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紅色記憶丨長汀:古城暴動策源地海螺嶺的紅色往事

紅色記憶丨長汀:古城暴動策源地海螺嶺的紅色往事……

長汀縣廣播電視臺 微長汀

群山連綿, 遠接天際。

1929年11月發生的長汀縣古城暴動(當地稱高嶺坑暴動),

因為組織最嚴密、成果最顯著, 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 連當時國民黨南京政府的高官們都驚歎“民變蜂起, 勢將蔓延, 不好收拾”。 根據《長汀人民革命鬥爭史》記載和相關歷史親歷者的回憶陳述, 古城暴動的策源地就在該鎮的海螺嶺。

海螺嶺位於閩贛兩省交界處, 長汀、瑞金兩縣接壤地。 高速公路上車來車往, 呼嘯賓士。 曾經的長汀縣古城鎮海螺嶺村已不復存在, 變成了現代建築高速公路收費站。 筆者專程來到這裡, 尋找知情人、實地現場採訪。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客家山村海螺嶺不為人知的紅色往事, 漸漸露出塵封的滄桑面容……

01

彭屋來了“段矮牯”

海螺嶺位於閩贛古道的必經之路, 面向古城墟場, 相隔僅2、3華里, 來往便捷。 背倚苦竹、長塅等高山村落, 遇到緊急情況便於迅速轉移進入莽莽大山。 1929年3月, 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進佔汀州城, 隨後分兵在周邊農村發動革命。 中共長汀地下黨組織把目光瞄準了這個普通的山村。

年過七旬的海螺嶺村民彭啟樟讀過高中,

曾經當過村民組長, 對家鄉的人文歷史非常熟悉:“我們海螺嶺村莊不大, 包括彭屋、余屋、謝屋、黎屋幾個聚落, 只有幾十戶人。 清朝末年、民國早期, 土匪搶掠猖獗, 各姓人口都相對居住在一座大圍屋內。 為了反抗土匪, 海螺嶺的青壯年習武練功, 民風強悍。 彭屋的彭朝盛, 乳名滿叔子, 早年去汀州城裡求學。 後來接觸到中共長汀地下党的負責人, 被發展為黨員, 參加革命後改名‘彭鐵城’。 朱、毛紅軍打下汀州後, 為了配合紅四軍的武裝鬥爭, 長汀支部相繼在長汀各地組織農民暴動, 策應紅軍。 因為海螺嶺地形地勢有利, 又有彭鐵城回鄉秘密發展的農會會員支援, 所以組織古城暴動的中共長汀縣委負責人在這裡設立了秘密指揮部。

“紅四軍入閩之前, 長汀南部的農民暴動相繼成功。 長汀西部的古城則相對平靜, 黨組織的活動相對隱蔽。 彭屋人大多從事喪葬服務, 向來被人瞧不起, 甚至很少有人來串戶走動, 彭鐵城的家獨門獨戶, 更是不被人注意。 暴動之前, 中共長汀縣委書記段奮夫等人秘密來到彭鐵城家裡, 研究制定暴動的計畫方案。 段奮夫個子不高, 精壯結實, 待人和氣, 相處幾天後, 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段矮牯’。 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其他縣委委員, 因為消息封鎖很嚴密, 村民們以為是彭鐵城從城裡來的朋友, 並不特別在意。 上世紀80年代, 開國少將何廷一赴江西瑞金開會, 曾專程到海螺嶺故地重遊。 他曾經擔任汀州市委的團書記,

跟隨段奮夫等在長汀党的負責人在海螺嶺組織革命活動。 到了海螺嶺彭屋, 老將軍開心地說:‘找到了, 找到了, 就是這口大池塘邊上, 我們經常在空坪裡開會。 ’”

曾任中共長汀縣委委員、長汀城區區委書記的離休老幹部毛鐘鳴在《走井岡山的道路———古城暴動的前前後後》一文中回憶:“在舉行暴動前幾天, 段奮夫偕同黃紀烈、黃樹庭等同志, 由四都來到古城, 住在海螺嶺一座單家獨戶的黨員彭某某(鐵城)家裡, 緊張地進行準備工作。 當晚, 就先把暴動指揮部設在這裡。 段奮夫同志向前來參加暴動的同志們宣佈了今晚舉行暴動的決定和戰鬥計畫。 ”彭啟樟的敘述和毛鐘鳴的回憶高度吻合。

事實上, 1929年8月前後, 中共長汀縣委已經在海螺嶺暗中展開古城暴動的各項準備。 縣委書記段奮夫經常從先期暴動成功的四都來到海螺嶺,發動群眾、偵察敵情、籌集槍彈。在他的出色領導下,古城地區由李國玉、劉堯唐組織慎重開展週邊活動;城區支部把紅四軍留藏的槍支彈藥安全運抵海螺嶺;共產黨員劉宜輝打入古城民團擔任團總,實際掌控武裝……由於部署周全,高度保密,古城暴動的前期準備工作外松內緊、穩步推進。

02

十四勇士“鬧汀州”

“海螺嶺的革命帶頭人是彭鐵城,他文化高、有血性,急公好義,很有威望、有號召力,也是古城暴動的領導人之一。解放初期,上級派人來尋找彭鐵城,彭鐵城的繼子彭正端保存了彭鐵城的遺物,一個大布包包著的書籍。其中的《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籍被上級徵收,上級給彭正端頒發了一塊捐獻革命文物的光榮匾。彭家原本有很多藏書,‘文革’期間都被燒掉了。彭鐵城的篆刻和書法水準很高,江西瑞金觀音山的寺廟裡還有他題寫的牌匾。”和彭啟樟一樣,在海螺嶺“紅二代”的心目中,彭鐵城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

據彭鐵城的繼孫彭啟鋼介紹,彭鐵城後來曾跟隨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工作。蘇區時期,有一次彭鐵城在古城街上被反動民團抓住,他急中生智裝作上廁所,在群眾的協助下逃出虎口,在深山躲藏了好幾年。直到1938年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後,張鼎丞率領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此時年近花甲的彭鐵城接到命令出山隨軍北上。出發的前一天,家中特地為他煮了豬肉氽米粉餞行,但之後一去不回,至今不知其下落。

今年92歲的退休教師張啟養世居古城,他告訴我們,古城本地人通常把“古城暴動”稱為“高嶺坑暴動”,高嶺坑在海螺嶺對面,相距幾華里,僅有幾戶人家居住。起事當日,恰逢高嶺坑村中做廟會,各地群眾聚集而來,無形中為暴動舉事做了掩護。暴動總指揮劉宜輝、副總指揮劉式燾等29人(只有14支槍)從海螺嶺出發,在高嶺坑首先打響了第一槍,而後帶領暴動隊伍沖向古城集鎮,擴大戰果。這支僅有14支槍的暴動隊伍,許多隊員後來成為蘇區革命的骨幹。其中劉恒清(又名石橋老)先後擔任汀瑞地區第一、第二遊擊大隊大隊長;彭城曾任第十遊擊大隊大隊長,後在黃麂凹戰鬥中被俘,被敵殺害於瑞金吊橋頭懸顱示眾;彭正良曾任紅軍某部政治科長;彭正恒曾任紅軍某部偵察連長;彭正存曾任地方蘇維埃政權青年團負責人;曾玉成曾任第九遊擊大隊大隊長,後在戰鬥中被捕,被害于瑞金陶珠茶亭……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高嶺坑“14條槍”暴動舉事,而後又有“14勇士鬧汀州”,二者皆為古城百姓津津樂道。古城鎮古城村村民劉堯賢、謝振金、彭啟海等人的父輩都是失散老紅軍,他們不約而同講起古城“14勇士鬧汀州”的故事。雖然未見地方黨史記載,但在海螺嶺卻一直相傳至今。

中央主力紅軍北上後,為了振奮蘇區群眾的精神意志,反擊“白色恐怖”。留在汀瑞交界山區堅持鬥爭的中共地下黨和遊擊隊,組成了以曾玉成為總負責人,彭城為隊長,劉恒清、彭正良、彭正恒、彭啟珍、黃嘉發、楊豬古、彭正存、賴和標、劉連通、謝日光、餘興露、謝洪等14人為隊員的“敢死隊”,他們利用暗夜,喬裝進入汀州城郊。在城郊的山崗上插了許多紅旗,用鐵皮的煤油桶燃放鞭炮,造成四面有紅軍包圍、槍聲密集響起的態勢。這一大膽無畏的行動果然造成了城內反動頑固勢力的恐慌,也讓窮苦大眾看到仍然有紅軍留在蘇區堅持戰鬥。

03

古石橋下“傷心事”

古城鎮街上,89歲的彭秀英老人滿頭白髮,愁容滿面,靜靜地坐在自家庭院的一角。這位一生沉默寡言的老人,雙腿彎曲變形,患有嚴重的脊椎病。然而,她內心的辛酸更強於身體的苦痛。

“我們家世世代代住在海螺嶺。我的父親彭正心,乳名叫‘白米果’,曾經擔任古城區蘇維埃政府少先隊員和通信員。1931年6月,因為蘇區誤殺‘社會民主黨’被害于古城老石橋頭,遺體由我的本家叔公彭啟珍(乳名大舌佬)、彭正良、彭正科、彭啟鍇等人收殮埋葬。當時我還不到兩周歲。我是父親唯一的女兒,父親死後母親被迫改嫁,我先後被抱養到楓樹坪曾家、江西瑞金庵背坑賴家做童養媳。長大成家以後,我回到海螺嶺住,祖母才把父親遇難的事告訴我,邊講邊哭。現在過去86年了,我也成了老祖母,我父親的革命身份卻沒有得到承認,我怎麼去見地底下的父親呀……”兩行濁淚滾落老人的蒼老的面頰。

古城老石橋頭一座破舊的民房內,87歲的姚玉英老人也陷入了悲痛的回憶中:“我的婆婆劉桂英曾經擔任古城區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解放後當過大隊幹部。她生前告訴我,我的公公李振蘭1929年參加革命,當過古城區蘇維埃政府宣傳隊長。1932年5月被當作‘社會民主黨’殺害在車堰壩,當時和公公一起被錯殺的有十幾個革命同志。後來,上級派了兆征縣委書記李見珍(即李堅貞)來古城,召開大會說不能再殺人了,很多人才留下一條命。我聽婆婆說過‘白米果’彭正心的事,他也是‘殺社党’時誤殺的,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評上烈士?”

“革命年代肯定會有犧牲,面對敵人的屠刀死得其所,但革命陣營內部無畏的犧牲,真的讓親者痛、仇者快。”短暫的沉默過後,彭啟樟說:“我父親彭正炎對我講過一個悲慘的故事。海螺嶺的彭正洲,乳名‘石古佬’,是紅軍遊擊隊的地下交通員。他有一個‘娃娃親’的‘妻子’叫年娣妹,當時才12歲。因為小女孩年紀小,不容易引人注意。彭正洲就讓她裝作上山砍柴,到大陂村的暗坑哩給遊擊隊送信。沒想到走漏了風聲,年娣妹在返回的路上,被反動民團半路攔截,殺害在大陂水圳邊上。這個少年女英雄,也許是中央蘇區歷史上最年輕的‘無名烈士’……”

在特殊的鬥爭年代,海螺嶺人鐵了心跟著共產黨鬧革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加紅軍、參加蘇維埃政府工作,或者擔任地下交通員、接頭戶。他們不怕流血犧牲,不怕絕戶斷後,多少年輕的生命無聲無息倒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

04

鐵血兒郎爭自由

偶然的機緣讓我走進了海螺嶺,在村民賴德章的協助下,我的採訪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紅二代”座談會。儘管是支離破碎的回憶,但一個個被塵封的紅軍英烈形象,漸次出現在後人的眼前———

彭啟海(72歲,海螺村民):我的父親彭正良,乳名“陳養”,早年參加古城暴動,後來參加紅軍,曾經擔任紅軍某部的政治科長,紅軍長征後留下堅持遊擊鬥爭。全國解放後曾任古城區人民政府幹部,1953年父親病世時我才8歲。1962年我給父親“撿金”(收殮骨骸)時,發現父親的腹部位置有兩個圓頭子彈頭,後來上交給當時的古城公社了。父親一輩子打遊擊,東奔西跑,什麼也沒有留下,只有這兩個子彈頭……

劉堯賢(77歲,退休教師、退役軍人):我的老鄰居彭正銓,乳名“叫門狗”。早年在長汀讀中學,參加紅軍後改名為“彭友賢”,曾經擔任過紅軍某團政治委員,先後在肖克、肖勁光、陸定一等人領導下工作。很巧,這個團的團長鐘泰來是江西瑞金九堡人,其父鐘仕英後來從九堡遷到古城,上世紀50年代去世。長征途中,彭正銓率部參加四渡赤水作戰,在貴州省的瀘陵橋戰鬥中負傷後被俘,押送江西吉安。在國民黨醫院治療期間,與該院護士梁茜麗相識並結婚。後來夫妻回到海螺嶺居住。全國解放後,參加古城區工作團,擔任區中隊長。“文革”期間病世。後來何廷一將軍來古城時,很遺憾地說:“彭友賢是老革命,我可以證明。”

謝振金(77歲,古城村村民):按照高嶺坑暴動計畫,那天汀州城裡的反動頭目都被中共地下黨設計引誘到古城來,住在古城的土豪地主家裡。我的父親謝洪當時負責在土豪林某某家管酒,準備暗中配合暴動。因為國民黨36師留守古城隘嶺哨所的老洪走漏了暴動的消息,父親臨時接到通知沒有去林家。土地革命時父親參加紅軍,曾經擔任紅軍某部的四連連長。高嶺坑暴動的領導人之一劉式燾是紅二連連長,他們一起在江西瑞金的藍田村駐紮。劉式燾1900年出生,文化很高,書法、文章都寫得很好,黨性觀念也很強。紅軍北上後,我父親和劉式燾等人留在蘇區打遊擊,後來部隊被打散,回到古城。我父親在家務農,解放初期擔任古城區農會主任。劉式燾因為有文化、有組織能力,按照當時中共的地下工作政策,曾經出任過“白皮紅心”的國民黨保長,“文革”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1983年去世。臨終前還流著眼淚,念念不忘自己是老紅軍……

彭啟森(67歲,海螺村民):我的父親彭正科,乳名“連子”,早年參加古城區少先隊、遊擊隊。1931年9月參加紅軍,曾經擔任長汀縣蘇維埃政府保衛局警衛班長,後來調任紅七軍團某部通訊班長。在第五次反“圍剿”時,隨紅七軍團擔負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因在戰鬥中負傷與部隊失散。後來回鄉種田,因傷病發作去世。

彭啟雲,乳名“冬福”,土地革命時期參加紅軍,曾在軍團長彭德懷手下任警衛連長,參加漳州戰役、長沙戰役、宜昌戰役,後在戰鬥中與部隊失散,輾轉回家務農。晚年經常向後人講述紅軍時期的戰鬥故事;謝日光,曾任長汀縣政治保衛分局負責人,紅軍長征後堅持遊擊戰爭,後被俘遭割頭示眾;彭正炎(乳名“南斗佬”)地下交通員,解放後曾任古城區中隊戰士;彭正忠(乳名“石寶生”)、彭正勳(又名“彭正榮”)、彭朝信(乳名“年妹子”)、彭朝明(乳名“馬叔”)、彭正先(乳名“水佬”)、彭啟彬、彭正鴻(乳名“陳寶”)、彭啟楷(乳名“馬連”)、彭正光(乳名“石生寶”)、彭啟榮(乳名“蛤蟆子”)、彭啟忠、彭啟周(乳名“馬子”)、彭正財(乳名“牛佬”)、彭正恒、彭正存、餘興露……血色的回憶總是如此沉重而悲傷。這些海螺嶺的鐵血兒郎先後參加紅軍和遊擊隊擔任地下交通員,其中許多人犧牲在戰場上或敵人的屠刀下,沒有成家、沒有親生子嗣……

1929年的蓬勃春天,古城中山公園人頭攢動。毛澤東踩在長板凳上召開群眾大會,慷慨陳詞的場景永遠刻在古城人民的心裡。今天,儘管血性的海螺嶺在歲月的濯洗中失去了往日的容顏,但它剛強的秉性、隱忍的胸懷、勇敢的擔當、無悔的抉擇,宛如無可更易的生命基因,永遠流傳在這塊質樸的土地上。“海螺”無聲勝有聲,塵封80餘載的紅色往事,就像它千百年來固有的名字,時而嗚咽沉悶,如泣如訴;時而婉轉深情,如詩如歌;時而高亢激昂,如波如濤……

編 輯:吳德榮 謝和杉 陳炳林 邱冰花

縣委書記段奮夫經常從先期暴動成功的四都來到海螺嶺,發動群眾、偵察敵情、籌集槍彈。在他的出色領導下,古城地區由李國玉、劉堯唐組織慎重開展週邊活動;城區支部把紅四軍留藏的槍支彈藥安全運抵海螺嶺;共產黨員劉宜輝打入古城民團擔任團總,實際掌控武裝……由於部署周全,高度保密,古城暴動的前期準備工作外松內緊、穩步推進。

02

十四勇士“鬧汀州”

“海螺嶺的革命帶頭人是彭鐵城,他文化高、有血性,急公好義,很有威望、有號召力,也是古城暴動的領導人之一。解放初期,上級派人來尋找彭鐵城,彭鐵城的繼子彭正端保存了彭鐵城的遺物,一個大布包包著的書籍。其中的《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籍被上級徵收,上級給彭正端頒發了一塊捐獻革命文物的光榮匾。彭家原本有很多藏書,‘文革’期間都被燒掉了。彭鐵城的篆刻和書法水準很高,江西瑞金觀音山的寺廟裡還有他題寫的牌匾。”和彭啟樟一樣,在海螺嶺“紅二代”的心目中,彭鐵城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

據彭鐵城的繼孫彭啟鋼介紹,彭鐵城後來曾跟隨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工作。蘇區時期,有一次彭鐵城在古城街上被反動民團抓住,他急中生智裝作上廁所,在群眾的協助下逃出虎口,在深山躲藏了好幾年。直到1938年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後,張鼎丞率領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此時年近花甲的彭鐵城接到命令出山隨軍北上。出發的前一天,家中特地為他煮了豬肉氽米粉餞行,但之後一去不回,至今不知其下落。

今年92歲的退休教師張啟養世居古城,他告訴我們,古城本地人通常把“古城暴動”稱為“高嶺坑暴動”,高嶺坑在海螺嶺對面,相距幾華里,僅有幾戶人家居住。起事當日,恰逢高嶺坑村中做廟會,各地群眾聚集而來,無形中為暴動舉事做了掩護。暴動總指揮劉宜輝、副總指揮劉式燾等29人(只有14支槍)從海螺嶺出發,在高嶺坑首先打響了第一槍,而後帶領暴動隊伍沖向古城集鎮,擴大戰果。這支僅有14支槍的暴動隊伍,許多隊員後來成為蘇區革命的骨幹。其中劉恒清(又名石橋老)先後擔任汀瑞地區第一、第二遊擊大隊大隊長;彭城曾任第十遊擊大隊大隊長,後在黃麂凹戰鬥中被俘,被敵殺害於瑞金吊橋頭懸顱示眾;彭正良曾任紅軍某部政治科長;彭正恒曾任紅軍某部偵察連長;彭正存曾任地方蘇維埃政權青年團負責人;曾玉成曾任第九遊擊大隊大隊長,後在戰鬥中被捕,被害于瑞金陶珠茶亭……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高嶺坑“14條槍”暴動舉事,而後又有“14勇士鬧汀州”,二者皆為古城百姓津津樂道。古城鎮古城村村民劉堯賢、謝振金、彭啟海等人的父輩都是失散老紅軍,他們不約而同講起古城“14勇士鬧汀州”的故事。雖然未見地方黨史記載,但在海螺嶺卻一直相傳至今。

中央主力紅軍北上後,為了振奮蘇區群眾的精神意志,反擊“白色恐怖”。留在汀瑞交界山區堅持鬥爭的中共地下黨和遊擊隊,組成了以曾玉成為總負責人,彭城為隊長,劉恒清、彭正良、彭正恒、彭啟珍、黃嘉發、楊豬古、彭正存、賴和標、劉連通、謝日光、餘興露、謝洪等14人為隊員的“敢死隊”,他們利用暗夜,喬裝進入汀州城郊。在城郊的山崗上插了許多紅旗,用鐵皮的煤油桶燃放鞭炮,造成四面有紅軍包圍、槍聲密集響起的態勢。這一大膽無畏的行動果然造成了城內反動頑固勢力的恐慌,也讓窮苦大眾看到仍然有紅軍留在蘇區堅持戰鬥。

03

古石橋下“傷心事”

古城鎮街上,89歲的彭秀英老人滿頭白髮,愁容滿面,靜靜地坐在自家庭院的一角。這位一生沉默寡言的老人,雙腿彎曲變形,患有嚴重的脊椎病。然而,她內心的辛酸更強於身體的苦痛。

“我們家世世代代住在海螺嶺。我的父親彭正心,乳名叫‘白米果’,曾經擔任古城區蘇維埃政府少先隊員和通信員。1931年6月,因為蘇區誤殺‘社會民主黨’被害于古城老石橋頭,遺體由我的本家叔公彭啟珍(乳名大舌佬)、彭正良、彭正科、彭啟鍇等人收殮埋葬。當時我還不到兩周歲。我是父親唯一的女兒,父親死後母親被迫改嫁,我先後被抱養到楓樹坪曾家、江西瑞金庵背坑賴家做童養媳。長大成家以後,我回到海螺嶺住,祖母才把父親遇難的事告訴我,邊講邊哭。現在過去86年了,我也成了老祖母,我父親的革命身份卻沒有得到承認,我怎麼去見地底下的父親呀……”兩行濁淚滾落老人的蒼老的面頰。

古城老石橋頭一座破舊的民房內,87歲的姚玉英老人也陷入了悲痛的回憶中:“我的婆婆劉桂英曾經擔任古城區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解放後當過大隊幹部。她生前告訴我,我的公公李振蘭1929年參加革命,當過古城區蘇維埃政府宣傳隊長。1932年5月被當作‘社會民主黨’殺害在車堰壩,當時和公公一起被錯殺的有十幾個革命同志。後來,上級派了兆征縣委書記李見珍(即李堅貞)來古城,召開大會說不能再殺人了,很多人才留下一條命。我聽婆婆說過‘白米果’彭正心的事,他也是‘殺社党’時誤殺的,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評上烈士?”

“革命年代肯定會有犧牲,面對敵人的屠刀死得其所,但革命陣營內部無畏的犧牲,真的讓親者痛、仇者快。”短暫的沉默過後,彭啟樟說:“我父親彭正炎對我講過一個悲慘的故事。海螺嶺的彭正洲,乳名‘石古佬’,是紅軍遊擊隊的地下交通員。他有一個‘娃娃親’的‘妻子’叫年娣妹,當時才12歲。因為小女孩年紀小,不容易引人注意。彭正洲就讓她裝作上山砍柴,到大陂村的暗坑哩給遊擊隊送信。沒想到走漏了風聲,年娣妹在返回的路上,被反動民團半路攔截,殺害在大陂水圳邊上。這個少年女英雄,也許是中央蘇區歷史上最年輕的‘無名烈士’……”

在特殊的鬥爭年代,海螺嶺人鐵了心跟著共產黨鬧革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加紅軍、參加蘇維埃政府工作,或者擔任地下交通員、接頭戶。他們不怕流血犧牲,不怕絕戶斷後,多少年輕的生命無聲無息倒在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

04

鐵血兒郎爭自由

偶然的機緣讓我走進了海螺嶺,在村民賴德章的協助下,我的採訪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紅二代”座談會。儘管是支離破碎的回憶,但一個個被塵封的紅軍英烈形象,漸次出現在後人的眼前———

彭啟海(72歲,海螺村民):我的父親彭正良,乳名“陳養”,早年參加古城暴動,後來參加紅軍,曾經擔任紅軍某部的政治科長,紅軍長征後留下堅持遊擊鬥爭。全國解放後曾任古城區人民政府幹部,1953年父親病世時我才8歲。1962年我給父親“撿金”(收殮骨骸)時,發現父親的腹部位置有兩個圓頭子彈頭,後來上交給當時的古城公社了。父親一輩子打遊擊,東奔西跑,什麼也沒有留下,只有這兩個子彈頭……

劉堯賢(77歲,退休教師、退役軍人):我的老鄰居彭正銓,乳名“叫門狗”。早年在長汀讀中學,參加紅軍後改名為“彭友賢”,曾經擔任過紅軍某團政治委員,先後在肖克、肖勁光、陸定一等人領導下工作。很巧,這個團的團長鐘泰來是江西瑞金九堡人,其父鐘仕英後來從九堡遷到古城,上世紀50年代去世。長征途中,彭正銓率部參加四渡赤水作戰,在貴州省的瀘陵橋戰鬥中負傷後被俘,押送江西吉安。在國民黨醫院治療期間,與該院護士梁茜麗相識並結婚。後來夫妻回到海螺嶺居住。全國解放後,參加古城區工作團,擔任區中隊長。“文革”期間病世。後來何廷一將軍來古城時,很遺憾地說:“彭友賢是老革命,我可以證明。”

謝振金(77歲,古城村村民):按照高嶺坑暴動計畫,那天汀州城裡的反動頭目都被中共地下黨設計引誘到古城來,住在古城的土豪地主家裡。我的父親謝洪當時負責在土豪林某某家管酒,準備暗中配合暴動。因為國民黨36師留守古城隘嶺哨所的老洪走漏了暴動的消息,父親臨時接到通知沒有去林家。土地革命時父親參加紅軍,曾經擔任紅軍某部的四連連長。高嶺坑暴動的領導人之一劉式燾是紅二連連長,他們一起在江西瑞金的藍田村駐紮。劉式燾1900年出生,文化很高,書法、文章都寫得很好,黨性觀念也很強。紅軍北上後,我父親和劉式燾等人留在蘇區打遊擊,後來部隊被打散,回到古城。我父親在家務農,解放初期擔任古城區農會主任。劉式燾因為有文化、有組織能力,按照當時中共的地下工作政策,曾經出任過“白皮紅心”的國民黨保長,“文革”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1983年去世。臨終前還流著眼淚,念念不忘自己是老紅軍……

彭啟森(67歲,海螺村民):我的父親彭正科,乳名“連子”,早年參加古城區少先隊、遊擊隊。1931年9月參加紅軍,曾經擔任長汀縣蘇維埃政府保衛局警衛班長,後來調任紅七軍團某部通訊班長。在第五次反“圍剿”時,隨紅七軍團擔負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因在戰鬥中負傷與部隊失散。後來回鄉種田,因傷病發作去世。

彭啟雲,乳名“冬福”,土地革命時期參加紅軍,曾在軍團長彭德懷手下任警衛連長,參加漳州戰役、長沙戰役、宜昌戰役,後在戰鬥中與部隊失散,輾轉回家務農。晚年經常向後人講述紅軍時期的戰鬥故事;謝日光,曾任長汀縣政治保衛分局負責人,紅軍長征後堅持遊擊戰爭,後被俘遭割頭示眾;彭正炎(乳名“南斗佬”)地下交通員,解放後曾任古城區中隊戰士;彭正忠(乳名“石寶生”)、彭正勳(又名“彭正榮”)、彭朝信(乳名“年妹子”)、彭朝明(乳名“馬叔”)、彭正先(乳名“水佬”)、彭啟彬、彭正鴻(乳名“陳寶”)、彭啟楷(乳名“馬連”)、彭正光(乳名“石生寶”)、彭啟榮(乳名“蛤蟆子”)、彭啟忠、彭啟周(乳名“馬子”)、彭正財(乳名“牛佬”)、彭正恒、彭正存、餘興露……血色的回憶總是如此沉重而悲傷。這些海螺嶺的鐵血兒郎先後參加紅軍和遊擊隊擔任地下交通員,其中許多人犧牲在戰場上或敵人的屠刀下,沒有成家、沒有親生子嗣……

1929年的蓬勃春天,古城中山公園人頭攢動。毛澤東踩在長板凳上召開群眾大會,慷慨陳詞的場景永遠刻在古城人民的心裡。今天,儘管血性的海螺嶺在歲月的濯洗中失去了往日的容顏,但它剛強的秉性、隱忍的胸懷、勇敢的擔當、無悔的抉擇,宛如無可更易的生命基因,永遠流傳在這塊質樸的土地上。“海螺”無聲勝有聲,塵封80餘載的紅色往事,就像它千百年來固有的名字,時而嗚咽沉悶,如泣如訴;時而婉轉深情,如詩如歌;時而高亢激昂,如波如濤……

編 輯:吳德榮 謝和杉 陳炳林 邱冰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