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空降民企生存術

服務老闆, 而不是“救”老闆;從最擅長的工作做起, 彰顯競爭力;先人後事地溝通。

關於民企, 職業經理們褒貶不一。 套用一種範式就是:“如果你愛一個人,

就送他到民企, 因為民企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 就送他到民企, 因為民企是地獄。 ”

儘管如此, 民企的誘惑還是顯然的:三分經濟有其一, 而且身被中國崛起最有希望載體的厚望。 加上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 二者共同作用引發了國民的廣泛“中國認同”, 民企正逐漸發展成為職業經理們的理想選擇之一。

但民企的問題也是顯然的。 有專業人士就指出, 目下中國企業還沒有到精細管理的階段, 所謂的成功大多建立在機會之上, 真正的管理並未在其中承擔多大角色。 這一點上, 民企尤甚。 執行力不強與溝通不足一樣, 幾乎是每個公司都或多或少面臨的問題, 但民企在這一點上似乎更突出。 因為眼前的機會太多,

公司的經營管理就需要“頻繁”變化。 在管理中客觀存在的“長鞭效應”的作用下, 公司高端、前端的理念, 操作起來一定會走樣, 老闆抱怨“執行力差”原本就在情理之中。

許多可以在跨國公司做到高位的職業經理在民企鎩羽, 背後都有這個“機會”、“靈活”的身影。 已經習慣依照流程照章辦事的他們, 進入民企卻發現, 等待他們的工作不再是依照流程照章辦事, 而是建立流程, 甚至變革流程。 不同性質的工作, 需要不同的能力, 一方面要適應角色變換, 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管理和經營天然存在的“穩定”和“靈活”的矛盾帶來的巨大心理衝擊, 事情剛剛上手, 規定的期限轉眼即到——"我已經看見, 一場悲劇在上演……"

總的說來,

職業經理在民企遭遇滑鐵盧的原因可集中概括為:過高的期望延伸了責任範圍, 高薪包含了豐富的業績期許以及有限的時間期限, 這種內在的矛盾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劇。 作為民企中的一員, 幾年裡迎來送往的職業經理人也有一些。 有人憤然轉身離去, 有人樂在其中蒸蒸日上, 有人扼腕擊節, 有人成竹在胸。 分析其間的功敗垂成, 形成三點認識, 權當送給有意在民企生存的職業經理們的錦囊, 以備不時之需。

態度:是服務老闆, 不是“救”老闆

無論是根正苗紅(職業背景佳), 還是學而優則商(學歷高), 外來的職業經理們幾乎都是被高薪(至少是相對高薪)引入的。 但這種高薪很容易讓職業經理們迷失的一點是, 認為高薪等同于高能力,

過高估計自己, 很容易以“救世主”的自我定位進入民企, 尤其是以當前公司最高薪酬進入公司者, 這種心態極容易滋生。 而這種“救世主”的心態正是他們在民企生存的致命缺陷。

我就見到過這樣的人:因為在之前的外資公司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業績, 被現在的公司以內部最高的薪酬挖進來。 因為迷信自己過去的成功, 加上資歷、閱歷方面的優勢, 自認為能力之與銷售額區區數億元的企業, 簡直不過爾爾。 於是, 氣宇軒昂的登上了舞臺, 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工作, 老闆則暫時退居幕後。

接下來的情形是, 這個事情不能這樣做, 應該如何如何;那個事情我知道, 不是那麼回事……一家看起來蒸蒸日上的企業, 在他到來的有限時間裡,

漸漸讓人有些感覺有點千瘡百孔起來, 幾乎每個管理者的治下, 都有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而他更熱衷的是, 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轉變企業的觀念與他保持一致, 改變企業的行為風格與他保持一致。 此時的他, 是全方位的顧問, 源源不斷的解決方案出自這裡;是最高管理者, 最大的管理權威在這裡;是導師, 老闆近期的進步也要在會上當面指出來;是全方位的專家,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攬過來給人做示範。

這樣, 在業績和期限的壓力下, 失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之前的跨國公司業績斐然, 進入民企卻很快遭遇失敗。 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心態的變化!誠惶誠恐的做事, 人容易成功, 趾高氣揚的做事情, 鮮有不失敗的。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沒有政治,只有自我期許的起落。

這樣的結局沒有贏家。職業經理吞下了失敗的苦果,老闆則背上用人不當的職責,其他管理人員從受打擊的委屈境地中恢復過來需要一段時間,更危險的可能是對後續引入職業經理產生障礙,並使得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化。

方法:立足根據地,凸顯競爭力

我觀察許多職業經理民企鎩羽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能承擔之重。”因為你學歷高,經受的管理訓練深厚,因為你之前的公司名氣大,因為你之前的業績佳,空降在西郊荒草灘上,你很容易成為大家眼中的“明星”、老闆的“主心骨”:這個你知道,那個你會做,這個你擅長,那個值得你去嘗試……工作職責一個個的加上去,“責任病毒”就不斷侵入你的肌體。

工作職責增加的另一個途徑是,如果老闆發現高薪聘請來的你,沒有得到其他高管應有的配合,老闆很容易將需要配合你的那塊業務,直接劃轉到你這裡——為的是省去溝通,提高效率。

其實,這些增加出來的職責,都是燙手的山芋,接下了它們,麻煩接踵而至:原來的主管,樂得作壁上觀,看你有什麼能耐,能給老闆折騰出怎樣的新玩意來(如果他們再加上一些心機,這就是很多人所謂的“局”)。新的業務範圍並不是你的擅長,而初來乍到的你,不熟悉環境、不熟悉人事,無論怎樣投入,期望的成果就是不能顯現。如此局面持續一段時間,“不過爾爾”的評論漸漸滋生,最大的麻煩就是可預料的事情……

其實,任何成功都是有特定條件的。一是有自己的專長,二是有恰當的外部支持,還要加上個人的努力,最終才獲致成功。其中,“專長”尤其重要。企業有效率,才有競爭力,而效率的根本就是分工、專業化。一個人不可能具備企業發展需要的所有能力,更不可能在企業所有的崗位上都取得成功,因此,突出自己的特長,構造自己的成功,進而獲取更大範圍裡的成功,才是現實的路線。高薪進入公司者,職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擢拔。應付這種擢拔尚且需要時日,再“協理”其他事務,必然會陷入茫無頭緒的境地,怎麼能在深度上突破呢?

我觀察那些能在民企長期居留,取得穩步發展的職業人士,莫不是放低心態,從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開始,逐步建立根據地,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我認識一位元財務總監,儘管有著多年的財務管理經驗,之前也位居公司總經理高位,受老闆強烈邀請進入公司時,他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薪資要求(不是信心不足,而是主動調低心態)。職務明曰財務主管,但事實上最初的3個月並沒有進入這個角色,之前的財務負責人照常主持工作,批發票的事情還是老闆在做。而他在三個月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拿出了一份公司從未做過的下一年度的預算,一舉解決了老闆多年的困惑:年初能預計拿回來多少錢,卻不知道自己這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

事實上,建立在業務能力基礎上的權威,往往是公司生存的護身符。如果經理人有自己的專業,而且能在此專業上做出別人做不到的成績來,無論是管理還是領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位財務總監正是如此:有一定業績作基礎,職務履新非常順利。後續的發展也相當順利:考核、內部控制等業務先後劃轉到他這裡,看似不相關的業務,實則都是建立在自己擅長的“預算”上:執行預算很自然的過渡到績效考核,以財務為中心,建立防範風險的內部控制也屬水到渠成之事。

民企中的高薪“空降兵”尤其要忌諱轉行。我認識的另一位元職業經理的遭遇更有說服力。自己原本是在採購方面的專家,之前在跨國公司的業績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為業務關係與老闆相識多年,更因為胸懷變革運營的大志,老闆就將他延攬到麾下。誰知到任後不久便發現:除了採購,運營中的其他要件如財務、生產、品質很不在行,而這些活動與公司的命脈時刻相關,根本不能給他學習、適應的時間(此時他應該急流勇退)。

但他沒有選擇退出,憑藉自己在國際化大公司工作的經驗和能力,以及業內的人脈,他接手了公司的另一個重點:市場銷售。從採購到銷售,不僅需要的技能不一樣,心態的差別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一路跌跌撞撞的做下來,還沒等心態調整到位,老闆的心理期限就到了。其中的道理簡單之至:如果你一手握著高薪,一手指望從頭學起,不是這個老闆無情、沒有耐心,換了任何人都一樣。

溝通:先人後事

上面提到的那位財務總監,實際上在任職的最初幾個月內,沒有什麼大的管理舉措,除了一條“不能在財務部展開涼席睡午覺”。原因何在?因為是民營企業,財務部往往是敏感地帶:一則是家族成員佔據一定位置,稍有不慎就會捅馬蜂窩,事情做不成,可能還被蜇得滿頭包。二則是職業門檻較低,一些管理者的親眷佔據一定位置,一有閃失,同樣得不償失。一段時間下來,人際關係脈絡基本掌握,人員秉性也有了認識,因勢利導(決不是推倒重來)的展開管理活動,人們就很容易因為接受了你,而接受你的管理。

一直宣導“中國式管理”的曾仕強對一些西式的管理方法不以為然,不符合中國文化中“修己安人”的管理本質。許多職業經理在跨國公司接受了長期的歷練,潛移默化的接受了“制度第一”的觀念和做法,轉投民企以來,在觀念轉變上忽視了民企文化中的中國傳統意識的存在,很多標明“對事不對人”的舉措被理解為“對人不對事”,因為這一層誤解的存在,溝通很難,推進管理很難。但這種情形決不是政治和官僚,是企業之外更大範圍的文化因素使然。這種條件下,要推進管理,只能因勢利導的從“人”的因素入手,做好了“人”的工作,事情會出奇的順利。因為民企快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國人不缺智慧和努力,缺乏的是溝通、統一,做好了溝通,達成了思想上的統一,我們的業績大多會超乎想像。

這一點的本質,正是暢銷書中提出的“先人後事”的原則。其實,即使是職業經理犯了心態過高、業務範圍過寬的錯誤,如果深諳中國式溝通之道,具備超強的溝通能力,結局還是可以挽回一些的,至少職業的死期不會這麼快。

鮮有不失敗的。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沒有政治,只有自我期許的起落。

這樣的結局沒有贏家。職業經理吞下了失敗的苦果,老闆則背上用人不當的職責,其他管理人員從受打擊的委屈境地中恢復過來需要一段時間,更危險的可能是對後續引入職業經理產生障礙,並使得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化。

方法:立足根據地,凸顯競爭力

我觀察許多職業經理民企鎩羽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能承擔之重。”因為你學歷高,經受的管理訓練深厚,因為你之前的公司名氣大,因為你之前的業績佳,空降在西郊荒草灘上,你很容易成為大家眼中的“明星”、老闆的“主心骨”:這個你知道,那個你會做,這個你擅長,那個值得你去嘗試……工作職責一個個的加上去,“責任病毒”就不斷侵入你的肌體。

工作職責增加的另一個途徑是,如果老闆發現高薪聘請來的你,沒有得到其他高管應有的配合,老闆很容易將需要配合你的那塊業務,直接劃轉到你這裡——為的是省去溝通,提高效率。

其實,這些增加出來的職責,都是燙手的山芋,接下了它們,麻煩接踵而至:原來的主管,樂得作壁上觀,看你有什麼能耐,能給老闆折騰出怎樣的新玩意來(如果他們再加上一些心機,這就是很多人所謂的“局”)。新的業務範圍並不是你的擅長,而初來乍到的你,不熟悉環境、不熟悉人事,無論怎樣投入,期望的成果就是不能顯現。如此局面持續一段時間,“不過爾爾”的評論漸漸滋生,最大的麻煩就是可預料的事情……

其實,任何成功都是有特定條件的。一是有自己的專長,二是有恰當的外部支持,還要加上個人的努力,最終才獲致成功。其中,“專長”尤其重要。企業有效率,才有競爭力,而效率的根本就是分工、專業化。一個人不可能具備企業發展需要的所有能力,更不可能在企業所有的崗位上都取得成功,因此,突出自己的特長,構造自己的成功,進而獲取更大範圍裡的成功,才是現實的路線。高薪進入公司者,職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擢拔。應付這種擢拔尚且需要時日,再“協理”其他事務,必然會陷入茫無頭緒的境地,怎麼能在深度上突破呢?

我觀察那些能在民企長期居留,取得穩步發展的職業人士,莫不是放低心態,從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開始,逐步建立根據地,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我認識一位元財務總監,儘管有著多年的財務管理經驗,之前也位居公司總經理高位,受老闆強烈邀請進入公司時,他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薪資要求(不是信心不足,而是主動調低心態)。職務明曰財務主管,但事實上最初的3個月並沒有進入這個角色,之前的財務負責人照常主持工作,批發票的事情還是老闆在做。而他在三個月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拿出了一份公司從未做過的下一年度的預算,一舉解決了老闆多年的困惑:年初能預計拿回來多少錢,卻不知道自己這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

事實上,建立在業務能力基礎上的權威,往往是公司生存的護身符。如果經理人有自己的專業,而且能在此專業上做出別人做不到的成績來,無論是管理還是領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位財務總監正是如此:有一定業績作基礎,職務履新非常順利。後續的發展也相當順利:考核、內部控制等業務先後劃轉到他這裡,看似不相關的業務,實則都是建立在自己擅長的“預算”上:執行預算很自然的過渡到績效考核,以財務為中心,建立防範風險的內部控制也屬水到渠成之事。

民企中的高薪“空降兵”尤其要忌諱轉行。我認識的另一位元職業經理的遭遇更有說服力。自己原本是在採購方面的專家,之前在跨國公司的業績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為業務關係與老闆相識多年,更因為胸懷變革運營的大志,老闆就將他延攬到麾下。誰知到任後不久便發現:除了採購,運營中的其他要件如財務、生產、品質很不在行,而這些活動與公司的命脈時刻相關,根本不能給他學習、適應的時間(此時他應該急流勇退)。

但他沒有選擇退出,憑藉自己在國際化大公司工作的經驗和能力,以及業內的人脈,他接手了公司的另一個重點:市場銷售。從採購到銷售,不僅需要的技能不一樣,心態的差別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一路跌跌撞撞的做下來,還沒等心態調整到位,老闆的心理期限就到了。其中的道理簡單之至:如果你一手握著高薪,一手指望從頭學起,不是這個老闆無情、沒有耐心,換了任何人都一樣。

溝通:先人後事

上面提到的那位財務總監,實際上在任職的最初幾個月內,沒有什麼大的管理舉措,除了一條“不能在財務部展開涼席睡午覺”。原因何在?因為是民營企業,財務部往往是敏感地帶:一則是家族成員佔據一定位置,稍有不慎就會捅馬蜂窩,事情做不成,可能還被蜇得滿頭包。二則是職業門檻較低,一些管理者的親眷佔據一定位置,一有閃失,同樣得不償失。一段時間下來,人際關係脈絡基本掌握,人員秉性也有了認識,因勢利導(決不是推倒重來)的展開管理活動,人們就很容易因為接受了你,而接受你的管理。

一直宣導“中國式管理”的曾仕強對一些西式的管理方法不以為然,不符合中國文化中“修己安人”的管理本質。許多職業經理在跨國公司接受了長期的歷練,潛移默化的接受了“制度第一”的觀念和做法,轉投民企以來,在觀念轉變上忽視了民企文化中的中國傳統意識的存在,很多標明“對事不對人”的舉措被理解為“對人不對事”,因為這一層誤解的存在,溝通很難,推進管理很難。但這種情形決不是政治和官僚,是企業之外更大範圍的文化因素使然。這種條件下,要推進管理,只能因勢利導的從“人”的因素入手,做好了“人”的工作,事情會出奇的順利。因為民企快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國人不缺智慧和努力,缺乏的是溝通、統一,做好了溝通,達成了思想上的統一,我們的業績大多會超乎想像。

這一點的本質,正是暢銷書中提出的“先人後事”的原則。其實,即使是職業經理犯了心態過高、業務範圍過寬的錯誤,如果深諳中國式溝通之道,具備超強的溝通能力,結局還是可以挽回一些的,至少職業的死期不會這麼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