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晉「歲月留痕」歷史上的漢南書院

地處漢台區中學巷西段的漢中中學, 其前身為“漢南書院”。 它歷史悠久, 距今已276年;規模宏大, 曾有七院100多間房舍;聲名遠揚, 培養出許多棟樑之才。

截止民國末年, 一直為漢中乃至陝南的最高學府。

漢南書院在乾隆時期已成為漢中最大的學府, 因治學嚴謹, 僅科舉榮獲進士者即有14人之多, 陝南及川北學子紛紛前來求學深造。

嘉慶十三年(西元1808), 嚴如煜由定遠廳(今鎮巴縣)侯擢升漢中知府, 考慮到院基過於湫溢, 他派專人經營院務, 還改建大門、二門, 增修齋房十餘間, 倉房二間, 建成文昌閣、奎星閣三重齋房, 奠定了漢南書院的基本格局。 此時官撥、紳捐銀共1500兩, 還規定南鄭、城固、褒城等縣每年以800、500、200的比例提供書院經費, 存鋪生息, 作為辦學基金。 此時書院經費充足, 步入發展壯大期。

清道光年間, 漢中知府楊名揚, 牽頭主持整修漢南書院, 翻修增加了一些房舍,

剩餘銀兩充為辦學基金。 同治二年(西元1863), 書院突遭火患, 齋舍焚毀殆盡, 學田簿籍又遭燒失。 同治四年(西元1865), 時任江西巡撫的西鄉縣人李文敏, 聞知書院困境, 捐銀2000兩, 各界人士又踴躍樂捐, 書院得以恢復。

光緒初年, 褒城王屏山因目疾辭官歸裡, 他熱心公益, 親任書院長, 將家產變價銀3200兩彌補學院空虧。 期間, 還建成齋舍四十餘間, 可接收生童240餘名, 現在所見漢南書院遺存建築, 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 1912年秋, 漢南中學堂在校長劉宗向主持下艱難複學, 1915年更名為“陝西省聯合縣立漢中中學校”, 簡稱“漢中聯中”。 1931年, 時任校長周彬如及教師段維特等進步人士, 用暗喻擁護中國共產黨之意, 易名為陝西漢中共立學校, 簡稱“共中”。

1935年, 漢中專員張篤倫, 覺察出“共中”有“共黨因素”, 勒令學校改名為“漢中聯立中學校”, 簡稱“漢中聯中”, 直至1949年12月漢中解放。 1955年, “漢中聯中”改名為“漢中市第一中學”, 1981年, 再次改名為“漢中中學”, 並成為全省二十所重點中學之一。

漢南書院是清代以來漢中最著名的學府, 也是知名的人才搖籃。 從書院歷史看, 每一時期均不乏大量棟樑之才, 如嘉慶時期洋縣嶽震川、李友竹, 城固韓履寵, 南鄭陳道坦, 咸豐同治時期西鄉李文敏, 城固王烈, 甯強陳才芳等等, 不一而足。

漢南書院堪稱漢中鄉土文獻的聚集地, 如清嘉慶年嚴如煜原輯、城固高萬鵬補注的(山南詩選》, 這是山南(今漢中、安康)歷史上唯一的一部詩選;清同治年羅秀書等人的《褒穀古跡輯略》,

還是研究石門石刻的要籍之一。

如今, 在漢中中學的校園裡, 還殘存著漢南書院的大門、二門、禮堂、教員院、蓮池遺址, 以及眾多的石刻遺存標本。 步入其中, 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 也讓我們記住:這裡曾是漢中聖賢讀書、科舉求名的理想場所。

【作者簡介】 郭松林,

筆名秦晉。 原漢中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陝西省作協會員。 已出版《生命的接力》、《飛翔的月光》兩部散文集。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