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改革開放40年大變樣 小崗村人大踏步走近“中國夢”

未來網在淮河中游南岸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 改革大道和友誼大道貫穿其中。 兩條大道兩旁, 白灰基調的徽派小樓一幢挨著一幢, 林立的超市、酒家, 寬闊的道路在無聲之中彰顯著這個村莊的不同凡響。

小崗村牌樓。 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小崗村村民嚴金昌開的金昌食府就在友誼大道上, 臨近與改革大道的交叉口。

“40年前吃不飽飯, 住的都是茅草房;如今我們住進了新房, 辦起農家樂, 一年淨利潤十來萬元, 7個孩子開超市、辦農家樂、開澡堂, 日子都過得不錯, 家家都有小轎車。 ”1月15日, 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在小崗村啟動, 75歲的嚴金昌說起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 眉眼間都帶著幸福和滿足。

嚴金昌就是1978年冬的一個寒夜, 小崗村以“托孤”的方式, 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的18名村民之一。 小崗村的農業“大包乾”就在這次冒險中開始了,

並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2016年4月25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 “我國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 小崗村是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 ”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 “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將改革進行到底。 ”

改革再出發, 逐夢新征程, 新時代的小崗村人不會問“中國夢”還有多遠, 新時代的小崗村人相信, 只要敢幹、肯幹, 就能大踏步向前進, 實現“中國夢”。

從吃不飽飯到改革一年糧食總產量翻兩番

若讓時光倒退40年, 當時的小崗村和同時代的農村沒有任何不同, 甚至更貧窮。 大家住的茅草屋, 吃的是紅薯乾、紅薯饃, 還不能管飽。 嚴金昌回憶, 為了能夠吃飽飯, 1978年12月的一個寒夜, 35歲的他和另17名名村民冒著違反當時政策的風險, 悄悄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

“我們分田到戶, 每戶戶主簽字蓋章, 如以後能幹, 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 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我們幹部作(坐)牢割頭也幹(甘)心, 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透過這段文字, 可見當年嚴金昌等人簽訂這份分田到戶協議書帶有一種壯士赴死般的悲壯。

但是分田到戶的改革舉措, 真真切切地調動了小崗村人的勞動積極性。

1979年, 是小崗村真是實施大包乾的第一年, 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 仍然取得了大豐收。

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內展出的一組數位記錄了1979年的大豐收、大勝利:糧食總產13.3萬斤, 相當於“文革”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油料總產3.5萬斤, 相當於之前20年產量的總和;交售糧食6.5萬斤, 自合作化以來第一次向國家交售餘糧;交售油料2萬斤, 超過任務的80倍;歸還貸款800元, 小崗村歷史上第一次歸還國家貸款;人均收入400元, 是1978年的18倍。

今日的小崗村一排排徽派小樓房林立。 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小崗村人這一次敢為天下先的大冒險, 讓小崗村發展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不僅吃飽肚子的問題解決了, 口袋也慢慢鼓起來了, 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 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蓋起了新房, 搬離了茅草屋,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當年農家”變旅遊景點見證小崗發展

今日的小崗村, 茅草屋被一棟棟清新亮麗的小樓取代, 當年留下的唯一一棟茅草屋與村中新房形成巨大反差。 這個“當年農家”如今成了小崗村的一大旅遊景點。旅遊業已成小崗村一大重要產業。

網路媒體記者到“當年農家”參觀採訪。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如果說實行大包乾是小崗村實行的第一次改革並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那麼2004年安徽財政廳的沈浩來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可謂帶給了小崗村第二次大變革、大發展。

嚴金昌還記得,分田到戶後,大家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但由於都是靠種莊稼為生,經濟上不算太寬裕。沈浩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後,通過調研走訪摸清了村情與小崗村存在的問題,經過多次與村民交流探討,確立了發展現代農業、開發旅遊業、招商引資辦工業的“三步走”振興小崗村的思路,並制定了詳細的共措施。

2006年起,多名大學生到小崗村創業、農業產業化企業落戶小崗村,葡萄園、草莓園等相繼出現。農民手中的土地則開始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同時,小崗村創新了流轉方式:農戶與村委會簽訂協定,村委會再統一和企業簽訂協定,最大限度避免農戶的風險。

“土地流轉後給租金,一方面繼續從土地中獲收益,另一方面人從土地解放出來了,可以去打工掙錢。”嚴金昌說。

嚴金昌開的金昌食府,年利潤十萬餘元。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不種田了到底去幹什麼?嚴金昌提的這個問題,沈浩給他的回答是“辦農家樂去”。2005年6月,小崗村的大包乾紀念館就建成開館了,與此同時“當年農家”成為一大景點,在發展旅遊業的背景下,小崗村的農家樂應時而生。

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嚴金昌果真辦起了金昌食府。日子過得怎麼樣?“年利潤約10萬元,幾個孩子也都在辦農家樂、開超市等,日子都過得不錯,家家都有小轎車。”嚴金昌樂開了懷,“不僅如此,我的兩個大孫子大學畢業,也回村裡上班了,一個在遊客中心,一個在安徽小崗幹部學院,村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回村發展了!”

2009年,沈浩因積勞成疾,病逝在自己的崗位上,而小崗村的發展則不負沈浩的努力付出,2016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8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169元,遠高於鳳陽縣2016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7元的平均水準。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中國夢豈會遠?

嚴金昌的40年發展經歷與小崗村的一個又一個變化並非個例。不論是嚴金昌的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還是小崗村的一步步大變樣,都深深打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烙印。

改革開放的路上需要冒險精神、需要踏實肯幹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40年來,從來都不缺這種敢想敢幹的革新精神。

小崗村村民殷玉榮,身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在水泥廠當過工人,做過快遞員,跑過運輸,2012年和丈夫商量拿出全部積蓄建豬舍辦養殖。可頭幾年因為不懂技術、行情也不太好,連年虧損,直到2015年才開始盈利。

1月15日,回想此前面對挫折、困難時的心情,殷玉榮說,父輩都敢“托孤”單幹,所以自己當時雖然壓力大,但也同時覺得沒什麼不敢幹的,“只要捨得身體、肯幹肯學,就沒什麼幹不好、幹不精的。”

如今,殷玉榮的養殖場越辦越好,年出仔豬、肥豬800頭,2016年銷售收入50萬餘元,還被評為小崗致富帶頭人。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走過的路,也並非一番風順,但憑著一股百折不撓的韌勁和敢於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一路大步向前。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在2018年新年賀詞,習近平總書記說,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憑著這股敢想敢幹、不怕困難的精神,正大步向前的小崗村三年實現大提升的夢並不遙遠。“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作者:程婷 編輯:彭茹 這個“當年農家”如今成了小崗村的一大旅遊景點。旅遊業已成小崗村一大重要產業。

網路媒體記者到“當年農家”參觀採訪。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如果說實行大包乾是小崗村實行的第一次改革並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那麼2004年安徽財政廳的沈浩來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可謂帶給了小崗村第二次大變革、大發展。

嚴金昌還記得,分田到戶後,大家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但由於都是靠種莊稼為生,經濟上不算太寬裕。沈浩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後,通過調研走訪摸清了村情與小崗村存在的問題,經過多次與村民交流探討,確立了發展現代農業、開發旅遊業、招商引資辦工業的“三步走”振興小崗村的思路,並制定了詳細的共措施。

2006年起,多名大學生到小崗村創業、農業產業化企業落戶小崗村,葡萄園、草莓園等相繼出現。農民手中的土地則開始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同時,小崗村創新了流轉方式:農戶與村委會簽訂協定,村委會再統一和企業簽訂協定,最大限度避免農戶的風險。

“土地流轉後給租金,一方面繼續從土地中獲收益,另一方面人從土地解放出來了,可以去打工掙錢。”嚴金昌說。

嚴金昌開的金昌食府,年利潤十萬餘元。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不種田了到底去幹什麼?嚴金昌提的這個問題,沈浩給他的回答是“辦農家樂去”。2005年6月,小崗村的大包乾紀念館就建成開館了,與此同時“當年農家”成為一大景點,在發展旅遊業的背景下,小崗村的農家樂應時而生。

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嚴金昌果真辦起了金昌食府。日子過得怎麼樣?“年利潤約10萬元,幾個孩子也都在辦農家樂、開超市等,日子都過得不錯,家家都有小轎車。”嚴金昌樂開了懷,“不僅如此,我的兩個大孫子大學畢業,也回村裡上班了,一個在遊客中心,一個在安徽小崗幹部學院,村裡的很多年輕人都回村發展了!”

2009年,沈浩因積勞成疾,病逝在自己的崗位上,而小崗村的發展則不負沈浩的努力付出,2016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8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169元,遠高於鳳陽縣2016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7元的平均水準。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中國夢豈會遠?

嚴金昌的40年發展經歷與小崗村的一個又一個變化並非個例。不論是嚴金昌的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還是小崗村的一步步大變樣,都深深打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烙印。

改革開放的路上需要冒險精神、需要踏實肯幹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40年來,從來都不缺這種敢想敢幹的革新精神。

小崗村村民殷玉榮,身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在水泥廠當過工人,做過快遞員,跑過運輸,2012年和丈夫商量拿出全部積蓄建豬舍辦養殖。可頭幾年因為不懂技術、行情也不太好,連年虧損,直到2015年才開始盈利。

1月15日,回想此前面對挫折、困難時的心情,殷玉榮說,父輩都敢“托孤”單幹,所以自己當時雖然壓力大,但也同時覺得沒什麼不敢幹的,“只要捨得身體、肯幹肯學,就沒什麼幹不好、幹不精的。”

如今,殷玉榮的養殖場越辦越好,年出仔豬、肥豬800頭,2016年銷售收入50萬餘元,還被評為小崗致富帶頭人。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走過的路,也並非一番風順,但憑著一股百折不撓的韌勁和敢於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一路大步向前。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在2018年新年賀詞,習近平總書記說,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憑著這股敢想敢幹、不怕困難的精神,正大步向前的小崗村三年實現大提升的夢並不遙遠。“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作者:程婷 編輯:彭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