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の雜貨鋪MUJI在中國瘋狂開精品店,逛多了會不會性冷淡?

瘋狂的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MUJI)在中國又一路狂奔了!

最近, MUJI宣稱, 要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將中國的 “全球旗艦店”數量從現在的2家擴張到6家。

創立於1980年的MUJI至今在日本僅有一家全球旗艦店, 而在進入中國後, 已經分別在2014 年和 2015 年在成都和上海開設了兩個“全球旗艦店”。

這兩家旗艦店的面積都足夠大, 占地均達到3000 平方米以上, 而且都身居城市心臟地段, 儼然已成為當地一景。

事實上, 從 2008 年起, MUJI就開啟了在中國瘋狂擴張的模式, 到2017年8月, 它在中國的總店鋪數已超過200家, 並且還在以每年新增30家的速度持續擴張。

最近, 無印良品突然把在中國每年新開店鋪的數量提高到60家左右, 它還有一個更野心勃勃的計畫:讓MUJI在中國的三線城市處處開花。

圖自《第一財經週刊》

但是實際上, MUJI這兩年在中國的發展差強人意。

和在中國快速擴張門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MUJI在中國的競爭力在逐漸下降, 它的部分市場份額正在向網易嚴選、米家有品等流失。

無印良品發佈的2017年第二季財報顯示, 它在中國的銷售只增長了1.8%, 這還是在推出了多次優惠活動的情況下才取得的!

但是無印良品高層還是堅持認為, 他們的產品在中國是有市場的,

原因?中國到處都是對無印良品瘋狂追捧的粉絲。

就像現任社長松崎曉說的, 在中國, 消費者認為無印良品就是對生活用品的“重新設計”, 並被賦予了“優品質”的標籤。

因此, 雖然無印良品在日本就是普通的雜貨鋪, 但是在中國卻被奉為高貴和格調的象徵。

一些中國消費者傳導給無印良品的, 是自信的市場消費信心, 還是可怕的心理誤導?

無印良品的歷史

電商君今天和大家一本正經的胡說一下無印良品的歷史。

總體而言, 無印良品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西友集團時期。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無印良品開始形成一個自主品牌。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 日本經濟進入低迷期, 生活用品上的繁文縟節被刺目的放大, 而誕生於1980年的無印良品適應了刪繁就簡的需求, 從一大堆品牌中脫穎而出, 最終確立了自主品牌形象。

第二階段:計畫株式會社時期。

經過近10年的發展, 定位於 “有品質而且便宜”的無印良品在日本擁有眾多受眾群, 順理成章地從西友集團獨立出來, 成為良品計畫株式會社的商標。

第三階段:品牌擴張時期。

無印良品的商品品質化轉化, 是通過宣導 “這樣就好”的平和的滿足感, 或者說, 性冷淡風來實現的, 它的這種以理性態度表達自己對品質的挑剔的個性, 受到很多人的喜歡。

當然,對很多人而言,這一階段對他們更熟悉的還是無印良品的設計師,比如說,原研哉和深澤直人。

原研哉在無印良品的產品中融入“虛無”的概念,這也導致了一些跟風潮流:產品本身沒有品牌名稱,沒有明確的商品資訊,但是卻能滿足用戶對美好品質的想像。

原研哉作品

網易嚴選、米家有品,包括剛創立的京東京造,都是按照這個思路走過來的。

誰在追捧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在推廣過程中,無時無刻都在傳遞著一個資訊:我正在構建一種生活的哲學。

其一,無印良品的產品形態有深厚的哲學理論根源。

早在古典主義時期,“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就是很多人追求的處事目標,反映在產品設計中,就是現代設計中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作為一種區別於奢華之外的文化特徵,無印良品的極簡設計很高明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態度,讓使用者獲得了極大的心理滿足。

其二,無印良品慣于從傳統文化中挖掘良品並找到商業結合點。

把自己的思想通過產品傳達出來,在傳導自己對生活態度的同時實現盈利,這是無印良品生存的基本商業法則。

其三,無印良品的極簡其實並不簡單,這種簡像容器,能夠容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這也是無印良品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

無印良品的極簡表現在形式的樸素,但是通過產品,使用者可以體會到設計師的對物的尊重以及工藝上的精良,它的高明之處恰好就在於留白:用極簡的形式畫出物的輪廓,留給消費者極大的暢想空間。

所以很多人愛無印良品,是用心在愛。

無印良品在中國變味了?

日本人對品質的追求是令人髮指的,這一點通過無印良品可以體現出來。

但是逛無印良品多了,也會產生審美疲勞,這時無印良品的問題就出現了:風格是很統一,但是太單一了。

所以每次逛完無印良品,電商君都擔心自己會不會性冷淡。

而且無印良品在中國似乎越來越變味了。

其一,背離了初衷。

無印良品從誕生起,就確立的自主品牌的三大要素:對品質的追求、設計上的標新、低價策略,但是在中國,這三大要素都有些變質了。

先說價格,在日本,無印良品的價格比較親民,但是到中國後卻搖身一變,成為中產階級的入門產品,比如說,一個剝蒜的工具就要花小幾百,這就有些過分了。

再說品質,至少電商君在深圳萬象城無印良品買的一些東西,品質都不太好,每次用完後都感覺被套路了。

其二,沒有實現本土化,還涉及區別對待。

首先,中國賣的無印良品,卻帶有日本的痕跡,比如說,衣服上印的節日有天皇壽辰等。而且,它的很多東西更適合日本人那種狹窄的生活方式,一些產品在尺寸、大小、形狀方面都是按日本人的喜好設計的,中國人用起來往往不合手。

其次,很多產品沒有中文標籤,不僅違法違規,也給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後來好不容易給加上中文貼紙了,還是那種廉價的、撕下來就留下膠的貼紙!

其三,產品設計上的漏洞很多。

比如說,有些產品從立意上看很清新,但是往往在追求立意的同時,將一些更實用的的功能遺忘了,以至於很多從無印良品買回的東西,最後只能成為束之高閣的擺設。

當然最主要的,網易嚴選、米家有品,這樣一批之前通過蹭無印良品熱度的本土自有品牌在模仿中不斷進步,他們在瞭解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向消費都傳達了自有品牌的可貴品質。

網易嚴選的設計

在中國,如果無印良品還不及時做出改變,反而沾沾自喜於一味盲目擴張,最後留給無印良品的,可能是真正的虛無!

當然,對很多人而言,這一階段對他們更熟悉的還是無印良品的設計師,比如說,原研哉和深澤直人。

原研哉在無印良品的產品中融入“虛無”的概念,這也導致了一些跟風潮流:產品本身沒有品牌名稱,沒有明確的商品資訊,但是卻能滿足用戶對美好品質的想像。

原研哉作品

網易嚴選、米家有品,包括剛創立的京東京造,都是按照這個思路走過來的。

誰在追捧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在推廣過程中,無時無刻都在傳遞著一個資訊:我正在構建一種生活的哲學。

其一,無印良品的產品形態有深厚的哲學理論根源。

早在古典主義時期,“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就是很多人追求的處事目標,反映在產品設計中,就是現代設計中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作為一種區別於奢華之外的文化特徵,無印良品的極簡設計很高明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態度,讓使用者獲得了極大的心理滿足。

其二,無印良品慣于從傳統文化中挖掘良品並找到商業結合點。

把自己的思想通過產品傳達出來,在傳導自己對生活態度的同時實現盈利,這是無印良品生存的基本商業法則。

其三,無印良品的極簡其實並不簡單,這種簡像容器,能夠容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這也是無印良品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

無印良品的極簡表現在形式的樸素,但是通過產品,使用者可以體會到設計師的對物的尊重以及工藝上的精良,它的高明之處恰好就在於留白:用極簡的形式畫出物的輪廓,留給消費者極大的暢想空間。

所以很多人愛無印良品,是用心在愛。

無印良品在中國變味了?

日本人對品質的追求是令人髮指的,這一點通過無印良品可以體現出來。

但是逛無印良品多了,也會產生審美疲勞,這時無印良品的問題就出現了:風格是很統一,但是太單一了。

所以每次逛完無印良品,電商君都擔心自己會不會性冷淡。

而且無印良品在中國似乎越來越變味了。

其一,背離了初衷。

無印良品從誕生起,就確立的自主品牌的三大要素:對品質的追求、設計上的標新、低價策略,但是在中國,這三大要素都有些變質了。

先說價格,在日本,無印良品的價格比較親民,但是到中國後卻搖身一變,成為中產階級的入門產品,比如說,一個剝蒜的工具就要花小幾百,這就有些過分了。

再說品質,至少電商君在深圳萬象城無印良品買的一些東西,品質都不太好,每次用完後都感覺被套路了。

其二,沒有實現本土化,還涉及區別對待。

首先,中國賣的無印良品,卻帶有日本的痕跡,比如說,衣服上印的節日有天皇壽辰等。而且,它的很多東西更適合日本人那種狹窄的生活方式,一些產品在尺寸、大小、形狀方面都是按日本人的喜好設計的,中國人用起來往往不合手。

其次,很多產品沒有中文標籤,不僅違法違規,也給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後來好不容易給加上中文貼紙了,還是那種廉價的、撕下來就留下膠的貼紙!

其三,產品設計上的漏洞很多。

比如說,有些產品從立意上看很清新,但是往往在追求立意的同時,將一些更實用的的功能遺忘了,以至於很多從無印良品買回的東西,最後只能成為束之高閣的擺設。

當然最主要的,網易嚴選、米家有品,這樣一批之前通過蹭無印良品熱度的本土自有品牌在模仿中不斷進步,他們在瞭解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向消費都傳達了自有品牌的可貴品質。

網易嚴選的設計

在中國,如果無印良品還不及時做出改變,反而沾沾自喜於一味盲目擴張,最後留給無印良品的,可能是真正的虛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