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董事長股權遭凍結 金立手機現危機?

1月16日上午有媒體報導稱金立集團董事長、總裁劉立榮所持41.4%公司股權被法院凍結。 金立方面回應媒體稱, 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式,

將配合司法工作, 儘快解決此事。 金立方面並沒有向媒體表明具體凍結原因是什麼。

《商學院》記者就此事採訪金立相關負責人, 對方表示“請不要跟進這條”“不是啥大事”, 截止到發稿前, 對方也未對此事予以明確回應。

資訊顯示, 此次凍結由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執保, 凍結時間為2018年1月10日到2020年1月9日。

金立怎麼了?

其實在早前, 金立就被曝出拖欠供應商欠款。 2017年12月, 有媒體報導稱金立拖欠其供應商歐菲科技款項以及高管出事傳聞, 導致科技股價連續下跌。 金立方面則發佈聲明稱, 該消息純屬謠傳, 公司與歐菲科技合作一切正常。

雖然金立方面否認了與供應商的欠款問題, 但是這次的股權凍結卻說明瞭一些事情。 據瞭解, 股權凍結是指人民法院通過限制股權所有者提取或轉移自己股權的一種強制措施。 這種措施當中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股權的收益的不當流失, 給上市公司內部的利益造成的損失。 一般由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執行。

然而金立並非上市公司, 金立目前所採用的是內部融資方式。

因而法院的凍結並不影響劉立榮為金立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伴隨著手機市場競爭越來越白熱化, 金立副總裁俞雷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7年對金立來說是重要拐點, 他認為未來手機市場95%的份額都會被領導品牌所佔據。

在手機市場格局基本確定的背景下, 留給第二梯隊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金立手機希望自己能夠再向前進一步, 沖進第一陣營。 事實上, 在2016年, 金立手機全年出貨量已經排到國產手機的第五名, 與排名第四的小米相比少了200萬台。

這給了金立手機一個很大的信心。 於是2017年金立手機更加不遺餘力的推廣手機和品牌。 但在手機功能、外觀越來越趨同的競爭環境裡, 要想脫穎而出,

比拼的就是品牌形象。

科特勒諮詢集團(KMG)中國區管理合夥人、數字行銷戰略轉型首席專家王賽表示, 當你在產品上找不到帶動銷售增長的功能性賣點、功能性差異已經打完的情況下, 需要找到不同的品牌形象, 從理性訴求轉移到感性訴求。 品牌形象是感性訴求中最重要的問題, 而塑造品牌形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聘請品牌代言人。

馮小剛、余文樂、吳剛、薛之謙、劉濤等人出現在了金立手機的行銷方案上。 我們看到, 金立所聘請的代言人都是當紅的流量IP。 然而一個尷尬的問題是, 這些明星背後的粉絲在年齡、價值觀、消費觀上不盡相同, 當屬不同“陣營”, 也使得人們看不懂金立手機的品牌定位。 “品牌代言人的氣質、價值觀需要與品牌本身高度一致,

才能形成雙方共振。 品牌定位背後的氣質、品牌形象、品牌階層要與所找的代言人背後的格局相得益彰。 ”王賽表示。

王賽告訴《商學院》記者, 一個品牌的行銷往往有兩種思維:一種是廣告思維, 一種是戰略思維。 所謂廣告思維就是運用明星的自帶流量來為品牌導流, 核心思想是流量嫁接。 戰略思維的一個重要核心是戰略契合。

“然而目前很多品牌行銷官往往忽視的一點是, 一個廣告, 明星打紅了, 品牌不見了, 這種現象叫代言人搶了品牌的風頭。 ”王賽說。 “金立採用馮小剛做代言, 就是一個例子, 沒有賣點, 沒有清晰的功能定位, 根本無法提現品牌特點。 ”

品牌定位上的不清晰加上手機潮流的更迭, 使金立的產品戰術讓人看不清。比如2017年11月,金立一口氣同時發佈了八款手機,人們質疑金立是否在走“機海戰術”。雖然金立否認走機海戰術,稱為了趕上全面屏的浪潮,才史無前例的發佈八款產品。金立稱此次戰略為“全面全面屏戰略”。

這讓金立的品牌定位更加模糊。

市場回饋是最好的試金石。頭部流量明星的代言費必然不菲,但這並未帶來銷量的“逆襲”,走馬燈一樣輪換的明星並未給金立帶來銷售和收入的紅利。雖然金立並未公佈2017年手機銷量,但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佈的2017年全年國產手機出貨量資料顯示,金立2017年全年出貨量相比去年出現了10.3%下滑,只有2600萬台。該機構資料顯示,2017年,華為以1.48億台的出貨量繼續排名第一,相比2016年僅小幅增長1.1%;2017年OPPO全年出貨量達到了1.1億台,相比2016年增長了27.9%;vivo出貨量為9500萬台,相比2016年大幅增長了31.9%;2017年全年小米出貨量為9000萬台。而在2017年年初的金立管道大會上,劉立榮所確立的國內市場目標是3000萬台的銷量,挑戰3800萬台。

于金立而言,2018年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商學院》雜誌也將持續關注。

使金立的產品戰術讓人看不清。比如2017年11月,金立一口氣同時發佈了八款手機,人們質疑金立是否在走“機海戰術”。雖然金立否認走機海戰術,稱為了趕上全面屏的浪潮,才史無前例的發佈八款產品。金立稱此次戰略為“全面全面屏戰略”。

這讓金立的品牌定位更加模糊。

市場回饋是最好的試金石。頭部流量明星的代言費必然不菲,但這並未帶來銷量的“逆襲”,走馬燈一樣輪換的明星並未給金立帶來銷售和收入的紅利。雖然金立並未公佈2017年手機銷量,但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佈的2017年全年國產手機出貨量資料顯示,金立2017年全年出貨量相比去年出現了10.3%下滑,只有2600萬台。該機構資料顯示,2017年,華為以1.48億台的出貨量繼續排名第一,相比2016年僅小幅增長1.1%;2017年OPPO全年出貨量達到了1.1億台,相比2016年增長了27.9%;vivo出貨量為9500萬台,相比2016年大幅增長了31.9%;2017年全年小米出貨量為9000萬台。而在2017年年初的金立管道大會上,劉立榮所確立的國內市場目標是3000萬台的銷量,挑戰3800萬台。

于金立而言,2018年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商學院》雜誌也將持續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