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無人貨架:大撤退與閉環是必然?

在互聯網技術浪潮的大背景下, 一種商業模式如果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答曰須得具備互聯網思維和新經濟形態的特徵。

但如果一種新興行業同時被貼上了“共用經濟”“新零售”的標籤, 那麼它是否就能茁壯成長, 蓬勃發展下去?答曰未必!無人貨架行業就是其中一例。

近幾個月, 記者走訪發現, 曾備受資本青睞、戰火燃遍神州大地的“無人貨架”如今迎來了嚴酷的寒冬期:先是大巨頭在一二線城市停止擴張、三四線城市裁員, 又是小巨頭在一線城市經營力不從心, 紛紛殺入二三線城市跑馬圈地。 持續擴張、持續虧損、持續融資再擴張……仿佛已經成了中國互聯網創業的閉環。 骨感的現實, 令當初懷有美好憧憬的大佬們倍覺結果不盡如人意。

我們相信資本是理性的、更是謹慎的。 有互聯網案例的諸多前車之鑒, 誰都不願意重蹈覆轍,

步“先烈”們的後塵。 但是, 風險小、市場大、模式新的行業, 誰不想抓住機遇?然而,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除非你身處壟斷環境, 否則簡單省事的背後, 自有其對應的麻煩, 比如盈利難。 這幾乎是甚多共用經濟的通病。 為何如此, 二者的因果邏輯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

首先, 技術門檻低就少了前期准入者的篩選程式。 僅從“無人貨架”的交易形態看, 有人說他復古, 有人說他其實是傳統零售重新包裝後的回歸, 稱不上新。 總之, 沒有什麼技術門檻的過濾就導致了誰都能玩。 而市場方面, 則遠沒有預期的那麼樂觀。 比如, 僅限於有一定規模的大公司駐地, 小微公司聯合辦公的行不通;又比如場地有限, 無法實現立體的綜合的供貨,

銷量火爆的場面幾乎不可能。

市場不夠廣闊, 同行蜂擁而至, 商品流動性不強, 於是, “僧多粥少”的局面得以形成。 而新零售本質還是零售, 在零售商品的價格全國都能統一透明的情況下, 暴利幾無可能。 因此“薄利多銷”是其重要的生存之道。 而今, 當“多銷”的路被阻攔, 只面臨“薄利”時, 加之事前無預料的商品盜損率偏高, 大撤退與閉環, 就成了必然結局。

所以新零售之新, 更多是體現在理念與技術上, 而非概念炒作上。 僅就目前來看, 無人貨架要想實現突圍, 關鍵還在於終止目前激進擴張、管理粗放的策略, 實現技術方麵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與管理上的精耕細作。

比如, 通過更詳細的大資料分析, 實現商品的精准投放與供給,

從而降低人工配送成本;通過優化管道管理, 降低物流成本等等。 要搭上新零售的車, 須得有不可複製的獨門絕學。 否則盈利就只能靠好運氣。

文/李興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