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虹野:學術為何變成權力的奴僕?

虹野:學術為何變成權力的奴僕?

文/虹野

近日, 有作者在蒲公英評論平臺撰文稱, 不少中小學的教育課題主持人, 不是校長就是分管教學的副校長,

很少有普通教師做課題主持人的。 有的學校領導一人掛名七八個課題主持人, 表面看來, 有助於課題研究, 而究其實質, 害處多多。

學校領導掛名課題主持人咋一看是因為學校領導具有一定的行政權力, 其做課題主持人有助於給予課題研究時間、空間和經費的保障, 但是仔細分析卻是很典型的“權學交易”, 校長和學校領導掛名課題主持人獲得學術聲譽, 一邊則給一些老師大開方便之門提供時間、空間和經費保障。

在我們抱怨學校領導佔用過多的學術資源、批評“權學交易“的時候, 卻忽略了另外一個現實, 很多課題實際研究者主動“奉獻”課題給學校領導, 期望通過學術研究獲得一定權力和利益。 這種“學權交易”和“權學交易”是“權力”和“學術”交易的一體兩面。 用權力謀取學術, 我們往往樂於抨擊, 但是用“學術”交換一定“利益”和“權力”的時候卻讓人為知識份子彌漫的奴性而悲哀。 學術什麼時候變成了權力的奴才了呢?

在學校中, 儘管通過行政權力獲取學術資源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樂觀認為:對於這種“權學交易”只要制度設計合理絕大部分都可以避免。 可是這種自甘為奴的“學權交易”則要複雜的多, 更多的是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教師們“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 學術為奴方可獲得發展機會, 否則只能被淘汰, 而主動把學術研究奉獻給學校領導的教師往往獲得更好的發展的機會。 要想解決學術自甘墮落為權力奴僕的現象則要比解決通過權力獲得學術資源要難的多。 後者是制度設計問題, 而前者是大眾心理和教育生態問題。 制度設計容易, 教育生態改善則難的多。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