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化繁為簡」和「架起橋樑」,偉世通的智能汽車創新哲學

對於幾乎所有想要轉型「科技公司」的傳統汽車供應商來說, 自動化和智慧化這兩個領域一定是兵家必爭之地, 對於汽車行業內鼎鼎大名的汽車供應商偉世通來說,

也不例外。 在此次 2018 年的 CES 展上, 偉世通除了展示全數位儀錶、車載顯示幕技術、駕駛員監測, 以及高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這些「常規」技術以外, 作為 CES 參展時間最長汽車技術公司之一的偉世通, 還重點展示了其全新的 SmartCore™ 座艙網域控制站以及 DriveCore™自動駕駛平臺。 在我看來, 這兩個「Core」正代表了偉世通為了適應汽車行業變革所帶來的革命性技術, 並且蘊含了偉世通的「轉型哲學」。

如何理解這兩個「Core」?

簡單來說, SmartCore™更像是一個「集大成者」。 傳統汽車上會有 N 多個 ECU 控制器, 例如儀錶、娛樂系統等等, 每一個 CPU 分管一個作業系統, 分別面向不同的應用, 而 SmartCore™座艙網域控制站是將智慧座艙內的多個 ECU(電子控制單元)集成到一個控制器上,

可以帶來體積、功耗, 以及成本上的優勢。

具體來說, 首先機械成本降低了, 以前每個功能塊都要有獨立的「盒子」, 每個都有獨立的 CPU 或 GPU 處理, 在整個機器裡, 成本最高的就是處理器以及儲存方面, 有了 SmartCore™, 這塊的成本車廠可以相對應的節省,

而且由於減少了「盒子」的數量, 中間連接線也不需要了。 另外, 對於車廠來說, 基於不同 CPU 開發成本較高, 如果採用 SmartCore™的方案, 有更高的相容性, 車廠可以根據自己不同專案, 靈活採購選擇不同晶片, 只是軟體上有略微區別, 刷不同的軟體, 在設計理念上也可以縮短推向市場的時間。 其二, 車廠還可以相應縮減「隱性成本」。 例如之前每一個 CPU 做固件升級時後期費用較高, 而如果使用 SmartCore™方案, 只需要對一個處理器進行升級。

除了成本上的優勢以外, 提升資訊傳輸效率也是一大優勢。 由於座艙智慧化發展迅速, 車企為了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 座艙不同控制器之間需要有更多的資訊交互和傳輸, 原有架構上有多個 ECU, 傳送速率和效率相對較低,

而 SmartCore™只有一個 ECU, 不再需要進行資料打包、傳輸、解壓等等過程, 會提高資訊傳輸效率, 使得資訊無縫連接。

為了讓 SmartCore™座艙控制器成為現實並且順利量產, 偉世通同樣面對了很多的挑戰, 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讓幾個作業系統進行資訊共用的同事, 保證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儀錶盤和娛樂系統, 這兩個部分對於安全性的要求不同, 車企對於儀錶盤的資訊安全性要求極高, 但對於娛樂資訊系統來說並沒有那麼高, 偉世通在 2012 年就有了 SmartCore™的第一個原型, 也算是業內第一個把此概念落地到產品的公司, 據偉世通相關產品負責人透露, 在今年初, 將會有德國頂級車廠將 SmartCore™技術落地並覆蓋全系車型。

在此次 CES 偉世通的展臺, 我們有幸採訪到了偉世通自動駕駛首席架構師、高級工程師經理,

王凱。 對於偉世通的另一個「Core」——DriveCore™, 王凱有著自己的理解:「你可以把它看成『樂高玩具』, DriveCore™是一個平臺, 做的事情就是為了解決自動駕駛的挑戰。 」

在這樣一個自動駕駛技術方案「百花齊放」的時代, 無論是科技公司、初創企業, 還是車企、供應商,都在不斷衍生出大家各自的演算法和硬體。同時,自動駕駛的複雜性也是不可逾越的難題,需要大量的計算,並且對安全性要求極高,需要大量的單元作為冗餘。另外,面對這場自動駕駛的「零和遊戲」,車企將技術快速落地的緊迫感也在不斷升級。

我想正式基於此行業與商業背景,再結合自身有著比科技公司更加深厚的汽車行業客戶積累和經驗,偉世通通過建立一個平臺,希望成為技術革新者與主機廠之間的一座橋樑。用王凱的話說就是:「商業上的驅動形成技術性的平臺」。

所以在產品設計上,DriveCore™也兼顧了這幾個特點:有著跨平臺的硬體,通過中介軟體實現高速無縫資訊傳輸,同時提供 API 介面和視覺化介面,讓主機廠可以選擇不同的晶片或硬體感測器,選擇不同的軟體演算法,並且由偉世通集成到同一塊車規級基板上,縮短研發時間成本,快速實現量產。

DriveCore™有三大組成部分:

•Compute——是一個模組化、可擴展的硬體計算平臺,很容易適應各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要求,它的運算能力覆蓋 500 GFLOPS – 20 TFLOPS(基於現有 SoC 而言),且具有可拓展性,不依賴任何中央處理單元。它可以無縫支援英偉達、恩智浦、高通等處理器,未來還會支援其他類型的處理器,從而保護汽車製造商的相關技術投資。

•Runtime——是車載中介軟體,它提供的安全框架,使應用程式與演算法能進行高性能的即時通信。該中介軟體在支持感測器融合的同時,還支持感測器抽象(Sensor Agnostic)。因此,當更先進的感測器出現,例如車載雷達從 2D 升級為 3D 等,可以隨時對感測器進行升級。

•Studio——基於 PC 的開發環境,它使汽車製造商可以為演算法開發人員搭建生態系統,加速基於感測器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開發,可以充分釋放創新潛力。 完善的物體識別、攝像頭車道識別演算法的類比、驗證、測試環境,使 Studio 可以很容易的集成協力廠商演算法和訪問真實感測器資料。

簡單來說,DriveCore™就像一個樂高玩具,可以展開你的創造和想像力,開發者甚至可以在沒有實際硬體的時候打造一個虛擬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並且在電腦上進行車輛模擬模擬實驗。

目前 DriveCore™的縱向核心團隊有 100 多人,核心做跨平臺硬體和軟體架構,提供技術規範給到其他橫向平臺開發人員。

自動駕駛行業的快速發展機遇晶片業的發展,以前汽車行業的「樹形結構」也在向「環狀結構」所轉變,汽車製造商在向未來出行服務商轉變,科技公司想要利用自己的演算法和大資料在談判桌上占得關鍵席位,而對於供應商來說,或許偉世通在用一種「適應大環境」和「智慧」的方法,以及自身對於安全性、車規級的理解,建起一座連接科技互聯網以及初創公司的想像力和開發能力、晶片廠商的硬體實力和車廠的橋樑,希望能在新出行時代占得關鍵席位並且重回行業的中心。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還是車企、供應商,都在不斷衍生出大家各自的演算法和硬體。同時,自動駕駛的複雜性也是不可逾越的難題,需要大量的計算,並且對安全性要求極高,需要大量的單元作為冗餘。另外,面對這場自動駕駛的「零和遊戲」,車企將技術快速落地的緊迫感也在不斷升級。

我想正式基於此行業與商業背景,再結合自身有著比科技公司更加深厚的汽車行業客戶積累和經驗,偉世通通過建立一個平臺,希望成為技術革新者與主機廠之間的一座橋樑。用王凱的話說就是:「商業上的驅動形成技術性的平臺」。

所以在產品設計上,DriveCore™也兼顧了這幾個特點:有著跨平臺的硬體,通過中介軟體實現高速無縫資訊傳輸,同時提供 API 介面和視覺化介面,讓主機廠可以選擇不同的晶片或硬體感測器,選擇不同的軟體演算法,並且由偉世通集成到同一塊車規級基板上,縮短研發時間成本,快速實現量產。

DriveCore™有三大組成部分:

•Compute——是一個模組化、可擴展的硬體計算平臺,很容易適應各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要求,它的運算能力覆蓋 500 GFLOPS – 20 TFLOPS(基於現有 SoC 而言),且具有可拓展性,不依賴任何中央處理單元。它可以無縫支援英偉達、恩智浦、高通等處理器,未來還會支援其他類型的處理器,從而保護汽車製造商的相關技術投資。

•Runtime——是車載中介軟體,它提供的安全框架,使應用程式與演算法能進行高性能的即時通信。該中介軟體在支持感測器融合的同時,還支持感測器抽象(Sensor Agnostic)。因此,當更先進的感測器出現,例如車載雷達從 2D 升級為 3D 等,可以隨時對感測器進行升級。

•Studio——基於 PC 的開發環境,它使汽車製造商可以為演算法開發人員搭建生態系統,加速基於感測器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開發,可以充分釋放創新潛力。 完善的物體識別、攝像頭車道識別演算法的類比、驗證、測試環境,使 Studio 可以很容易的集成協力廠商演算法和訪問真實感測器資料。

簡單來說,DriveCore™就像一個樂高玩具,可以展開你的創造和想像力,開發者甚至可以在沒有實際硬體的時候打造一個虛擬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並且在電腦上進行車輛模擬模擬實驗。

目前 DriveCore™的縱向核心團隊有 100 多人,核心做跨平臺硬體和軟體架構,提供技術規範給到其他橫向平臺開發人員。

自動駕駛行業的快速發展機遇晶片業的發展,以前汽車行業的「樹形結構」也在向「環狀結構」所轉變,汽車製造商在向未來出行服務商轉變,科技公司想要利用自己的演算法和大資料在談判桌上占得關鍵席位,而對於供應商來說,或許偉世通在用一種「適應大環境」和「智慧」的方法,以及自身對於安全性、車規級的理解,建起一座連接科技互聯網以及初創公司的想像力和開發能力、晶片廠商的硬體實力和車廠的橋樑,希望能在新出行時代占得關鍵席位並且重回行業的中心。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並附上原文連結,不得修改原文內容,謝謝合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