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謝維和:高考改革最大的問題是和考試改革劃等號

清華教育研究院院長謝維和:高考改革最大的問題是和考試改革劃等號

晨霧 / 轉貼

采寫:王學濤/搜狐教育·智見

看點:近年來, 中高考改革始終是熱點話題, 從2017年9月開始, 新高考改革已經在全國31省市全面推行。 新高考改革擴大了學生五方面選擇權:考試選擇權、學科選擇權、課程選擇權、學校選擇權、專業選擇權。 但是從浙江和上海改革試點推進改革的情況來看, 這五大選擇權在現實中基本上要麼沒有落地, 要麼被功利對待。 那麼“新高考”改革的難點與癥結在哪裡?

在人文清華講堂期間,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謝維和接受了搜狐教育·智見專訪, 謝維和教授認為, 高考改革是一個難題, 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這是很不容易的。 關鍵問題是影響高考的變數太多, 包括高中課程標準的約束, 大學人才選拔的要求, 以及高考與學業水準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等。

如何能夠進行必要的聚類, 尋求諸多變數的最大公約數, 最大程度的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求, 是高考改革的一個挑戰。 高考改革必須最大程度的滿足和反映這些不同的要求。 在他看來, 高考其實是一個社會系統, 涉及到大學、高中、老師、家長、考生、社會評價等各種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因此高考改革的實質和最重要的一件工作是協調好、調整好高考系統中各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

此外, 謝維和教授還談到了大學的意義、大學的去行政化、大學如何培養出尖端人才等問題。

1

高考改革的關鍵

智見:在您看來, 高考改革或者大學招生體系改革的關鍵是什麼?清華大學最近有哪些好的探索或者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謝維和:現在高考改革中最大的問題或者說一個很重要的挑戰, 就是約束和影響高考改革的各種變數太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中課程標準的要求, 與高校選拔人才的要求。 前者包括了各種不同的核心素養, 以及不同學科的素養等等;而後者則更加注重和強調創新能力等要求, 所以高考改革的關鍵是協調與整合這些不同的要求。 因此, 高考改革必須反映和盡可能滿足這些要求。 如果我們給高考下一個定義的話, 它其實是一個系統, 涉及到各種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因此高考改革的實質和最重要的一件工作之一就是協調好、調整好高考系統中各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 包括大學、高中、老師、家長、考生、社會評價等等,

在高考中最大程度的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求。

從清華的角度來講, 各種招生政策和項目之所以比較成功,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各個政策和項目中能夠比較好的協調了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

包括和中學、考生及地方等相關利益者協調好關係。 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績。

整體來說, 高考還是一個比較公平、比較成功的人才選拔形式, 當然人們對高考的期望越來越高, 所以高考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問題是我們要把握住關鍵, 把握在其中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戰略點, 這樣才能真正把高考改好。

2

大學的意義與功能

智見:關於大學教育的意義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的理查·萊文說如果學生從大學畢業後擁有了某種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這將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但是在現實中, 中國每年有700多萬畢業生, 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 在您看來, 大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大學的功能是什麼?

謝維和:理查·萊文先生作為耶魯校長提出這個觀點, 我們要注意他說這句話的語境。換句話說,如果理查·萊文先生真的是這樣說,我認為他的意思並不是要否定大學生應該學習一定的專業知識,他更多的是強調僅僅學習專業知識是不夠的,作為大學要超越一些具體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學習一些整體性、宏觀性的理念和思想。

藝術家吳冠中先生有一句名言也曾引起藝術界的爭論,“筆墨等於零”。吳冠中先生難道不知道筆墨對於中國畫的重要性嗎?他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定筆墨的重要性,而是強調僅有筆墨是不夠的,更要有一種藝術的思想、觀念,有一種超越具體作品的視野和理念。

就當下高等教育而言,並不能單純的否定專業教育,而是要強調專業知識學習與通識教育相結合,我認為這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智見:傳統的中國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中國教育如何培養出尖端人才?

謝維和:我覺得在大學中培養尖端人才有兩個方面很重要。

第一,要讓學生有寬闊的視野,讓他們能夠更多的瞭解這個世界,用更寬闊的視野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發現什麼東西是更重要的,哪個點是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戰略性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積極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找到自己,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

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我們還要解決如何讓學校、教師、學生本人,以及課程、評價體系、教學方法等形成一種最佳的合力,形成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環境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3

大學的改革:去行政化與個性化教學

智見:中國大學最重要、最艱難的一項改革,也是中國大學的集體病灶是去行政化問題,這項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謝維和:關於大學去行政化的現象應該客觀分析。我個人覺得現在大學裡有很多事情,確實需要一些行政的力量去處理,例如校園安全問題、後勤保障問題、職工看病問題等,這些都需要行政的資源、行政的力量處理。

關於大學的去行政化,更多的還是在於“教授治學”,過去很多人提“教授治校”,但是現在如果讓教授治校的話,教授會很累的,校園安全等問題交給教授解決也是很難的。所以比較適宜的方式是在學術問題上要更多尊重教授的意見,讓教授去參與、去決定,而對於行政的事務就交給行政部門去處理。

現在大家都在講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學校來說就是如何把學術與行政分開,學術的事讓教授們去處理,行政的事讓行政部門去處理,我認為這是大學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點。

此外,我們在談論一件事時比較喜歡用“化”,“化”是什麼含義?就是徹頭徹尾,徹裡徹外,所以我覺得完全用“行政化”這個詞從學術上講不太嚴謹。當然如何把行政事務和學術分開,這是高等教育大學治理體系中很重要的挑戰。

智見:歐美的大學都非常注重小班討論或者是專案式學習,但目前很多大學還是完全按照原有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中國大學的反應為何會如此的滯後?

謝維和:其實這些年各個大學都推出了很多非常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包括小班討論、研討班、新生研討課、社會實踐等,甚至有很個性化、很特色的校本課程。

從培養模式和文化傳統來說,歐美國家確實比較注重個性化的、小型的討論課,而且從大學規模來說歐美國家的大學也相對較小,所以在開展項目教學、小班討論方面有些優勢條件。

中國大學因為經歷過擴招,所以很多大學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很辛苦。如果讓老師把更多精力放在小班教學,坦率說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更好的評價體系。

4

能夠吸引世界優秀青年就讀的大學都是“一流大學”

智見: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名單公佈之後,就有網友吐槽一流大學的篩選標準問題;吐槽不少招牌學科未能入選一流學科;“雙一流”的地域分佈和數量也備受質疑。對此,您怎麼看?

謝維和:我覺得“雙一流”建設是長期的任務,目前篩選出來的學校和學科,只是長期戰略中第一個階段的建設對象,或者說作為第一個階段的重點工作來佈置,這有它的合理性和階段的必要性。在接下來30年時間中,雙一流建設還會在此前的經驗和基礎上完善,形成一個更好的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路徑和建設藍圖。

此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世界並不等同於歐洲,也不等同於美國,而是包括中亞、東南亞、中東等等不同區域。中國大學只要辦出特色,通過辦學特色吸引到學生,形成各個學校在不同區域內的優勢、競爭力和影響力,有一定的示範效應,這就是世界一流大學。

我曾經從國際交往方面對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個定義:即世界上優秀青年嚮往的地方。例如哈佛、牛津、劍橋、耶魯、MIT,這些都是世界優秀青年嚮往的地方。所以,對於中國大學來說,如果能夠能吸引世界上的優秀青年到學校學習,這些大學都是世界一流大學,這樣就可以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大學辦出高水準來。

http://www.sohu.com/a/216735935_484992

我們要注意他說這句話的語境。換句話說,如果理查·萊文先生真的是這樣說,我認為他的意思並不是要否定大學生應該學習一定的專業知識,他更多的是強調僅僅學習專業知識是不夠的,作為大學要超越一些具體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學習一些整體性、宏觀性的理念和思想。

藝術家吳冠中先生有一句名言也曾引起藝術界的爭論,“筆墨等於零”。吳冠中先生難道不知道筆墨對於中國畫的重要性嗎?他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定筆墨的重要性,而是強調僅有筆墨是不夠的,更要有一種藝術的思想、觀念,有一種超越具體作品的視野和理念。

就當下高等教育而言,並不能單純的否定專業教育,而是要強調專業知識學習與通識教育相結合,我認為這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智見:傳統的中國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中國教育如何培養出尖端人才?

謝維和:我覺得在大學中培養尖端人才有兩個方面很重要。

第一,要讓學生有寬闊的視野,讓他們能夠更多的瞭解這個世界,用更寬闊的視野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發現什麼東西是更重要的,哪個點是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戰略性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積極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找到自己,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

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我們還要解決如何讓學校、教師、學生本人,以及課程、評價體系、教學方法等形成一種最佳的合力,形成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環境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3

大學的改革:去行政化與個性化教學

智見:中國大學最重要、最艱難的一項改革,也是中國大學的集體病灶是去行政化問題,這項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謝維和:關於大學去行政化的現象應該客觀分析。我個人覺得現在大學裡有很多事情,確實需要一些行政的力量去處理,例如校園安全問題、後勤保障問題、職工看病問題等,這些都需要行政的資源、行政的力量處理。

關於大學的去行政化,更多的還是在於“教授治學”,過去很多人提“教授治校”,但是現在如果讓教授治校的話,教授會很累的,校園安全等問題交給教授解決也是很難的。所以比較適宜的方式是在學術問題上要更多尊重教授的意見,讓教授去參與、去決定,而對於行政的事務就交給行政部門去處理。

現在大家都在講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學校來說就是如何把學術與行政分開,學術的事讓教授們去處理,行政的事讓行政部門去處理,我認為這是大學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點。

此外,我們在談論一件事時比較喜歡用“化”,“化”是什麼含義?就是徹頭徹尾,徹裡徹外,所以我覺得完全用“行政化”這個詞從學術上講不太嚴謹。當然如何把行政事務和學術分開,這是高等教育大學治理體系中很重要的挑戰。

智見:歐美的大學都非常注重小班討論或者是專案式學習,但目前很多大學還是完全按照原有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中國大學的反應為何會如此的滯後?

謝維和:其實這些年各個大學都推出了很多非常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包括小班討論、研討班、新生研討課、社會實踐等,甚至有很個性化、很特色的校本課程。

從培養模式和文化傳統來說,歐美國家確實比較注重個性化的、小型的討論課,而且從大學規模來說歐美國家的大學也相對較小,所以在開展項目教學、小班討論方面有些優勢條件。

中國大學因為經歷過擴招,所以很多大學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很辛苦。如果讓老師把更多精力放在小班教學,坦率說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更好的評價體系。

4

能夠吸引世界優秀青年就讀的大學都是“一流大學”

智見: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名單公佈之後,就有網友吐槽一流大學的篩選標準問題;吐槽不少招牌學科未能入選一流學科;“雙一流”的地域分佈和數量也備受質疑。對此,您怎麼看?

謝維和:我覺得“雙一流”建設是長期的任務,目前篩選出來的學校和學科,只是長期戰略中第一個階段的建設對象,或者說作為第一個階段的重點工作來佈置,這有它的合理性和階段的必要性。在接下來30年時間中,雙一流建設還會在此前的經驗和基礎上完善,形成一個更好的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路徑和建設藍圖。

此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世界並不等同於歐洲,也不等同於美國,而是包括中亞、東南亞、中東等等不同區域。中國大學只要辦出特色,通過辦學特色吸引到學生,形成各個學校在不同區域內的優勢、競爭力和影響力,有一定的示範效應,這就是世界一流大學。

我曾經從國際交往方面對世界一流大學有一個定義:即世界上優秀青年嚮往的地方。例如哈佛、牛津、劍橋、耶魯、MIT,這些都是世界優秀青年嚮往的地方。所以,對於中國大學來說,如果能夠能吸引世界上的優秀青年到學校學習,這些大學都是世界一流大學,這樣就可以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大學辦出高水準來。

http://www.sohu.com/a/216735935_484992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