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心中的戰爭與和平—《武士與龍》導讀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181號

孩子心中的戰爭與和平—《武士與龍》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尊敬的讀者朋友, 您看到的是一個深度解讀的經典繪本公眾號, 每週都有2~3篇文章分享, 完全是免費訂閱。 本導讀的宗旨是為親子閱讀而努力、為父母深度掌握繪本精髓而奉獻。 請放心關注, 並期盼您的回饋!

一、內容簡介

從前, 有一個從沒和龍比過武的武士, 和一隻從沒和武士比過武的龍。 龍和武士比武是天經地義的事, 所以他們遍尋古書, 找出與對方比武的書, 並照著書開始打造兵器和操練各種比武的招式。 終於,

他們都準備好了, 就約定時間來比武。 短兵相接後, 兩敗俱傷。 這時, 圖書館員各送給他們一本烹飪和打造烤肉架的書, 他們就運用彼此的專長, 合夥開了一間“武士與龍”烤肉餐廳。

二、繪本信息

書名:武士與龍

文圖:(美)湯姆·狄波拉

譯者:柯倩華

出版社:明天版

適讀年齡:5-8歲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初看書名, 感覺一定是講的小男孩最喜歡的人龍大戰故事, 等你打開書看下去, 卻發現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另類題材, 雖然沒有預想中的激烈打鬥場景, 卻是一樣的精彩出眾。

這個以噴火龍主角的故事《武士與龍》, 蠻適合男孩子, 講英雄、比武, 也可以理解為兒童版的“戰爭與和平”。

右邊的男孩全副武裝, 右手手持盾牌, 左手緊握長矛, 旗幟在長矛頂部迎風招展, 雖然武士體小但顯得信心十足。 對面的龍直立坐地, 雙手向前交叉緊握, 龍尾箭頭指向武士, 張開大嘴似乎在和武士打著招呼。 武士與龍就如兩軍對壘, 大有劍出鞘的感覺。

【環襯】

解析:

中間是橢圓形盾牌, 兩支紅色的小翅膀就像長在其上, 這樣盾牌就能飛翔起來了。 看過故事內容知道, 盾牌是武士防身器具, 翅膀乃噴火龍之所有, 奇異的組合代表他們不是在比武而是各取所長團結致勝。 直接道出了故事的內涵, 非武而和也!

【扉頁】

解析:

扉頁是一個大跨頁, 一座城堡和一個洞穴分列左右, 之間用一條水平線連接在一起。 左側城堡高高屹立在岩石之上, 高大神聖。 而疏鬆、柔軟、多彩的大地和巍峨的樹幹被圓弧的曲線一圈圈、一條條包圍著。 結滿漿果的大樹和城堡高度比肩, 這是寓意武士和龍由敵對到共贏的結局。

顯然故事從扉頁就已經開始了,

那岩石堆砌的洞穴一定是龍的家園, 武士受到尊敬定是城堡而生存的。

《武士與龍》是一個很好看的故事, 大人和孩子都會一下子被吸引, 也會迅速地讀完它。 讀完之後, 大人會很快地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故事。 或者說:這裡說的是不要打架, 要學會和諧共處。 小孩呢, 當然不像大人那麼會概括, 但大人說的道理, 他們能聽懂, 也能記住。

【第1畫面】

原文:從前,在一座城堡裡,住著一個從來沒有和龍比過武的武士。距離城堡不遠的山洞裡,住著一條從來沒有和武士比過武的龍。

解析:

在西方的傳說中,有一種動物叫做龍。它長著四條腿,長長的身子,背上長著一對翅膀。它會飛,還會噴火,最喜歡住在山洞裡;在西方的傳說中,還生活著一種人,叫做武士。他們穿著銀光閃閃的盔甲,個個武功高強,武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和龍戰鬥、比武。

武士即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騎士。騎士是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種社會階層。傳說中那些擁有高貴血統的歐洲各國騎士總是披著鋥亮耀眼的盔甲,手持長矛、身掛寶劍,驅使著戰馬從古老的城堡中疾馳而出,到處鋤強扶弱,憑著勇敢贏得永不磨滅的榮譽。

這個故事正符合西方武士的套路,城堡、戰馬、寶劍、長毛、盔甲一個都不少。

城堡和山洞毗鄰而建,他們的主人是一個武士和龍。這個武士怎麼又是作者心目中的那個小男孩自己呢,《先左腳,後右腳》是如此,《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也是這個形象。

武士和龍都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的城堡和山洞中,但就是這傳說中的武士和龍距離之近,卻沒有交過手。

故事開始,交代了背景、比武的原因,一場比武已經被定格而熱絡起來。

怎麼城堡側面的方框中空嘮嘮的,這代表武士精神的墜落!

【第2畫面】

原文:有一天,武士從圖書館借出所有關於和龍比武的書。同時,山洞裡的龍,翻遍所有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找出許多關於和武士比武的書。

解析:

故事一開始,首先描述了小男孩和龍在各自的家裡,對從未謀面的對方充滿想像,為了與對方決鬥,各自做著自己的準備,摩拳擦掌,以求打敗對方,取得勝利。

武士在圖書館裡看到了一本與龍決鬥的書。龍在山洞裡發現了祖先留下的與武士決鬥的秘訣。原來從前的武士和龍都想著如何戰勝對方,只是沒有機會而已。

看看武士和龍手上的書,封面上的字刻意地呼應著,清晰度就跟正文的文字一樣,那分明就是為了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人們常常借助書籍來瞭解知識、學習本領,哪怕是相互衝突的知識(比如戰勝龍的秘訣和戰勝武士的秘訣),也可以在不同的書本中找到答案。

武士小男孩翻遍圖書館關於比武的書,對這本《戰勝龍的秘訣》情有獨鍾,坐在高高的方凳上研習致勝的方案。儘管武士很猛,但和龍比起來則要渺小的多,坐在高凳上凸顯心理上的平衡。

看到美女圖書管理員的高帽裝飾了嗎?後面環節中還會出現,這一定是中世紀時期的女性裝扮特點了。

【第3畫面】

原文:武士開始打造盔甲。

解析:

當武士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他們就愛看書了。小男孩要成為一個武士,自然會想到證明自己的方式——就是戰勝一條兇猛的龍。

他很認真地在圖書館裡借一切關於“如何戰勝龍的秘訣”的書,按照一位合格武士的標準,耐心而專注地,從如何打造盔甲開始。

一連四個豎版分隔畫面來展示打造盔甲的過程,從收集金屬製品,到融化金屬,再到鑄造成型,最後是打造成頭盔和鎧甲。這個男孩不簡單,這種武士的尚武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贊賀,這個過程也促使小男孩走向武士之道。

你看武士手握打造好的胸甲多自豪。

【第4畫面】

原文:龍不停地聯繫甩尾巴。

解析:

當龍還是一隻小小龍的時候,他們就愛看書了。而住在山洞裡的龍呢,因為太無聊,偶然發現洞裡有很多祖先留下來的,關於如何戰勝武士秘訣的書籍,一樣很認真的讀起來。

龍如果不強壯威風,還是一條合格的龍嗎?於是它也刻苦地練習甩尾巴。

武士和龍依然都照著書上在操練本領。

【第5畫面】

原文:這時候,在城堡裡....

解析:

如何使兵器鋒利,如何製造精准的弓箭,一步一步,認真努力地去完成,最後還能給盾牌漆上漂亮的釉彩。做好了這一切,已經很厲害了吧,可是還不夠,還要和龍比武呢!

作者一改前面四豎版分隔特點,變成橫豎六分隔,來表示武士不舍晝夜地打造寶劍、弓箭、長矛和鏈球的過程,並給盾牌塗上色彩和圖案。同時還有一個合二為一的豎版來表達武器打造成型後的勢在必得的壯志情懷。

擁有無敵武功是每個小男孩的夢,家有小男孩的家長早已習慣,他整日嘴巴裡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響,隨時擺出戰鬥的姿勢。

對於喜歡打打鬧鬧的男孩子來說,自己打造盔甲和武器可能是一種夢想,和想像中的龍打一架也是一種很嚮往的事情,所以故事一開始就很能打動小孩子的心。

有人會說這樣的故事太小兒科,子虛烏有,但對孩子們幼小單純的心靈來說,無疑是用小故事傳播大道理的最佳方式。這本書另一大亮點是它的繪畫風格,以及恰到好處的色彩,讀來令人賞心悅目,百看不厭。如果家有男孩,建議收藏。

【第6畫面】

原文:這時候,在山洞裡....

解析:

同樣寫作的對稱之美的畫面佈局,龍也是晝夜兼程,還對著鏡子練習表情,生怕自己的樣子不夠兇猛。心想:我要是戰勝了一位武士,就一定是一條很厲害的龍了。

《武士與龍》的對稱性為仿寫提供了可能性。當孩子在“一個從來沒有和龍比過武的武士”和“一條從來沒有和武士比過武的龍”之間繞不清的時候,不妨讓他拓展,比如你問一句:“一個從來沒有和媽媽說過話的孩子 ”,他能來句“一個從來沒有和孩子說過話的媽媽”。

【第7畫面】

解析:

武士和龍都根據對方的外形製作了木質和採編的假想敵,進行了長矛和噴火的實驗。但第一次以假想敵的實際演練結果竟出乎意料,武士長矛插在樹幹上而頹喪,龍噴出的火焰沒有燒到草人,卻把自己的眉毛和身後的大樹燒著了。

翻到這一頁,生動活潑的畫面安排方式:從起初大開面左右兩頁的對比,到四聯排表達武士和龍各自學習的連貫性,再到現在的上下分段對比,看武士和龍在起步階段的衝勁和最終一個掛在樹上,一個燒了眉毛的訓練成果,兩方的訓練節奏出奇一致,似乎暗示著接下來相互搏殺的艱難。小朋友可以在滿幅、分格的畫面之間尋找自己的閱讀線索,這種活潑的呈現方式調動起了他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推進了故事的敘述——終於,比武的時刻要來臨了。

雖然我覺得那個龍實在沒有畫出咱們中國龍的威風凜凜來,故事好有趣,貼近孩子的心理,文字簡單,詼諧有趣,畫風可愛,色彩鮮豔。

前期武士和龍雙方都進行了精心的連篇累牘的準備,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怠,雙方都從圖書館故紙堆裡找出了秘笈來研讀,自行打造武器,終於要到了決一死戰的時候了,狹路相逢誰取會得最後的勝利?

單純又認真的武士與龍,果然很努力去做,可又都受了傷 ,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所以這樣的比武,其實是考試。祖先們都是這麼做的,還寫了書立了傳,傳授了經驗,後輩們可要照做呀!最後還不忘鼓勵:加油!一定要努力哦!

【第8畫面】

解析:

第二次賽前實練,武士練習搗毀龍身,龍練習從鼻孔裡噴出熊熊的火焰,搗毀稻草假武士。他們都進入了實戰化階段練習。演習取得了圓滿成功,只等實戰到來。

故事不難看出,武士和龍為了挑戰對方,努力練功,而且都是通過閱讀各種“秘笈”來獲得戰鬥知識,還有武器鎧甲製造本領,並進行實際操練。

城堡中的美女圖書管理員一旁觀戰,她看到了武士和龍的的特點:武士喜歡製造鐵藝,龍善於用火。

【第9畫面】

原文:終於,武士和龍都準備好了,他們互相寄信給對方,約定時間來——比武。

解析:

城堡裡的武士與山洞裡的龍,一直希望遇見彼此,和最強對手來一場終極對決。他們沒有做白日夢,不斷學習製造兵器盔甲、練習射殺或甩尾噴火。寒來暑往,武士與龍終於收到了對方的戰書。在烏雲密佈中,武士全副武裝來到龍的山洞前,正式比武開始了。

這本故事的結構很特殊,採用了雙主人公結構模式。

通常情況下,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個,兩個主角最難寫了,需要雙線展開,筆墨均衡,這樣很容易情節分散,給讀者造成混亂的感覺。但是,一旦寫成了,也就無敵。

打個簡單的比方,兩個主角就相當於兩條直線,平行線之間是永遠沒有交接的,對方的故事與你無關,所以讀起來只會很平淡。而交叉線則不一樣,或者彙集一點,或者在彙集的這點之後又各奔東西再無交集。

再回頭看看《武士與龍》,結構同樣對稱,兩個主角雖用墨相同,但同樣引起更大的視覺享受,只因結局很有玩味。

【第10畫面】

解析:

交戰第一個回合,回味武士和龍比武時相互撲空的場景,咯咯地笑個不停。衝殺這兩幅長圖畫下來,製造出更加喜劇的氣氛,孩子們都喜歡這樣輕鬆搞笑的作品。

【第11畫面】

解析:

第二個回合再戰,都吸取了上節的教訓,嚴陣以待,也都使出了殺手鐧。龍火氣沖天、武士則殺氣沖天。天空密集的雲彩證明這一點。

和中國神話中的龍善於行雲布雨不同,國外科幻小說和動漫遊戲特別流行噴火龍,這個同樣有著神話淵源的形象兇悍威猛,有翅膀,能噴火,代表著邪惡、混亂、黑暗、毀滅。

這個經典形象在繪本故事中也時常被信手拈來,只是形象更豐富,不再只是單調的反派,但愛噴火的暴脾氣始終沒改。

【第12畫面】

解析:

武士和龍第三個回合,決戰的時刻到了!果然武士和龍不分伯仲,兩敗俱傷後武士丟盔卸甲掛在了樹上、噴火龍掉水裡成落湯雞。兩敗俱傷!使這部“武俠片”的高潮部分非常寒酸。

真正戰鬥開始時,一切卻和預想中的完全不同,小男孩和龍都是抱著為決鬥而決鬥的心理,彼此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決鬥理由,於是都弄得自己很狼狽。

帶著知識武裝過的頭腦,武士和龍勇敢地進行了一次決鬥。閉門造車的結果當然讓人覺得很好笑,會噴火的龍烤焦了樹,武裝到牙齒的武士掛在樹上,斷裂的武器散落一地。這些畫面也讓人捧腹。

背景上圖書管理員公主拉著馬車經過他們,車上裝滿書。看你們這樣打鬥,不如幹些發揮各自優勢,對別人都能帶來幫助的活計吧!

【第13畫面】

解析:

短兵相接後,自然是兩敗俱傷。但也就在這時,一位美麗圖書館員趁機分別送給龍一本《戶外烹飪食譜》,送給武士一本《如何打造烤肉架》的書,這可是針對了武士和龍的特長和優點量身推薦的。小男孩和龍馬上被更有意思的書吸引過去,他們竟然靠在一起認真地讀了起來,倆人都感覺這世上有比決鬥更好的事。

你看龍和武士多麼喜歡書,讀書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有趣的事,他們一發現書中說的秘密就忍不住要試一試,他們做盔甲和練武是那樣認真,書讓他們碰了釘子,但還是讓他們成功了。就我自己來說,最喜歡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他們倆——剛剛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個孩子——那麼專注地靠在一起,各讀各的書。孩子們就是這樣的,這很真實。這也說明了書對他們的吸引力。

想說這本書是太有想像力了,一個是愛看書的武士,一個是愛看書的龍。看書學習,終於決定比武,這一系列下來,非常逗笑。

在他們打鬥激烈各有所傷時,駕車的“小仙女”出現了,送給他們各自一本書,又是書讓他們坐下來,冤家靠在一起閱讀,多麼有趣的場面!書的感召力真強。離奇的故事情節,超想像力的與龍比武大戰,不得不說,它是一個想比武又看書的好玩故事。

【第14畫面】

解析:

他們深知自己不是比武的料,於是在圖書館員善意的引導下,改弦易轍,合夥開烤肉餐廳,為他們的寶貝兵器和噴火絕招找到最好的歸宿。

敵對的武士與龍攜起手來,共同經營一家“武士與龍”烤肉餐廳,原本用來戰鬥的盔甲武器都合理利用,龍的“自然火”烤起肉來當然綠色環保,而武士的盔甲盾牌和刀劍成了烤肉的鍋架。分工合作,顧客盈門,其樂融融。發揮所長、互補長短,以獲得最大的效益,是團隊合作的精神所在,在這本書裡不露痕跡地為我們點出了。

他們竟然合夥開了“武士與龍”烤肉餐廳!真是大圓滿的結局啊!從此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多無厘頭的一個故事啊。

湯米·狄波拉的《武士與龍》講的是千古冤家如何化為“事業夥伴”。原來證明自己的方式,不是用在去“戰勝”,而是去“投入”。

誰說是武士就一定要與龍決鬥呢?誰又說龍和武士不能一起開一家烤肉餐廳呢?

這個世界有多少本書,就有多少種可能性。而可能性的最關鍵點是——圖書管理員!

【後環】

原文:

故事後面還有故事 / 劉緒源兒童文學理論家、文匯報副刊“筆會”主編

《武士與龍》是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大人和孩子都會一下子被吸引,也會迅速地讀完它。讀完之後,大人會很快地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故事;或者說:這裡說的是不要打架,要學會和諧共處。小孩呢,當然不像大人那麼會概括,但大人說的道理,他們能聽懂,也能記住。

這樣的道理,說一遍就夠了,說幾遍就顯得多餘了。但是奇怪,這本圖畫書,為什麼他們還愛反反復複地看?一頁一頁,前翻後翻,好像老也看不厭。我以為,這是因為,書裡還藏著一些不容易一眼看透的秘密,或者說,在故事背後,還有另一個故事。

我們試著問問孩子,或者像孩子那樣,無限耐心地、充滿興趣地把這本圖畫書看透。然後,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在這本書中,哪些畫面是最吸引人的、最耐人琢磨的、最讓你覺得有趣的?

一開始,當然是打鬥的場面,是龍和武士發奮地練功和準備,然後,就是相互地沖過來,沖過去,打得一塌糊塗……這些畫面讓人捧腹。這是故事的第一層。

再往下,你也許會喜歡這樣的畫面:武士在城堡圖書館借書,一個人坐在高腳登上閱讀;龍在山洞裡讀《戰勝武士的秘訣》;武士照著書上的介紹,鍛造盔甲;龍趴下身子看書,再彎著腰甩尾巴;雙方打得兩敗俱傷時,圖書管理員用馬車送新書來了;她給他們一人一本烹飪或做烤肉架的書,兩人靠在一起認真地讀……所有這一切,都和書有關。這就是第二層,是故事後面的故事。

一般說來,孩子因為更關注圖畫,因為反復地讀,所以大多能把握故事後面的故事;性急而驕傲的大人們,往往只能看到第一層,他們以為看過一遍了,故事也講過了,道理也概括出來了,這本書就讀完了。他們不知道,圖畫書不同于文字書。

這後面的故事,就是有關讀書的事。你看龍和武士多麼喜歡書,讀書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有趣的事,他們一發現書中說的秘密就忍不住要試一試,他們做盔甲和練武是那樣認真,按書上說的做烤肉、開餐館,也是那麼起勁。書讓他們碰了釘子,但還是讓他們成功了。就我自己來說,最喜歡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他們倆 --- 剛剛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個孩子 --- 那麼專注地靠在一起,各讀各的書。孩子們就是這樣的,這很真實。這也說明了書對他們的吸引力。

我們常說,大人是孩子的榜樣,一個家庭,大人愛讀書,將來孩子一定也愛讀書。那麼,我想說,圖畫書也有這樣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一本《武士與龍》,他天天都要翻一會兒這本書,那麼,潛移默化,漸漸地,他也會喜歡讀書的,他讀書也會那麼專注的,因為他從武士和龍的畫面中,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

我以為,比起有關“戰爭與和平”的道理來,這種讀書樂趣的感染,是這本畫書的更高的價值所在。

【封底】

解析:

你不能設定武士與龍各自從書中找到和對方“比武”的理由和動機;你也不能想像他們是怎樣備戰的,又是怎樣各自打敗“木龍”和讓“稻草武士”化為灰燼。你更是不能理解的是說故事的結尾——在“書”的引導下,武士與龍開了一家“烤肉餐廳”。

這麼一個看起來很荒誕的故事,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並迫不及待地畫武士住的漂亮城堡並期盼著再畫武士和那條像恐龍又像中國龍並時刻想與武士比武最後又成為烤肉店大師傅的“綠龍”。

說實話,我真是不太理解美國的作者和畫家湯米。但是,一個荒誕沒有邏輯的故事被他講的結構分明,畫又畫的那麼好,著實讓我招架不住這書的魅力,選了其中幾段重新組合成了教材。

就像故事最後劉緒源解讀的那樣,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看第一遍會被武士和龍無厘頭的決鬥場面逗樂,看第二遍會被他們的呆萌認真無厘頭的精神打動,再看幾遍後大人也許才會注意到故事後面的故事,也就是書的故事。

這本《武士與龍》的書,讓孩子在趣味中知道書給我們帶來什麼,如可以給自己提供資訊,可以讓自己掌握一種本領,沒有太多的說教,只有很好的故事情節,緩緩中讓孩子感悟一種道理,這就是圖書帶來的魅力!

《武士與龍》文字很少,基本以畫面說話。為了增強代入感,武士形象直接就是個小男孩。值得一提的是,小男孩和噴火龍這兩個擁有英雄情結的角色,他們從來不曾遠離書,最初從書中學習打造兵器和修煉武功,到後來從書中得到生活信念。有好書潤澤的孩子,內心才能和身體同步成長,獲得強大和平靜。

四、作者資訊

湯米·狄波拉(Tomie dePaola),1934年出生于美國康乃狄克洲,1956年畢業於佈雷克美術學校,開始投入創作圖畫書的行列。經過六年的時間,才真正得到出版社的賞識,有機會為自己和其它作家畫插圖。35歲,他從加州美術工藝學院拿到碩士學位,次年又在朗山學院得到相當於博士的學位。在藝術學院執教數年後,即放棄教職,專心奉獻於兒童文學。狄波拉的作品非常豐富,且倍受孩子歡迎;他的作品曾獲頒凱迪克特(Caldecott)等大獎,他個人也在1990年獲得安徒生獎的提名。

狄波拉的作品內容豐富,充滿童趣及溫情,讓大小讀者刻骨銘心。1965年出版第一本自寫自畫的繪本《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一經出版,即在童書界大放光彩。之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自傳式的作品,例如《先左腳,再右腳》,描述與祖父間 真摯的情感,傳遞了溫暖真誠的親情與隔代友誼;《湯姆》描寫了愛讀故事的外公,祖孫間發生的系列風趣、搞怪的故事;《美術課》將幼時上美術課的點點滴滴與逗趣的回憶,一筆一筆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至今,已創作近300本作品,曾獲凱迪克大獎、紐伯瑞大獎及入圍國際著名的安徒生大獎,被公認為美國童書界的常青樹。

原文:從前,在一座城堡裡,住著一個從來沒有和龍比過武的武士。距離城堡不遠的山洞裡,住著一條從來沒有和武士比過武的龍。

解析:

在西方的傳說中,有一種動物叫做龍。它長著四條腿,長長的身子,背上長著一對翅膀。它會飛,還會噴火,最喜歡住在山洞裡;在西方的傳說中,還生活著一種人,叫做武士。他們穿著銀光閃閃的盔甲,個個武功高強,武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和龍戰鬥、比武。

武士即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騎士。騎士是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種社會階層。傳說中那些擁有高貴血統的歐洲各國騎士總是披著鋥亮耀眼的盔甲,手持長矛、身掛寶劍,驅使著戰馬從古老的城堡中疾馳而出,到處鋤強扶弱,憑著勇敢贏得永不磨滅的榮譽。

這個故事正符合西方武士的套路,城堡、戰馬、寶劍、長毛、盔甲一個都不少。

城堡和山洞毗鄰而建,他們的主人是一個武士和龍。這個武士怎麼又是作者心目中的那個小男孩自己呢,《先左腳,後右腳》是如此,《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也是這個形象。

武士和龍都同時出現在畫面中的城堡和山洞中,但就是這傳說中的武士和龍距離之近,卻沒有交過手。

故事開始,交代了背景、比武的原因,一場比武已經被定格而熱絡起來。

怎麼城堡側面的方框中空嘮嘮的,這代表武士精神的墜落!

【第2畫面】

原文:有一天,武士從圖書館借出所有關於和龍比武的書。同時,山洞裡的龍,翻遍所有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找出許多關於和武士比武的書。

解析:

故事一開始,首先描述了小男孩和龍在各自的家裡,對從未謀面的對方充滿想像,為了與對方決鬥,各自做著自己的準備,摩拳擦掌,以求打敗對方,取得勝利。

武士在圖書館裡看到了一本與龍決鬥的書。龍在山洞裡發現了祖先留下的與武士決鬥的秘訣。原來從前的武士和龍都想著如何戰勝對方,只是沒有機會而已。

看看武士和龍手上的書,封面上的字刻意地呼應著,清晰度就跟正文的文字一樣,那分明就是為了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人們常常借助書籍來瞭解知識、學習本領,哪怕是相互衝突的知識(比如戰勝龍的秘訣和戰勝武士的秘訣),也可以在不同的書本中找到答案。

武士小男孩翻遍圖書館關於比武的書,對這本《戰勝龍的秘訣》情有獨鍾,坐在高高的方凳上研習致勝的方案。儘管武士很猛,但和龍比起來則要渺小的多,坐在高凳上凸顯心理上的平衡。

看到美女圖書管理員的高帽裝飾了嗎?後面環節中還會出現,這一定是中世紀時期的女性裝扮特點了。

【第3畫面】

原文:武士開始打造盔甲。

解析:

當武士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他們就愛看書了。小男孩要成為一個武士,自然會想到證明自己的方式——就是戰勝一條兇猛的龍。

他很認真地在圖書館裡借一切關於“如何戰勝龍的秘訣”的書,按照一位合格武士的標準,耐心而專注地,從如何打造盔甲開始。

一連四個豎版分隔畫面來展示打造盔甲的過程,從收集金屬製品,到融化金屬,再到鑄造成型,最後是打造成頭盔和鎧甲。這個男孩不簡單,這種武士的尚武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贊賀,這個過程也促使小男孩走向武士之道。

你看武士手握打造好的胸甲多自豪。

【第4畫面】

原文:龍不停地聯繫甩尾巴。

解析:

當龍還是一隻小小龍的時候,他們就愛看書了。而住在山洞裡的龍呢,因為太無聊,偶然發現洞裡有很多祖先留下來的,關於如何戰勝武士秘訣的書籍,一樣很認真的讀起來。

龍如果不強壯威風,還是一條合格的龍嗎?於是它也刻苦地練習甩尾巴。

武士和龍依然都照著書上在操練本領。

【第5畫面】

原文:這時候,在城堡裡....

解析:

如何使兵器鋒利,如何製造精准的弓箭,一步一步,認真努力地去完成,最後還能給盾牌漆上漂亮的釉彩。做好了這一切,已經很厲害了吧,可是還不夠,還要和龍比武呢!

作者一改前面四豎版分隔特點,變成橫豎六分隔,來表示武士不舍晝夜地打造寶劍、弓箭、長矛和鏈球的過程,並給盾牌塗上色彩和圖案。同時還有一個合二為一的豎版來表達武器打造成型後的勢在必得的壯志情懷。

擁有無敵武功是每個小男孩的夢,家有小男孩的家長早已習慣,他整日嘴巴裡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響,隨時擺出戰鬥的姿勢。

對於喜歡打打鬧鬧的男孩子來說,自己打造盔甲和武器可能是一種夢想,和想像中的龍打一架也是一種很嚮往的事情,所以故事一開始就很能打動小孩子的心。

有人會說這樣的故事太小兒科,子虛烏有,但對孩子們幼小單純的心靈來說,無疑是用小故事傳播大道理的最佳方式。這本書另一大亮點是它的繪畫風格,以及恰到好處的色彩,讀來令人賞心悅目,百看不厭。如果家有男孩,建議收藏。

【第6畫面】

原文:這時候,在山洞裡....

解析:

同樣寫作的對稱之美的畫面佈局,龍也是晝夜兼程,還對著鏡子練習表情,生怕自己的樣子不夠兇猛。心想:我要是戰勝了一位武士,就一定是一條很厲害的龍了。

《武士與龍》的對稱性為仿寫提供了可能性。當孩子在“一個從來沒有和龍比過武的武士”和“一條從來沒有和武士比過武的龍”之間繞不清的時候,不妨讓他拓展,比如你問一句:“一個從來沒有和媽媽說過話的孩子 ”,他能來句“一個從來沒有和孩子說過話的媽媽”。

【第7畫面】

解析:

武士和龍都根據對方的外形製作了木質和採編的假想敵,進行了長矛和噴火的實驗。但第一次以假想敵的實際演練結果竟出乎意料,武士長矛插在樹幹上而頹喪,龍噴出的火焰沒有燒到草人,卻把自己的眉毛和身後的大樹燒著了。

翻到這一頁,生動活潑的畫面安排方式:從起初大開面左右兩頁的對比,到四聯排表達武士和龍各自學習的連貫性,再到現在的上下分段對比,看武士和龍在起步階段的衝勁和最終一個掛在樹上,一個燒了眉毛的訓練成果,兩方的訓練節奏出奇一致,似乎暗示著接下來相互搏殺的艱難。小朋友可以在滿幅、分格的畫面之間尋找自己的閱讀線索,這種活潑的呈現方式調動起了他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推進了故事的敘述——終於,比武的時刻要來臨了。

雖然我覺得那個龍實在沒有畫出咱們中國龍的威風凜凜來,故事好有趣,貼近孩子的心理,文字簡單,詼諧有趣,畫風可愛,色彩鮮豔。

前期武士和龍雙方都進行了精心的連篇累牘的準備,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怠,雙方都從圖書館故紙堆裡找出了秘笈來研讀,自行打造武器,終於要到了決一死戰的時候了,狹路相逢誰取會得最後的勝利?

單純又認真的武士與龍,果然很努力去做,可又都受了傷 ,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所以這樣的比武,其實是考試。祖先們都是這麼做的,還寫了書立了傳,傳授了經驗,後輩們可要照做呀!最後還不忘鼓勵:加油!一定要努力哦!

【第8畫面】

解析:

第二次賽前實練,武士練習搗毀龍身,龍練習從鼻孔裡噴出熊熊的火焰,搗毀稻草假武士。他們都進入了實戰化階段練習。演習取得了圓滿成功,只等實戰到來。

故事不難看出,武士和龍為了挑戰對方,努力練功,而且都是通過閱讀各種“秘笈”來獲得戰鬥知識,還有武器鎧甲製造本領,並進行實際操練。

城堡中的美女圖書管理員一旁觀戰,她看到了武士和龍的的特點:武士喜歡製造鐵藝,龍善於用火。

【第9畫面】

原文:終於,武士和龍都準備好了,他們互相寄信給對方,約定時間來——比武。

解析:

城堡裡的武士與山洞裡的龍,一直希望遇見彼此,和最強對手來一場終極對決。他們沒有做白日夢,不斷學習製造兵器盔甲、練習射殺或甩尾噴火。寒來暑往,武士與龍終於收到了對方的戰書。在烏雲密佈中,武士全副武裝來到龍的山洞前,正式比武開始了。

這本故事的結構很特殊,採用了雙主人公結構模式。

通常情況下,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個,兩個主角最難寫了,需要雙線展開,筆墨均衡,這樣很容易情節分散,給讀者造成混亂的感覺。但是,一旦寫成了,也就無敵。

打個簡單的比方,兩個主角就相當於兩條直線,平行線之間是永遠沒有交接的,對方的故事與你無關,所以讀起來只會很平淡。而交叉線則不一樣,或者彙集一點,或者在彙集的這點之後又各奔東西再無交集。

再回頭看看《武士與龍》,結構同樣對稱,兩個主角雖用墨相同,但同樣引起更大的視覺享受,只因結局很有玩味。

【第10畫面】

解析:

交戰第一個回合,回味武士和龍比武時相互撲空的場景,咯咯地笑個不停。衝殺這兩幅長圖畫下來,製造出更加喜劇的氣氛,孩子們都喜歡這樣輕鬆搞笑的作品。

【第11畫面】

解析:

第二個回合再戰,都吸取了上節的教訓,嚴陣以待,也都使出了殺手鐧。龍火氣沖天、武士則殺氣沖天。天空密集的雲彩證明這一點。

和中國神話中的龍善於行雲布雨不同,國外科幻小說和動漫遊戲特別流行噴火龍,這個同樣有著神話淵源的形象兇悍威猛,有翅膀,能噴火,代表著邪惡、混亂、黑暗、毀滅。

這個經典形象在繪本故事中也時常被信手拈來,只是形象更豐富,不再只是單調的反派,但愛噴火的暴脾氣始終沒改。

【第12畫面】

解析:

武士和龍第三個回合,決戰的時刻到了!果然武士和龍不分伯仲,兩敗俱傷後武士丟盔卸甲掛在了樹上、噴火龍掉水裡成落湯雞。兩敗俱傷!使這部“武俠片”的高潮部分非常寒酸。

真正戰鬥開始時,一切卻和預想中的完全不同,小男孩和龍都是抱著為決鬥而決鬥的心理,彼此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決鬥理由,於是都弄得自己很狼狽。

帶著知識武裝過的頭腦,武士和龍勇敢地進行了一次決鬥。閉門造車的結果當然讓人覺得很好笑,會噴火的龍烤焦了樹,武裝到牙齒的武士掛在樹上,斷裂的武器散落一地。這些畫面也讓人捧腹。

背景上圖書管理員公主拉著馬車經過他們,車上裝滿書。看你們這樣打鬥,不如幹些發揮各自優勢,對別人都能帶來幫助的活計吧!

【第13畫面】

解析:

短兵相接後,自然是兩敗俱傷。但也就在這時,一位美麗圖書館員趁機分別送給龍一本《戶外烹飪食譜》,送給武士一本《如何打造烤肉架》的書,這可是針對了武士和龍的特長和優點量身推薦的。小男孩和龍馬上被更有意思的書吸引過去,他們竟然靠在一起認真地讀了起來,倆人都感覺這世上有比決鬥更好的事。

你看龍和武士多麼喜歡書,讀書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有趣的事,他們一發現書中說的秘密就忍不住要試一試,他們做盔甲和練武是那樣認真,書讓他們碰了釘子,但還是讓他們成功了。就我自己來說,最喜歡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他們倆——剛剛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個孩子——那麼專注地靠在一起,各讀各的書。孩子們就是這樣的,這很真實。這也說明了書對他們的吸引力。

想說這本書是太有想像力了,一個是愛看書的武士,一個是愛看書的龍。看書學習,終於決定比武,這一系列下來,非常逗笑。

在他們打鬥激烈各有所傷時,駕車的“小仙女”出現了,送給他們各自一本書,又是書讓他們坐下來,冤家靠在一起閱讀,多麼有趣的場面!書的感召力真強。離奇的故事情節,超想像力的與龍比武大戰,不得不說,它是一個想比武又看書的好玩故事。

【第14畫面】

解析:

他們深知自己不是比武的料,於是在圖書館員善意的引導下,改弦易轍,合夥開烤肉餐廳,為他們的寶貝兵器和噴火絕招找到最好的歸宿。

敵對的武士與龍攜起手來,共同經營一家“武士與龍”烤肉餐廳,原本用來戰鬥的盔甲武器都合理利用,龍的“自然火”烤起肉來當然綠色環保,而武士的盔甲盾牌和刀劍成了烤肉的鍋架。分工合作,顧客盈門,其樂融融。發揮所長、互補長短,以獲得最大的效益,是團隊合作的精神所在,在這本書裡不露痕跡地為我們點出了。

他們竟然合夥開了“武士與龍”烤肉餐廳!真是大圓滿的結局啊!從此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多無厘頭的一個故事啊。

湯米·狄波拉的《武士與龍》講的是千古冤家如何化為“事業夥伴”。原來證明自己的方式,不是用在去“戰勝”,而是去“投入”。

誰說是武士就一定要與龍決鬥呢?誰又說龍和武士不能一起開一家烤肉餐廳呢?

這個世界有多少本書,就有多少種可能性。而可能性的最關鍵點是——圖書管理員!

【後環】

原文:

故事後面還有故事 / 劉緒源兒童文學理論家、文匯報副刊“筆會”主編

《武士與龍》是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大人和孩子都會一下子被吸引,也會迅速地讀完它。讀完之後,大人會很快地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故事;或者說:這裡說的是不要打架,要學會和諧共處。小孩呢,當然不像大人那麼會概括,但大人說的道理,他們能聽懂,也能記住。

這樣的道理,說一遍就夠了,說幾遍就顯得多餘了。但是奇怪,這本圖畫書,為什麼他們還愛反反復複地看?一頁一頁,前翻後翻,好像老也看不厭。我以為,這是因為,書裡還藏著一些不容易一眼看透的秘密,或者說,在故事背後,還有另一個故事。

我們試著問問孩子,或者像孩子那樣,無限耐心地、充滿興趣地把這本圖畫書看透。然後,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在這本書中,哪些畫面是最吸引人的、最耐人琢磨的、最讓你覺得有趣的?

一開始,當然是打鬥的場面,是龍和武士發奮地練功和準備,然後,就是相互地沖過來,沖過去,打得一塌糊塗……這些畫面讓人捧腹。這是故事的第一層。

再往下,你也許會喜歡這樣的畫面:武士在城堡圖書館借書,一個人坐在高腳登上閱讀;龍在山洞裡讀《戰勝武士的秘訣》;武士照著書上的介紹,鍛造盔甲;龍趴下身子看書,再彎著腰甩尾巴;雙方打得兩敗俱傷時,圖書管理員用馬車送新書來了;她給他們一人一本烹飪或做烤肉架的書,兩人靠在一起認真地讀……所有這一切,都和書有關。這就是第二層,是故事後面的故事。

一般說來,孩子因為更關注圖畫,因為反復地讀,所以大多能把握故事後面的故事;性急而驕傲的大人們,往往只能看到第一層,他們以為看過一遍了,故事也講過了,道理也概括出來了,這本書就讀完了。他們不知道,圖畫書不同于文字書。

這後面的故事,就是有關讀書的事。你看龍和武士多麼喜歡書,讀書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有趣的事,他們一發現書中說的秘密就忍不住要試一試,他們做盔甲和練武是那樣認真,按書上說的做烤肉、開餐館,也是那麼起勁。書讓他們碰了釘子,但還是讓他們成功了。就我自己來說,最喜歡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他們倆 --- 剛剛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個孩子 --- 那麼專注地靠在一起,各讀各的書。孩子們就是這樣的,這很真實。這也說明了書對他們的吸引力。

我們常說,大人是孩子的榜樣,一個家庭,大人愛讀書,將來孩子一定也愛讀書。那麼,我想說,圖畫書也有這樣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一本《武士與龍》,他天天都要翻一會兒這本書,那麼,潛移默化,漸漸地,他也會喜歡讀書的,他讀書也會那麼專注的,因為他從武士和龍的畫面中,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

我以為,比起有關“戰爭與和平”的道理來,這種讀書樂趣的感染,是這本畫書的更高的價值所在。

【封底】

解析:

你不能設定武士與龍各自從書中找到和對方“比武”的理由和動機;你也不能想像他們是怎樣備戰的,又是怎樣各自打敗“木龍”和讓“稻草武士”化為灰燼。你更是不能理解的是說故事的結尾——在“書”的引導下,武士與龍開了一家“烤肉餐廳”。

這麼一個看起來很荒誕的故事,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並迫不及待地畫武士住的漂亮城堡並期盼著再畫武士和那條像恐龍又像中國龍並時刻想與武士比武最後又成為烤肉店大師傅的“綠龍”。

說實話,我真是不太理解美國的作者和畫家湯米。但是,一個荒誕沒有邏輯的故事被他講的結構分明,畫又畫的那麼好,著實讓我招架不住這書的魅力,選了其中幾段重新組合成了教材。

就像故事最後劉緒源解讀的那樣,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看第一遍會被武士和龍無厘頭的決鬥場面逗樂,看第二遍會被他們的呆萌認真無厘頭的精神打動,再看幾遍後大人也許才會注意到故事後面的故事,也就是書的故事。

這本《武士與龍》的書,讓孩子在趣味中知道書給我們帶來什麼,如可以給自己提供資訊,可以讓自己掌握一種本領,沒有太多的說教,只有很好的故事情節,緩緩中讓孩子感悟一種道理,這就是圖書帶來的魅力!

《武士與龍》文字很少,基本以畫面說話。為了增強代入感,武士形象直接就是個小男孩。值得一提的是,小男孩和噴火龍這兩個擁有英雄情結的角色,他們從來不曾遠離書,最初從書中學習打造兵器和修煉武功,到後來從書中得到生活信念。有好書潤澤的孩子,內心才能和身體同步成長,獲得強大和平靜。

四、作者資訊

湯米·狄波拉(Tomie dePaola),1934年出生于美國康乃狄克洲,1956年畢業於佈雷克美術學校,開始投入創作圖畫書的行列。經過六年的時間,才真正得到出版社的賞識,有機會為自己和其它作家畫插圖。35歲,他從加州美術工藝學院拿到碩士學位,次年又在朗山學院得到相當於博士的學位。在藝術學院執教數年後,即放棄教職,專心奉獻於兒童文學。狄波拉的作品非常豐富,且倍受孩子歡迎;他的作品曾獲頒凱迪克特(Caldecott)等大獎,他個人也在1990年獲得安徒生獎的提名。

狄波拉的作品內容豐富,充滿童趣及溫情,讓大小讀者刻骨銘心。1965年出版第一本自寫自畫的繪本《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一經出版,即在童書界大放光彩。之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自傳式的作品,例如《先左腳,再右腳》,描述與祖父間 真摯的情感,傳遞了溫暖真誠的親情與隔代友誼;《湯姆》描寫了愛讀故事的外公,祖孫間發生的系列風趣、搞怪的故事;《美術課》將幼時上美術課的點點滴滴與逗趣的回憶,一筆一筆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至今,已創作近300本作品,曾獲凱迪克大獎、紐伯瑞大獎及入圍國際著名的安徒生大獎,被公認為美國童書界的常青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