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喝咖啡,是減壓和控制情緒的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

私人微信前街精品咖啡, 微信號:

(長按複製)

qianjiecoffee

我就是那個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 一個咖啡成癮者。 寫這篇文章前, 我忍住一整天沒有喝咖啡, 結果一直癱軟在椅子上打哈欠, 撐到晚上6點還是買了一杯。 但我還記得第一次喝咖啡時的感覺:又苦又澀, 即便加了很多糖也覺得口味怪怪的。

是什麼讓我們從某一天開始, 再也離不開這種飲料?為什麼我們總要去咖啡店才能好好工作?

你以為你從不吸毒, 但其實咖啡是一種毒品

用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話說, 咖啡可能是這個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精神活性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 而且, 它還是合法的, 隨處都能買到。

咖啡因研究的先驅、Murray Carpenter自己也喜愛喝咖啡。 他通過多年的調查和研究, 在著作《咖啡因的故事》(Caffeinated: How Our Daily Habit Helps, Hurts, and Hooks Us)中闡述了一個核心觀點:咖啡因是一種毒品。

事實上, 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

咖啡因成癮就被列為一種精神障礙, 指攝入咖啡因的人會出現焦躁不安、神經過敏、失眠、興奮等症狀, 以及胃腸、泌尿系統和心臟的不良反應, 高劑量的咖啡因甚至有可能使人喪命。 在美國人口中, 約7%的個體可能被判定為咖啡因中毒。

DSM-5也提到了“咖啡因戒斷”, 即長期每日使用咖啡因的人, 在突然停止或減少攝入時會感到頭痛、疲倦、煩躁。 如果你在某天早上起床或中午飯後, 因為沒有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 就會覺得昏昏沉沉、頭痛、注意力難以集中、心情低落, 那你很有可能已經咖啡成癮, 出現了戒斷反應。

咖啡為何使我們如此上癮呢?

咖啡給我們帶來的刺激, 類似可卡因和大麻。

長期喝咖啡的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一開始都覺得咖啡很苦, 但很快, 它就能帶來興奮和快樂, 並且讓我們再也離不開它。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教授Gary L. Wenk認為, 咖啡讓我們如此迷戀, 是因為它模擬了可卡因和大麻會在我們大腦中產生的反應。

咖啡與可卡因的相似性很早就得到了證明。 當你在早上起床後, 喝下第一杯咖啡時, 咖啡因就發揮了類似可卡因的作用:刺激神經遞質多巴胺在突觸間隙的非正常分泌, 引發一種欣快(euphoria)的感覺。 能夠達到類似感覺的還有苯丙胺類藥物, 例如冰毒及搖頭丸(而且搖頭丸通常也會被摻入咖啡因成分)、安非他命(一種成癮類興奮劑, 也是抗抑鬱藥)等。

2010年的一項研究則進一步找到了咖啡與另一種成癮物質——大麻的相似性。 當你飲用過多的咖啡時, 和吸食大麻時產生欣快感的路徑也是相似的。

你以為喝咖啡讓你精神百倍, 但可能它只是一種“儀式性”的自我暗示

研究者也發現,

對於很多長期飲用咖啡的人來說, 咖啡並不能真的使他們提起精神, 喝咖啡只是一種儀式。

人類學學者 Krystal D'Costa在《科學美國人》的撰文中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時時刻刻都要求高效的時代。 而咖啡作為一種精神刺激物, 成為我們在感覺自己效率不高、精神不振時, 理所當然想要選擇的東西。 我們希望它能夠迅速通過血液進入大腦, 説明自己在狀態不佳的時刻仍然能夠提起精神, 保持警覺和專注, 保證工作效率。

然而, Krystal D'Costa說, 對於那些不怎麼喝咖啡的人, 攝入咖啡會讓他們變得精神倍增;但那些長期的咖啡飲用者往往高估了咖啡因的功效, 他們每天飲用的咖啡並不能對大腦起到同樣的正向作用。

原因在於耐受性。 2007年布裡斯托大學的研究就發現, 經常喝咖啡的人會產生耐受性,因此,當他們早晨醒來時,會由於一晚上沒有受咖啡因刺激而感受到戒斷反應。當他們喝下咖啡時,咖啡的作用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戒斷反應,讓他們感到清醒和舒服一些;但他們的大腦並不會產生比正常水準更高的刺激。咖啡做的只是讓他們“回到正常狀態”(back to normal),儘管他們會有“咖啡讓我更清醒和警覺”的錯覺。

Rocky Sexton 將這種現象稱為“儀式性的麻醉”(ritualized inebriation),這與很多人的“醉酒”很像:在生理意義上,他們並不是真的喝醉了,而是在喝了一些酒之後,他們就覺得自己擁有了某種儀式感,他們以為自己醉了,因此,便可以做出在平日裡不能做的事情,比如遵從更寬鬆的社會規範,或者換一種方式來進行人際交往。

與此類似,有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使用咖啡來幫助自己打起精神、高效工作,你只是誤以為自己在咖啡的影響下,變得清醒而高效。

你喝的不只是咖啡,還是一種生活態度

咖啡是一種特殊的飲品——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它都不僅僅只是一杯苦味的提神飲料,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了象徵性的意義。即便在茶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咖啡文化也正在迅速侵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中。

心理學作家Krystal D'Costa說,咖啡已經是一種“適用于所有人喜好的喜好,適用於所有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對於個人的意義也在發生變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的社交屬性逐漸減弱,私人屬性正在增強。

當喝咖啡作為一種潮流剛剛興起時,它更多地是和社交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很少會一個人去喝咖啡。17世紀,巴黎、維也納、倫敦等地的咖啡館是政治家、作家、哲學家們熱烈討論的根據地,年輕的海明威就在巴黎的咖啡館裡拜訪已經成名的詹姆斯·喬伊絲,與菲茨傑拉德一邊喝咖啡一邊討論作品。當時,還漸漸由於學科和領域的分類,形成了“作家咖啡館”、“記者咖啡館”、“畫家咖啡館”、“心理學家咖啡館”等等。

如今,我們依然會和工作夥伴約在咖啡店談事,和朋友在咖啡店敘舊,和潛在的約會對象在咖啡店見第一次面。但喝咖啡正在變成一件和自己更有關的事:我們越來越少為了其他人去喝咖啡。

我們一個人去咖啡店。當走進一家咖啡店,我們會發現到處都是那些獨自去喝咖啡的人:他們點一杯咖啡坐下,然後拿著筆記型電腦工作,用平板電腦看電影,或者讀一本書,一直這樣待上好幾個小時。

我們還會自己做咖啡。做的不僅僅是咖啡——選擇手沖還是滴濾,法壓壺還是虹吸壺,放多少糖和牛奶,學著給自己拉花,或者,僅僅是用簡便的膠囊咖啡機來給自己做一杯咖啡,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體現。習慣去哪家咖啡館,喜歡哪個品牌、什麼口味的咖啡,也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標識。

取悅自己、認真生活,喝咖啡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這樣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

奧地利小說家Alfred Polgar曾經這樣形容去咖啡館的人:“咖啡館裡大部分的人,對世人的厭惡與對世人的渴望同樣強烈,想要獨處,卻需要有伴來獨處。”那是一種美妙的距離,你感受到一種來自人類同類的陪伴,卻又維持著絕對的獨立性。這種感覺,我想所有喜愛咖啡館的人都會明白。

喝咖啡,就是減壓和控制情緒的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不管是美好的早晨還是悠閒的午後,現代人經常會來一杯咖啡,除了振奮精神之外,在啜飲咖啡香的同時心情也會跟著放鬆。然而,揮別過去大家對咖啡裡「咖啡因」成分的隱憂,在最新一份科學報告中,多喝咖啡其實對身體有正向的好處。

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身在都市的很多工作一族都已經出現了亞健康狀態,當然這也並不是最近十年才開始出現的狀況,但儘管人們意識到了亞健康的危害,開始注重身體健康,繁重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仍然讓人們難以喘息。

縱然,

生活中,工作中,

我們每年都有200次辭職的想法

99次掐死上司的衝動

多少次想著拍案而起!

可一想到銀行卡裡的餘額……

又不得不再次可恥地屈服了……

你今天喝咖啡了麼?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經常喝咖啡的人會產生耐受性,因此,當他們早晨醒來時,會由於一晚上沒有受咖啡因刺激而感受到戒斷反應。當他們喝下咖啡時,咖啡的作用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戒斷反應,讓他們感到清醒和舒服一些;但他們的大腦並不會產生比正常水準更高的刺激。咖啡做的只是讓他們“回到正常狀態”(back to normal),儘管他們會有“咖啡讓我更清醒和警覺”的錯覺。

Rocky Sexton 將這種現象稱為“儀式性的麻醉”(ritualized inebriation),這與很多人的“醉酒”很像:在生理意義上,他們並不是真的喝醉了,而是在喝了一些酒之後,他們就覺得自己擁有了某種儀式感,他們以為自己醉了,因此,便可以做出在平日裡不能做的事情,比如遵從更寬鬆的社會規範,或者換一種方式來進行人際交往。

與此類似,有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使用咖啡來幫助自己打起精神、高效工作,你只是誤以為自己在咖啡的影響下,變得清醒而高效。

你喝的不只是咖啡,還是一種生活態度

咖啡是一種特殊的飲品——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它都不僅僅只是一杯苦味的提神飲料,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了象徵性的意義。即便在茶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咖啡文化也正在迅速侵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中。

心理學作家Krystal D'Costa說,咖啡已經是一種“適用于所有人喜好的喜好,適用於所有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對於個人的意義也在發生變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的社交屬性逐漸減弱,私人屬性正在增強。

當喝咖啡作為一種潮流剛剛興起時,它更多地是和社交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很少會一個人去喝咖啡。17世紀,巴黎、維也納、倫敦等地的咖啡館是政治家、作家、哲學家們熱烈討論的根據地,年輕的海明威就在巴黎的咖啡館裡拜訪已經成名的詹姆斯·喬伊絲,與菲茨傑拉德一邊喝咖啡一邊討論作品。當時,還漸漸由於學科和領域的分類,形成了“作家咖啡館”、“記者咖啡館”、“畫家咖啡館”、“心理學家咖啡館”等等。

如今,我們依然會和工作夥伴約在咖啡店談事,和朋友在咖啡店敘舊,和潛在的約會對象在咖啡店見第一次面。但喝咖啡正在變成一件和自己更有關的事:我們越來越少為了其他人去喝咖啡。

我們一個人去咖啡店。當走進一家咖啡店,我們會發現到處都是那些獨自去喝咖啡的人:他們點一杯咖啡坐下,然後拿著筆記型電腦工作,用平板電腦看電影,或者讀一本書,一直這樣待上好幾個小時。

我們還會自己做咖啡。做的不僅僅是咖啡——選擇手沖還是滴濾,法壓壺還是虹吸壺,放多少糖和牛奶,學著給自己拉花,或者,僅僅是用簡便的膠囊咖啡機來給自己做一杯咖啡,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體現。習慣去哪家咖啡館,喜歡哪個品牌、什麼口味的咖啡,也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標識。

取悅自己、認真生活,喝咖啡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這樣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

奧地利小說家Alfred Polgar曾經這樣形容去咖啡館的人:“咖啡館裡大部分的人,對世人的厭惡與對世人的渴望同樣強烈,想要獨處,卻需要有伴來獨處。”那是一種美妙的距離,你感受到一種來自人類同類的陪伴,卻又維持著絕對的獨立性。這種感覺,我想所有喜愛咖啡館的人都會明白。

喝咖啡,就是減壓和控制情緒的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不管是美好的早晨還是悠閒的午後,現代人經常會來一杯咖啡,除了振奮精神之外,在啜飲咖啡香的同時心情也會跟著放鬆。然而,揮別過去大家對咖啡裡「咖啡因」成分的隱憂,在最新一份科學報告中,多喝咖啡其實對身體有正向的好處。

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身在都市的很多工作一族都已經出現了亞健康狀態,當然這也並不是最近十年才開始出現的狀況,但儘管人們意識到了亞健康的危害,開始注重身體健康,繁重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仍然讓人們難以喘息。

縱然,

生活中,工作中,

我們每年都有200次辭職的想法

99次掐死上司的衝動

多少次想著拍案而起!

可一想到銀行卡裡的餘額……

又不得不再次可恥地屈服了……

你今天喝咖啡了麼?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