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把《林家鋪子》搬上銀幕,是深藏于夏衍心底的一個情結……

影片《林家鋪子》是夏衍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 是"十七年"諸多以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 編導以極其凝煉雋永的筆觸, 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衝擊的我國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 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中國社會的縮影--林家鋪子的命運變化圖。

——題記

1958年初, 夏衍在一次會議上提議改編茅盾的《林家鋪子》, 並當場詢問各廠負責人:“你們誰準備拍這個劇本?” 此時尚未看過原作的北影廠長汪洋, 聽了這話趕忙找來一讀, 不禁為夏衍獨到的眼力叫絕。 這篇小說不但題材好, 思想深刻, 而且容量適中, 正好夠拍一部故事片。 在與導演水華商量之後, 他馬上找到夏衍, 表示北影決心拍這部片子。 夏衍笑著拍了拍汪洋已腆起的啤酒肚:“早就知道你的膽子大, 沒問題, 一個月之內將劇本交給你。

”時值全民“大躍進”如火如荼, 身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的夏衍, 主管著藝術和電影兩個部門, 還兼任了文化部大煉鋼鐵指揮部主任, 但他還是準時交出了劇本。

《林家鋪子》編劇夏衍

其實, 將茅盾名作《林家鋪子》搬上銀幕, 乃是深藏于夏衍心底的一個情結。

他曾自述從學習寫作開始, 就是茅盾作品的讀者, 特別喜歡其短篇小說。 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曾把茅盾的《春蠶》改編為電影劇本, 接著還打算改編《林家鋪子》, 但因聽說已經有一家電影公司把它列入攝製計畫就擱置了。 相距20年後能有機會實現自已的夙願, 令夏衍欣喜不已, 專門請了創作假, 集中精力投入這一心儀已久的再創作。

《林家鋪子》劇照

小說《林家鋪子》畢竟寫於1932年, 描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 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 雖再三苦苦掙扎, 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如何使電影縮小、甚至消除原作由於時代變遷而在今天觀眾的思想感情、心理上所形成的差距, 是改編的一件頗費心機的事情。 其中特別表現在對主題思想的新的合乎情理的闡發, 以及對主要人物林老闆的階級分析上。 當時曾有人擔心, 在我國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反右派運動之後, 改編《林家鋪子》這樣以描寫解放前中小資本家受壓破產為題材的作品,

讓資本家來當“主角”, 可能要冒風險。 夏衍卻認為把“五四”以來的優秀作品改編成電影這樣極富大眾性的藝術形式, 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符合“百花齊放”的方針。 而且他也從整風鳴放過程中, 瞭解到一些民主黨派人士和工商業者的思想動態, 因而覺得“把《林家鋪子》作為一面鏡子, 讓今天正在改造中的工商業者回憶一下過去的那種‘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時代, 也許是有益處的。 ”

《林家鋪子》劇照

征得茅盾同意,夏衍在改編中突出了林老闆的雙重性,既寫了他作為“小魚”被“大魚吃”的一面,又寫了“小魚吃蝦米”的另一面。此外,還增強了林老闆女兒明秀的亮色,把她處理成一個與父親思想上有距離的愛國進步青年,讓她參加學校同學為宣傳抗日而上街喊口號、貼標語的活動,割愛了原作中有長期胃病的林太太經常有“打呃”習慣動作的細節描寫,避免因此引起喜劇效果,而抵銷某些規定情景的悲劇氣氛。為突出江浙人家過年特定氣氛,劇本中精心安排了舊曆年茶几上供著裹紅紙圈的水仙花、擺著小福桔的小茶碟。

《林家鋪子》導演水華

拍攝《林家鋪子》是夏衍與水華作為編導的首次合作,影片的成功證明兩人在政治、文學、美學、藝術等方面的素養是頗為接近的,尤其是所追求與體現的凝煉、含蓄、深沉、雋永的風格極其相似,為打造這部高晶位的經典之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導如此和諧默契關係的形成,很大程度賴于水華的主動“磨合”。水華對於選題非常嚴格,常常挑來撿去不易決斷,而《林家鋪子》卻一眼看中,用廠長汪洋的話“一拍即合”,是水華憑直覺就感到這篇小說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跟自己的創作個性十分契合。後來他在談及《林家鋪子》創作時曾坦言,當時領受這一拍攝任務時還沒有看過小說,待到讀了作品不禁“涼了半截”,自己是學生出身,對小城鎮的生活雖然有所瞭解,但不熟悉商人,不瞭解怎麼做買賣,於是他特意讀了很多有關的書,拜訪很多有關的人,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夏衍(左)與水華合影

隨著相關的學習、採訪等拍攝準備工作的深入,水華對《林家鋪子》原著和改編本愈加敬佩I特別是剛開始接觸作品時,水華心裡也曾泛起過是否“平淡了一些”的念頭,但在反復仔細琢磨後,才省悟到其內蘊不僅是豐富多姿而且含蓄深刻,逐漸體會和把握到它是一部豐富而深刻地反映我國30年代初期災難深重的社會縮影的作品,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具有高度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一面“鏡子”。

怎樣才能做到從平常中見世界、平淡中有深遂、平凡中顯神韻,使未來的影片外樸內蘊、形神合一呢?水華借助于自己演員出身而形成的獨特的導演構思方式——“化身神遊”,即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讓自己“化身”為片中角色,“神游”於特定情境,揣度人物的內心活動,冥想具體場面的細節,直到在頭腦中有聲有色地清晰可見了,才進入分鏡頭階段,一切感到滿意了方進行實拍。於是他化身為林老闆、余會長乃至朱三太等人物,在小鎮的每個角落神遊,其結果是對原著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更加透徹,遙相對應地營造出一個特定的時代瞬間、一座老舊衰破的江南小鎮、一條勾心鬥角的商街、一家起伏跌宕的店鋪、一個焦頭爛額的林老闆、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階級剝削定理……

《林家鋪子》劇照

征得茅盾同意,夏衍在改編中突出了林老闆的雙重性,既寫了他作為“小魚”被“大魚吃”的一面,又寫了“小魚吃蝦米”的另一面。此外,還增強了林老闆女兒明秀的亮色,把她處理成一個與父親思想上有距離的愛國進步青年,讓她參加學校同學為宣傳抗日而上街喊口號、貼標語的活動,割愛了原作中有長期胃病的林太太經常有“打呃”習慣動作的細節描寫,避免因此引起喜劇效果,而抵銷某些規定情景的悲劇氣氛。為突出江浙人家過年特定氣氛,劇本中精心安排了舊曆年茶几上供著裹紅紙圈的水仙花、擺著小福桔的小茶碟。

《林家鋪子》導演水華

拍攝《林家鋪子》是夏衍與水華作為編導的首次合作,影片的成功證明兩人在政治、文學、美學、藝術等方面的素養是頗為接近的,尤其是所追求與體現的凝煉、含蓄、深沉、雋永的風格極其相似,為打造這部高晶位的經典之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導如此和諧默契關係的形成,很大程度賴于水華的主動“磨合”。水華對於選題非常嚴格,常常挑來撿去不易決斷,而《林家鋪子》卻一眼看中,用廠長汪洋的話“一拍即合”,是水華憑直覺就感到這篇小說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跟自己的創作個性十分契合。後來他在談及《林家鋪子》創作時曾坦言,當時領受這一拍攝任務時還沒有看過小說,待到讀了作品不禁“涼了半截”,自己是學生出身,對小城鎮的生活雖然有所瞭解,但不熟悉商人,不瞭解怎麼做買賣,於是他特意讀了很多有關的書,拜訪很多有關的人,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夏衍(左)與水華合影

隨著相關的學習、採訪等拍攝準備工作的深入,水華對《林家鋪子》原著和改編本愈加敬佩I特別是剛開始接觸作品時,水華心裡也曾泛起過是否“平淡了一些”的念頭,但在反復仔細琢磨後,才省悟到其內蘊不僅是豐富多姿而且含蓄深刻,逐漸體會和把握到它是一部豐富而深刻地反映我國30年代初期災難深重的社會縮影的作品,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具有高度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一面“鏡子”。

怎樣才能做到從平常中見世界、平淡中有深遂、平凡中顯神韻,使未來的影片外樸內蘊、形神合一呢?水華借助于自己演員出身而形成的獨特的導演構思方式——“化身神遊”,即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讓自己“化身”為片中角色,“神游”於特定情境,揣度人物的內心活動,冥想具體場面的細節,直到在頭腦中有聲有色地清晰可見了,才進入分鏡頭階段,一切感到滿意了方進行實拍。於是他化身為林老闆、余會長乃至朱三太等人物,在小鎮的每個角落神遊,其結果是對原著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更加透徹,遙相對應地營造出一個特定的時代瞬間、一座老舊衰破的江南小鎮、一條勾心鬥角的商街、一家起伏跌宕的店鋪、一個焦頭爛額的林老闆、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階級剝削定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