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美歸國竟下農田 他融600萬借農民伯伯一雙千里眼 只為看清……

李迅出自農業世家, 受父親影響對農業熱愛至深。

文| 鉛筆道 記者 瑪依熱

細算起來, 自1993年踏入中國農業大學開始, 李迅已經在農業領域紮根25年了。

再不做就晚了。 在擔任佛羅里達州回聲預報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多年為孟山都、拜耳、巴斯夫公司提供植物病害預測預報服務後, 李迅生出這樣的想法。

“美國的農業大資料服務領先國內太多了, 是時候要做點什麼了。 ”於是, 去年4月, 李迅回國創立大蚯蚓, 專注打造智慧農業, 將農業物聯網大資料與農業生產技術深度融合。

為此, 團隊首先開發了氣象站控制閘道和土壤監測器, 通過連接App為農戶提供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

其核心功能在於, 通過硬體設施可即時監測各類氣象資料, 如光照、溫度、濕度及土壤電導率等, 並提供遠端自動化控制功能, 隨後借助雲端大資料分析為農戶提供生產端各環節農事操作的資料化指導。

目前, 項目氣象站、土壤監測器及App已完成兩輪反覆運算, 首批100台氣象站、500台土壤監測器已進入銷售、部署階段。

注:李迅承諾文中資料無誤, 為內容真實性負責。 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 已備份速記錄音。

投身農業物聯網

李迅出自農業世家, 他的父親自80年代開始便利用農業資料指導農民植保, 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民田間學校”中國專家組負責人。 深受父親影響, 他自小對農業就有一種天然的熱愛。

“我算是跟隨著父親的腳步了。 ”李迅笑談道。 高考後, 他毫不猶豫選擇了中國農業大學, 自此, 李迅在農業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2002年, 他又奔赴美國農業大州愛荷華, 在州立大學攻讀植物病理系博士。

安裝在田間的氣象站正在工作, 可以檢測到光照、溫度、濕度等多種環境因素。

畢業後, 他一邊留校從事病害流行和預報研究, 一邊通過回聲預報有限公司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產實踐中。 在多年為孟山都、拜耳、巴斯夫公司提供植物病害預測預報服務後, 李迅切實感受到了農業資料服務的威力,

“經過我們對大豆銹病的風險資料分析, 農民可以提前一個月預知植物病害, 每年可以節省開銷千萬美元以上”。

他至今仍記得最後一次應邀參加孟山都氣候公司內部研討會時的心情, “震驚、著急”。 震驚來源於孟山都在農業大資料服務方面的進步速度以及美國農民擁抱大資料服務的熱情;著急的是他在近年來與國內合作中瞭解到中國農業生產端物聯網及資料服務技術的落後。

與氣象站配套使用的土壤監測器, 可以監測到土壤裡的電導率。

“再不做真的趕不上了, 中國農業將會被越拉越遠。 ”面對中美兩國的巨大落差, 李迅決心做些什麼。 於是, 他聯繫了曾有過合作關係, 特別是進行過物聯網開發的國內同事, 幾人商量著一同創業。

去年4月, 李迅攜全家回國, 與同事們正式啟動了大蚯蚓的項目。 他的目標很明確, 專注打造智慧農業, 將農業物聯網軟硬體及大資料與農業生產技術深度融合, 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資料服務, 實現人人會種地,年年能豐收。

農業生產資料分析

產品研發,李迅覺得問題不大。“他們都經歷過實戰專案,在前端資料分析挖掘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他對技術團隊只提了兩點要求:一產品品質必須要過硬,可以適應複雜的農業生產環境;二降低硬體產品成本,減少農戶使用壓力。

去年8月,大蚯蚓軟硬體研發工作初步完成,包含氣象站及控制閘道、土壤監測器、配備的App。彼時,硬體產品還未經過工業化包裝,外觀較為粗糙,但基本可以實現所有功能。

為了確保產品可靠,李迅帶領團隊在雲南進行了4個月的產品測試,同時根據測試結果改進、設計第二代產品。去年12月中旬,大蚯蚓第二代產品完成研發,App同期上線。新一代產品美化了外觀,簡化了結構,將安裝時間從2~3小時縮減至半小時左右,並可由用戶自行安裝。

氣象站可以根據系統設立的各項指標檢測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配套的土壤監測器可以檢測土壤的生態環境,如電導率。隨後借助物聯網上傳資料至雲端,通過大資料分析為農戶在生產端提供指導。

農戶可以通過App訪問設備監測的即時資料、歷史資料及建立農事操作記錄,並遠端控制農田或園藝設施。

同時,團隊還為產品配備了控制閘道和自動化控制模組及工業標準介面設施,方便農戶通過App對其它農業設備進行遠端控制。以滴灌設施為例,農戶可以在大蚯蚓App端遠端控制設備開關及灌溉時間,節省勞力投入。

此外,大蚯蚓App中還集成了圖像採集介面,並專門採集了近40萬張花卉等病害的圖片以建立AI訓練資料庫。李迅稱,此舉是為以後在App中集成人工智慧演算法識別病害奠定基礎。

目前,大蚯蚓首批100台氣象站、500台土壤監測器已進入銷售、部署階段。團隊還建立了一個現代化土壤和植物檢測實驗室以開展專業的土化及植物分析。

李迅將生產端客戶分為兩類:一是大型農戶,以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社為例,向其提供設備和資料服務,對方可以通過App訪問設備監測的即時資料、歷史資料及建立農事操作記錄,並遠端控制農田或園藝設施;二是個體、經濟能力不足的農戶,可以通過大蚯蚓微信小程式查看已安裝的共用氣象站設備的天氣和土壤資料。

“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扶貧共用政策,特別是在國家級貧困地區的雲南怒江瀘水縣,我們已經佈設了10台共用氣象站,通過小程式為周邊農戶提供免費資料服務。”

據悉,專案已啟動A輪融資,擬融資1500萬~3000萬元,出讓股權10%~15%。此前,大蚯蚓已於去年8月完成6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北京創見、深圳億洲及幾位天使投資人聯投。

未來,團隊會將工作重心放在產品升級上。通過開發更多感測器並搭載本地AI晶片實現資料本地分析,建立具有AI能力的分散式農業物聯網,或稱農業智聯網。同時,李迅還計畫增加資料採擷的種類,如遙感資料分析等,讓資料應用於更多的領域,如農業貸款、保險、土地流轉及農資服務等。

/The End/

編輯 趙芳馨 校對 明 馳

鉛筆道 · 頭條號簽約作者

實現人人會種地,年年能豐收。

農業生產資料分析

產品研發,李迅覺得問題不大。“他們都經歷過實戰專案,在前端資料分析挖掘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他對技術團隊只提了兩點要求:一產品品質必須要過硬,可以適應複雜的農業生產環境;二降低硬體產品成本,減少農戶使用壓力。

去年8月,大蚯蚓軟硬體研發工作初步完成,包含氣象站及控制閘道、土壤監測器、配備的App。彼時,硬體產品還未經過工業化包裝,外觀較為粗糙,但基本可以實現所有功能。

為了確保產品可靠,李迅帶領團隊在雲南進行了4個月的產品測試,同時根據測試結果改進、設計第二代產品。去年12月中旬,大蚯蚓第二代產品完成研發,App同期上線。新一代產品美化了外觀,簡化了結構,將安裝時間從2~3小時縮減至半小時左右,並可由用戶自行安裝。

氣象站可以根據系統設立的各項指標檢測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配套的土壤監測器可以檢測土壤的生態環境,如電導率。隨後借助物聯網上傳資料至雲端,通過大資料分析為農戶在生產端提供指導。

農戶可以通過App訪問設備監測的即時資料、歷史資料及建立農事操作記錄,並遠端控制農田或園藝設施。

同時,團隊還為產品配備了控制閘道和自動化控制模組及工業標準介面設施,方便農戶通過App對其它農業設備進行遠端控制。以滴灌設施為例,農戶可以在大蚯蚓App端遠端控制設備開關及灌溉時間,節省勞力投入。

此外,大蚯蚓App中還集成了圖像採集介面,並專門採集了近40萬張花卉等病害的圖片以建立AI訓練資料庫。李迅稱,此舉是為以後在App中集成人工智慧演算法識別病害奠定基礎。

目前,大蚯蚓首批100台氣象站、500台土壤監測器已進入銷售、部署階段。團隊還建立了一個現代化土壤和植物檢測實驗室以開展專業的土化及植物分析。

李迅將生產端客戶分為兩類:一是大型農戶,以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社為例,向其提供設備和資料服務,對方可以通過App訪問設備監測的即時資料、歷史資料及建立農事操作記錄,並遠端控制農田或園藝設施;二是個體、經濟能力不足的農戶,可以通過大蚯蚓微信小程式查看已安裝的共用氣象站設備的天氣和土壤資料。

“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扶貧共用政策,特別是在國家級貧困地區的雲南怒江瀘水縣,我們已經佈設了10台共用氣象站,通過小程式為周邊農戶提供免費資料服務。”

據悉,專案已啟動A輪融資,擬融資1500萬~3000萬元,出讓股權10%~15%。此前,大蚯蚓已於去年8月完成6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北京創見、深圳億洲及幾位天使投資人聯投。

未來,團隊會將工作重心放在產品升級上。通過開發更多感測器並搭載本地AI晶片實現資料本地分析,建立具有AI能力的分散式農業物聯網,或稱農業智聯網。同時,李迅還計畫增加資料採擷的種類,如遙感資料分析等,讓資料應用於更多的領域,如農業貸款、保險、土地流轉及農資服務等。

/The End/

編輯 趙芳馨 校對 明 馳

鉛筆道 · 頭條號簽約作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