醒,更不利於寶寶重新入睡。

當然,如果寶寶有興趣瞭解,家長也不妨抓住性教育的契機,平淡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彼此相愛,互相擁抱,僅此而已。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爸爸媽媽為什麼捨不得讓寶寶單獨睡

抱著寶寶入睡是一種幸福

許多爸爸媽媽認為抱著寶寶入睡是一種幸福。工作的緊張繁重,社會的競爭壓力都會在這溫馨的時刻得到緩解。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情感的寄託,孩子那純潔的小臉能喚起人類心靈最深處、最原始的愛的情感,此時此刻孩子幾乎成為了生活的全部內涵,抱著寶寶睡覺同時也滿足著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情感依賴。

建議:家長要把寶寶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寶寶身心成長的規律,不能為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和依戀之情而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心疼寶寶,怕孩子受委屈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自己睡會蹬被子著涼、掉下床;怕孩子孤獨、害怕、受委屈,不能安然入睡,影響精神休息;怕孩子為此不再依戀父母,疏遠親子感情,甚至失去孩子的愛。家長的這種焦慮情緒會感染孩子,導致孩子更無法獨自睡覺。

建議:從房間的裝飾到小床的被褥,要符合寶寶的生理、心理情感需求。被褥的薄厚程度因人而異,不要給寶寶蓋得太厚,比大人薄一點為合適,這樣寶寶就不容易踢被子而著涼。如果氣溫較低,還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小熱水袋溫暖被褥。同時,不要忘了睡前對寶寶的安慰和愛撫。這些都有助於家長克服緊張情緒,放下心來,讓寶寶安然入睡。

不必著急,以後自然就獨立了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和爸爸媽媽睡覺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很好,很益于培養親子感情。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不必著急,先保證孩子充分得到了父母的溫暖,再考慮獨立性的培養。如果一個人雖然有良好的獨立性,但在情感上卻有缺失,豈不是一生的麻煩!單獨睡的問題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解決了,順其自然吧。

建議:獨立並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保證孩子獲得充足的溫暖和關愛沒錯,但如果以此忽視獨立性的培養則會走向愛的極端,溺愛與縱容。所以,爸爸媽媽應該重視起來,積極引導孩子獨立入睡,從細微處培養其獨立性,使其能夠在正常適度的關愛中自己長大。

家庭條件不允許

有些家庭由於居住環境的限制無法為寶寶單獨睡覺提供必要的條件,寶寶只能和爸爸媽媽擠在大床上。

建議:如果居住環境不允許寶寶分房睡,甚至分床睡,那麼家長也要做到和孩子分被睡。此外要保證睡眠環境的清潔、安靜和空氣流通,鼓勵寶寶自己鋪、疊小被子,自己入睡、起床,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寶寶成了夫妻雙方對抗的工具

有些夫妻鬧矛盾,其中一方就拉孩子與自己同睡,借此與對方拉開距離。其實這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表現,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感受到的是恐懼、不安和家庭的不穩定,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會產生無法彌補的負面影響,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同時也不利於夫妻矛盾的化解,影響家庭和睦。

建議:夫妻鬧彆扭是常有的事情,不要把這種不和諧帶給孩子,更不要讓孩子成為你們發洩怨憤的工具。有矛盾要及時溝通,及時解決,爭取為孩子創造和睦的成長環境。

爸爸媽媽和寶寶分開睡的幾點注意事項

●把握分寸,循序漸進。當寶寶已經形成了與父母同睡的習慣,要分開時,千萬不要急於求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使寶寶對獨自睡覺產生恐懼,難以克服。一定要把握分寸,循序漸進,逐漸適應。

●堅持原則,不要放棄。當寶寶剛剛與爸爸媽媽分開房間睡時,會出現反復現象,比如費了很大功夫才把寶寶安頓好了,可是還不到10分鐘,他又跑出來了;或者寶寶在半夜裡就跑到爸爸媽媽的大床上,不願再回自己的房間了。這時,許多家長心一軟,就接納孩子了,結果前功盡棄。所以建議家長千萬不要心軟,哪怕再辛苦再難纏,也要堅持把孩子送回去,陪伴他、鼓勵他重新入睡。咬咬牙,堅持下來,習慣就養成了。

●因事而異,靈活把握。當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時,他們最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和安慰,這時,可以與孩子暫時同睡,滿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時也方便家長隨時照顧孩子。

●平靜心理,淡然處之。有些寶寶半夜醒來會找媽媽,或許會撞到爸爸媽媽在親熱。這時,寶寶處於朦朧狀態,並不會對你們的行為產生太大興趣,所以爸爸媽媽要平靜心理,儘快陪寶寶重新回到自己的房間,安撫他繼續睡覺。如果相反,爸爸媽媽驚慌失措,對寶寶進行大聲呵斥,反倒會令寶寶感到更緊張更清醒,更不利於寶寶重新入睡。

當然,如果寶寶有興趣瞭解,家長也不妨抓住性教育的契機,平淡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彼此相愛,互相擁抱,僅此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