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犧牲在建國前的11位軍事天才

蔡申熙

(1906—1932)

原名蔡升熙, 字旭初, 湖南省醴陵縣人。 1924年春入廣州講武學校, 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黃埔軍校期間, 先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軍閥陳炯明叛亂、軍閥楊希閔叛亂的戰鬥, 表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 晉升為營長、團長。

1927年8月, 參加南昌起義, 任第二十四師參謀長。 後參加廣州起義, 起義失敗轉戰各地, 先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遊擊隊第一路總指揮、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 他是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擔任軍長, 帶領所部北上鄂豫皖邊區與紅一軍合併組建紅四軍, 相繼擔任第十師師長、鄂豫皖軍委副主席、彭楊軍政學校校長、二十五軍軍長等職。 1932年10月, 在湖北紅安縣河口鎮戰鬥中身負重傷, 仍然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 最後犧牲在戰場上, 年僅二十六歲。

方志敏

(1899—1935)

江西弋陽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積極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2月當選為江西省農協委員長, 主持省農協全面工作。 大革命失敗後, 他潛回家鄉, 與黃道、邵式平發動了弋橫農民暴動, 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 此後歷任贛東北革命委員會主席、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

1935年1月率部返回閩浙贛途中在懷玉山遭到國民黨軍隊圍攻, 不幸被捕。 在獄中, 他堅貞不屈, 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著名篇章, 同年8月慷慨就義, 終年三十六歲。 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惟一被俘後犧牲的一位。

黃公略

(1898—1931)

原名黃漢魂, 字家杞, 湖南湘鄉縣人。 1916年到湘軍當兵, 1926年年底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深造,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 與彭德懷等領導平江起義, 此後歷任紅五軍第四團黨代表、湘鄂贛邊境支隊支隊長、紅五軍副軍長、紅六軍軍長、紅三軍軍長, 率部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鬥爭, 取得輝煌戰果。 1931年9月, 在行軍轉移途中, 為掩護部隊遭敵機彈襲,

不幸犧牲, 年僅三十三歲。 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犧牲最早、出現在毛澤東詩詞中最多的一位。

他曾經聲名顯赫, 與林彪、伍中豪並稱“朱毛”麾下的“三驍將”。 後來, 他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齊名, 國民黨、蔣介石經常用“朱、毛、彭、黃”來指代中央紅軍。

彭雪楓

(1907—1944)

原名彭修道, 河南鎮平人。 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大革命時期投身五卅運動,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天津、上海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30年調到紅軍部隊, 歷任紅三軍團師政治委員、江西軍區政委、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 先後擔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新四軍豫東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共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新四軍第四師師長。 1944年9月11日, 在河南省夏邑縣八裡莊與日偽軍作戰勝利後, 不幸被流彈擊中, 英勇殉國。 年僅三十七歲。

彭雪楓智勇雙全,善於創造奇跡。在樂安,他月下追“叛軍”,單槍匹馬地帶回被師長裹脅叛逃的部隊,毛澤東親自給“虎膽英雄”授勳。請纓豫皖蘇,他與三百七十三名壯士出征,六個月壯大到近二萬人。捷報送至中央時,首長們誰也不信,以為他多寫了兩個零。先是批評,後是讚歎,全軍為之瞠目。

段德昌

(1904—1933)

字裕後,湖南省南縣人。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赴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後轉到中央政治講習班學習。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公安縣年關暴動,組織農民武裝,開展湖區、平原遊擊戰爭,創造了一套水上遊擊戰爭的戰術原則。先後擔任鄂西遊擊大隊中隊長、鄂西總隊參謀長、鄂西獨立師師長、紅六軍副軍長、軍長等職,在反“圍剿”鬥爭中屢建奇功。

1933年,湘鄂西蘇區開展的第三次“肅反”運動中,段德昌被“左”傾代表夏曦誣為“改組派”強行逮捕。同年5月1日,被錯殺於湖北巴東縣金果坪江家村,年僅29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享受第一號烈士證的一位。

許繼慎

(1901—1931)

許繼慎原名許紹周,字謹生,安徽省六安縣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團黨代表、團長,在北伐戰爭中立下功勳。1930年春,奉調前往鄂豫皖邊區,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軍長、紅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兼任中共皖西北委軍事委員會主席,為統一和發展鄂豫皖根據地作出突出貢獻。

1931年11月被張國燾誣以“改組派”、“第三黨”、“反革命”等罪名殺害於河南省光山縣白雀園,年僅三十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最早蒙冤遭難的一位。

左 權

(1905—1942)

原名左紀權,號叔仁,湖南醴陵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送到蘇聯,先後到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30年回國,歷任閩西紅軍新十二軍軍長,紅五軍團十五軍政委、軍長兼政委,紅一軍團參謀長、代理軍團長,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等職。

1942年5月日本軍隊出動大兵團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負責斷後,同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現左權縣)的十字嶺突圍戰鬥中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年僅三十七歲。1942年10月10日,公葬左權的儀式在涉縣舉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筆撰寫並手書了《左權同志碑銘》。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學歷最高的一位。

葉 挺

(1896—1946)

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曾任粵軍第1支隊副官,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長,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警衛團第2營營長。1924年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9月回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處長、獨立團團長,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後升任第4軍25師副師長、第11軍24師師長。

1927年8月1日,參加領導南昌起義,所率24師是起義軍的骨幹力量。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12月11日,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失敗後,流亡歐洲,與黨脫離了關係,後到澳門隱居。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1939年5月北渡長江,在皖中廬江縣東湯池主持建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後,在津浦鐵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

1940年10月初,指揮皖南部隊將進犯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的1萬餘日偽軍擊退,共殲敵近3000人。在爭取和擴大新四軍兵員、裝備、給養、防區等方面,多次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涉與鬥爭。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戰鬥8晝夜。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在上饒、重慶、恩施等地被監禁5年零2個月,堅持鬥爭,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於1946年3月4日獲釋。5日致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於3月7日複電,決定接受他入黨。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因飛機失事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難。

曾中生

(1900—1935)

原名曾鐘聖,1900年生,湖南省資興市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指揮部政治部任組織科科長。1927年9月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科科長、中共南京市委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武裝工農部部長。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蘇區,在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的危急時刻,他果斷地組成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和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反“圍剿”鬥爭並取得了勝利。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書記和軍委主席。指揮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取得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同年4月,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和軍委副主席、第4軍政治委員,與軍長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戰,連克英山、蘄水、羅田、廣濟等縣城,相繼取得漕河鎮、洗馬畈等戰鬥的勝利。他率部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在七裡坪戰鬥中負傷。

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 1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參加創建川陝蘇區的鬥爭。在此期間,他雖處境艱難,仍致力於加強部隊軍事訓練,注重軍事理論研究,系統地總結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經驗。1935年8月,由於反對張國燾軍閥主義、分裂主義,被張國燾秘密殺害,年僅35歲。1945年,中共中央在七大為曾中生平反昭雪。1989年11月,曾中生被中央軍委確定為軍事家。他是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開始軍事生涯較早的一位,也是軍事論著最豐富的一位。

劉志丹

(1903—1936)

劉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出生於陝北保安縣(今改名志丹縣)一個秀才之家。小時候,他就讀於本縣的高等小學堂,雖自身家境尚好,卻目睹了黃土高原上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慘景。他愛聽當地李自成起義的故事,立志改變社會。

1922年,他考入陝北地區23縣僅有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閱讀到《嚮導》、《新青年》等革命雜誌,並在學生運動中當上了校學生自治會會長。1924年,他成為陝北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1925年轉為共產黨員。同年秋,他去廣州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翌年秋畢業後又回西北,到馮玉祥部隊任第四路軍黨代表兼政治處主任。劉志丹這時只有23歲,但在西北軍中已成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國民黨反共後,劉志丹轉入地下活動,秘密動員西北軍一部於1928年5月在渭華發動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他擔任了起義的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間,西北軍主力向渭河一帶反撲,起義軍被打散。劉志丹潛回陝北家鄉任特委軍委書記,並打入當地駐軍和民團進行兵運活動,於1931年秋在南梁一帶建立了最初的根據地。翌年初,他又將所部改編為紅軍陝甘遊擊隊,年底正式建立紅二十六軍(兵力僅一個團)。

1933年5月,紅二十六軍南下三原時失敗,劉志丹突圍後又返回陝甘邊區的照金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至1935年春,陝甘紅軍發展到5000 餘人,佔領了六座縣城,並在二十多個縣內建立了根據地政權。此時,南方蘇區已相繼失敗,各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陝甘蘇區雖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貧瘠,卻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由於保存下這塊革命的落腳點,紅二十五軍和紅一、二、四方面軍都長征到達這裡,黨中央也最終把大本營放在陝北。

1935年8月,徐海東等率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與當地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在10月初錯誤的肅反中,劉志丹被捕。隨後,中央紅軍到達,11月初將劉志丹釋放出來,並任命他為新成立的紅二十八軍的軍長。

1936年春,紅軍東征山西攻打中陽縣三交鎮時,他親臨前沿觀察。敵晉綏軍陣地上有一挺機槍正猛烈掃射,劉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著說,要把它繳下來向陝北蘇區獻禮。不幸,那挺機槍射來的子彈打中了劉志丹左胸,他昏倒後被抬下,清醒過來只說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窮)指揮部隊,便停止了呼吸,年僅33歲。

但他經歷了那麼多的艱辛和曲折,進行了那麼多驚心動魄的鬥爭,建立了那麼多的功勳。毛澤東同志稱他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同志題詩說:“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朱德同志稱他是“紅軍模範”。

羅炳輝

(1897—1946)

羅炳輝,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彝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1915年入滇軍當兵,作戰勇敢,從士兵升至營長,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但因對軍中腐敗現象不滿和對舊制度的刻骨仇恨,他很快接受了進步思想,於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縱隊長、軍長等職,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中,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指揮所部參加了龍岡、廣昌、蓮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黃陂、草台崗等戰役戰鬥,連戰連勝。在完成艱險任務中,智勇兼備,屢立戰功,曾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紅9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並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過閩江。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途中屢擔重任,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中央軍委讚譽紅9軍團為“戰略輕騎”。

抗日戰爭初期,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1940年後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第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為鞏固和擴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4月,解放戰爭爆發,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6月9日,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新四軍向盤踞棗莊的軍隊發起進攻,全殲對方部隊,解放了棗莊。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日,羅炳輝卻因腦溢血而闔然長逝。羅炳輝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爭,尤其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鬥爭。

彭雪楓智勇雙全,善於創造奇跡。在樂安,他月下追“叛軍”,單槍匹馬地帶回被師長裹脅叛逃的部隊,毛澤東親自給“虎膽英雄”授勳。請纓豫皖蘇,他與三百七十三名壯士出征,六個月壯大到近二萬人。捷報送至中央時,首長們誰也不信,以為他多寫了兩個零。先是批評,後是讚歎,全軍為之瞠目。

段德昌

(1904—1933)

字裕後,湖南省南縣人。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赴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後轉到中央政治講習班學習。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公安縣年關暴動,組織農民武裝,開展湖區、平原遊擊戰爭,創造了一套水上遊擊戰爭的戰術原則。先後擔任鄂西遊擊大隊中隊長、鄂西總隊參謀長、鄂西獨立師師長、紅六軍副軍長、軍長等職,在反“圍剿”鬥爭中屢建奇功。

1933年,湘鄂西蘇區開展的第三次“肅反”運動中,段德昌被“左”傾代表夏曦誣為“改組派”強行逮捕。同年5月1日,被錯殺於湖北巴東縣金果坪江家村,年僅29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享受第一號烈士證的一位。

許繼慎

(1901—1931)

許繼慎原名許紹周,字謹生,安徽省六安縣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團黨代表、團長,在北伐戰爭中立下功勳。1930年春,奉調前往鄂豫皖邊區,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軍長、紅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兼任中共皖西北委軍事委員會主席,為統一和發展鄂豫皖根據地作出突出貢獻。

1931年11月被張國燾誣以“改組派”、“第三黨”、“反革命”等罪名殺害於河南省光山縣白雀園,年僅三十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最早蒙冤遭難的一位。

左 權

(1905—1942)

原名左紀權,號叔仁,湖南醴陵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送到蘇聯,先後到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30年回國,歷任閩西紅軍新十二軍軍長,紅五軍團十五軍政委、軍長兼政委,紅一軍團參謀長、代理軍團長,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等職。

1942年5月日本軍隊出動大兵團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負責斷後,同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現左權縣)的十字嶺突圍戰鬥中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年僅三十七歲。1942年10月10日,公葬左權的儀式在涉縣舉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筆撰寫並手書了《左權同志碑銘》。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學歷最高的一位。

葉 挺

(1896—1946)

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曾任粵軍第1支隊副官,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長,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警衛團第2營營長。1924年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9月回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處長、獨立團團長,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後升任第4軍25師副師長、第11軍24師師長。

1927年8月1日,參加領導南昌起義,所率24師是起義軍的骨幹力量。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12月11日,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失敗後,流亡歐洲,與黨脫離了關係,後到澳門隱居。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1939年5月北渡長江,在皖中廬江縣東湯池主持建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後,在津浦鐵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

1940年10月初,指揮皖南部隊將進犯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的1萬餘日偽軍擊退,共殲敵近3000人。在爭取和擴大新四軍兵員、裝備、給養、防區等方面,多次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涉與鬥爭。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戰鬥8晝夜。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在上饒、重慶、恩施等地被監禁5年零2個月,堅持鬥爭,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於1946年3月4日獲釋。5日致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於3月7日複電,決定接受他入黨。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因飛機失事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難。

曾中生

(1900—1935)

原名曾鐘聖,1900年生,湖南省資興市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指揮部政治部任組織科科長。1927年9月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科科長、中共南京市委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武裝工農部部長。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蘇區,在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的危急時刻,他果斷地組成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和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反“圍剿”鬥爭並取得了勝利。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書記和軍委主席。指揮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取得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同年4月,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和軍委副主席、第4軍政治委員,與軍長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戰,連克英山、蘄水、羅田、廣濟等縣城,相繼取得漕河鎮、洗馬畈等戰鬥的勝利。他率部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在七裡坪戰鬥中負傷。

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 1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參加創建川陝蘇區的鬥爭。在此期間,他雖處境艱難,仍致力於加強部隊軍事訓練,注重軍事理論研究,系統地總結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經驗。1935年8月,由於反對張國燾軍閥主義、分裂主義,被張國燾秘密殺害,年僅35歲。1945年,中共中央在七大為曾中生平反昭雪。1989年11月,曾中生被中央軍委確定為軍事家。他是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開始軍事生涯較早的一位,也是軍事論著最豐富的一位。

劉志丹

(1903—1936)

劉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出生於陝北保安縣(今改名志丹縣)一個秀才之家。小時候,他就讀於本縣的高等小學堂,雖自身家境尚好,卻目睹了黃土高原上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慘景。他愛聽當地李自成起義的故事,立志改變社會。

1922年,他考入陝北地區23縣僅有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閱讀到《嚮導》、《新青年》等革命雜誌,並在學生運動中當上了校學生自治會會長。1924年,他成為陝北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1925年轉為共產黨員。同年秋,他去廣州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翌年秋畢業後又回西北,到馮玉祥部隊任第四路軍黨代表兼政治處主任。劉志丹這時只有23歲,但在西北軍中已成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國民黨反共後,劉志丹轉入地下活動,秘密動員西北軍一部於1928年5月在渭華發動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他擔任了起義的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間,西北軍主力向渭河一帶反撲,起義軍被打散。劉志丹潛回陝北家鄉任特委軍委書記,並打入當地駐軍和民團進行兵運活動,於1931年秋在南梁一帶建立了最初的根據地。翌年初,他又將所部改編為紅軍陝甘遊擊隊,年底正式建立紅二十六軍(兵力僅一個團)。

1933年5月,紅二十六軍南下三原時失敗,劉志丹突圍後又返回陝甘邊區的照金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至1935年春,陝甘紅軍發展到5000 餘人,佔領了六座縣城,並在二十多個縣內建立了根據地政權。此時,南方蘇區已相繼失敗,各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陝甘蘇區雖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貧瘠,卻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由於保存下這塊革命的落腳點,紅二十五軍和紅一、二、四方面軍都長征到達這裡,黨中央也最終把大本營放在陝北。

1935年8月,徐海東等率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與當地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在10月初錯誤的肅反中,劉志丹被捕。隨後,中央紅軍到達,11月初將劉志丹釋放出來,並任命他為新成立的紅二十八軍的軍長。

1936年春,紅軍東征山西攻打中陽縣三交鎮時,他親臨前沿觀察。敵晉綏軍陣地上有一挺機槍正猛烈掃射,劉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著說,要把它繳下來向陝北蘇區獻禮。不幸,那挺機槍射來的子彈打中了劉志丹左胸,他昏倒後被抬下,清醒過來只說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窮)指揮部隊,便停止了呼吸,年僅33歲。

但他經歷了那麼多的艱辛和曲折,進行了那麼多驚心動魄的鬥爭,建立了那麼多的功勳。毛澤東同志稱他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同志題詩說:“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朱德同志稱他是“紅軍模範”。

羅炳輝

(1897—1946)

羅炳輝,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彝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1915年入滇軍當兵,作戰勇敢,從士兵升至營長,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但因對軍中腐敗現象不滿和對舊制度的刻骨仇恨,他很快接受了進步思想,於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縱隊長、軍長等職,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中,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指揮所部參加了龍岡、廣昌、蓮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黃陂、草台崗等戰役戰鬥,連戰連勝。在完成艱險任務中,智勇兼備,屢立戰功,曾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紅9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並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過閩江。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途中屢擔重任,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中央軍委讚譽紅9軍團為“戰略輕騎”。

抗日戰爭初期,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1940年後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第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為鞏固和擴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4月,解放戰爭爆發,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6月9日,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新四軍向盤踞棗莊的軍隊發起進攻,全殲對方部隊,解放了棗莊。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日,羅炳輝卻因腦溢血而闔然長逝。羅炳輝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爭,尤其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鬥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