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300多年前,中日第一次交鋒,證明了一個真理,如今還有人不明白

提起中日之間的戰爭, 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想到二戰時期的抗日戰爭, 雖然這場戰爭最終的結局是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但是我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最重要的一點是日本做出了太多喪失人性的屠殺行為, 才讓這段歷史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是那麼刻骨銘心。 但是話說回來, 這並不是中日的第一次衝突, 歷史上中日有過多次較量, 除了甲午戰爭是清朝落敗之外, 其他都是以中國的勝利告終,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 其實咱們早在1300多年前的第一次交手後就應該能夠看出些端倪了, 因為在那次交戰後日本的做法就說明了一個真理,

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中國人不明白。

這事要從西元660年說起, 那時候的朝鮮半島還未統一, 北部是由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統治, 而南部則是新羅與百濟互不相讓, 而這高句麗偏要挑起事端, 在其權臣淵蓋蘇文的領導下,

高句麗聯合百濟向新羅發起了進攻, 新羅不是他們的對手, 只能向唐朝求援, 於是在同年的4月唐高宗就派蘇定方率10萬大軍由山東半島渡海進攻朝鮮半島。 就在唐朝和這百濟、高句麗聯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日本早已虎視眈眈, 到了西元662年, 百濟主動向日本求援, 於是日本就派出日本將領阿倍比羅夫出戰。

唐朝和日本的軍隊就在白江口懟上了, 唐軍以170艘戰船擊沉了400艘日本戰船可以說是碾壓性的勝利, 僅僅8天之後, 百濟就宣佈投降了, 日本見百濟都亡了, 他們也就退兵了, 很明顯, 他們是惹不起唐朝的。

很多人會問了, 這一仗無非就是日本被打退了, 這能夠說明什麼真理呢?

1300多年前, 中日第一次交手後, 日本做了一件事, 早就說明一個真理, 咱們接著往後看, 日本在戰後做了什麼就明白了。 他們在白江口一役之後認清了自己和唐朝之間的差距, 面對曾經在戰場上互相叫囂的敵人, 他們居然選擇放低姿態, 還主動派所謂的“遣唐使”來唐朝學習先進的制度與文化, 其中比較有名的阿倍仲麻呂更是一輩子都留在了唐朝。

無獨有偶, 到了二戰時期, 日軍如蝗蟲一般在中國肆虐, 但是後來美國人向廣島和長崎丟了原子彈, 瞬間就把日本炸慫了, 甚至後來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亞瑟更是成了“日本太上皇”一樣的角色, 日本人面對給他們帶來巨大災難的美國人, 不僅不仇恨, 反而有些日本婦女還主動向他投懷送抱, 也許在很多人眼中看起來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吧?但這就是日本人。

沒錯,這個真理就是“日本只崇拜強者”,然而在你比它弱的時候,他就會對你有“非分之想”了。這個真理早在1300多年前的白江口之戰後就已經能看出些端倪。很多時候我們說要銘記歷史,絕對不能忘了曾經的恥辱,沒錯,但是很多人都膚淺的認為銘記歷史等於銘記仇恨,其實並非如此,小編認為,之所以要銘記歷史就是要認清“落後就要挨打”這個真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史為鑒,歷史的教訓鞭策我們更加倍的努力發展我們的國家,不為做給日本人看,而是真正讓自己強大起來,這一點每個中國人都必須要明白,不是嗎?

沒錯,這個真理就是“日本只崇拜強者”,然而在你比它弱的時候,他就會對你有“非分之想”了。這個真理早在1300多年前的白江口之戰後就已經能看出些端倪。很多時候我們說要銘記歷史,絕對不能忘了曾經的恥辱,沒錯,但是很多人都膚淺的認為銘記歷史等於銘記仇恨,其實並非如此,小編認為,之所以要銘記歷史就是要認清“落後就要挨打”這個真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史為鑒,歷史的教訓鞭策我們更加倍的努力發展我們的國家,不為做給日本人看,而是真正讓自己強大起來,這一點每個中國人都必須要明白,不是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