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助餐還可以做嗎?月營收50萬卻沒利潤?

“小而美”單品店流行, 不走單品店就沒活路麼?

人均79顧客不買帳?換個廣告語就讓顧客覺得超值;

自助餐毛利太低?增加飽腹感產品線比重,

利潤增加10%;

一家連鎖自助餐品牌, 客單價79元一位, 第一家店起步的時候, 門店月租金僅僅1萬7, 開業四個月來, 每個月基本都能做到50萬左右的營業額, 然而月底一算卻不賺錢。

你賣79元一位, 能做到這50萬的業績, 完全是靠用海鮮等食材品質去堆出來的,

也就是讓每一個來吃過的顧客都感覺占到便宜了。 靠的是性價比, 做的都是佔便宜的回頭客。 品質一降, 便宜沒的占了, 業績就立馬下滑。

也就是品牌當家的產品其實是海鮮, 但卻對消費者傳達的是, 我們賣的不是海鮮, 是自助火鍋+燒烤。 而自助火鍋+燒烤這個品類命名, 是撐不起79元的客單價, 不符合消費者的心理帳戶。 消費者花79元來吃你的自助火鍋, 就不如去吃小龍坎, 巴奴了。

主帥無能, 累死三軍, 兵熊熊一個, 將熊熊一窩。

問題:毛利低, 品牌定位不清晰

整體梳理一遍, 提取了門店幾個月來所有的供銷資料, 也確實沒有什麼漏洞。 整個門店, 廚房出品, 管理的也確實不錯。

問題出在哪呢?

1

毛利太低, 只有不到40%

老闆說自己知道毛利不高, 但是一降品質, 業績立馬下滑。 自己廚師出身, 也知道靠降低品質不是辦法, 於是趕緊提升品質。 可一升品質就沒有一點利潤。

這個局怎麼破, 本質問題出在哪?

2

定位不清晰, 沒有突出優勢, 缺乏價值感

我們從消費者的角度和品類角度,

以及自身定位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就很容易洞察到問題的本質。

品牌名:我們歡聚吧

品類名:自助火鍋+燒烤

廣告語:我們賣的不是海鮮, 是火鍋+燒烤。

老司機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了——定位。

品牌名又長又low, 消費者記不住, 也不會傳播。

自助火鍋+燒烤, 這個品類在消費者認知裡, 天然沒有價值感, 瞟一眼就是五六十塊錢的東西。

解決:五招方案, 毛利潤增加10%

1、

夾菜盤子換小, 從細節摳利潤

人的天性是自私和貪婪的。 而自助餐這個品類放大了人性的欲望和貪婪。

消費者在夾菜的時候思維有慣性的, 通常是先夾價值感高的產品, 比如海鮮, 再夾自己喜歡吃的。

假如一桌八個人, 夾菜的時候是八個人同時出動, 每個人兩個盤子, 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八個人每人都夾了一盤滿滿的蝦, 蟹等價值感高的海鮮。

因為每個人夾菜的時候, 心智裡想的是我們有八個人, 所以要多夾一點。 然後就夾了一桌的海鮮。

最後, 反正是自助餐, 夾都已經夾了, 一大桌的海鮮吃起來的時候, 很多海鮮他們只是隨便咬一口就吐, 不會像在自己家裡,吃自己花錢買的一樣認認真真的吃乾淨每一隻螃蟹。

因為吃的乾淨和吃的不乾淨,對於顧客來說是沒有懲罰成本的。最後造就很多不必要的隱性浪費。並且海鮮等價值感的產品是吃不飽的,一個人都能吃幾斤。

自助餐的特性是勤拿少夾,而盤子太大表面上看是方便了顧客,實際上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隱形浪費成本。

其次,很多消費者是比較懶惰的,消費者夾菜的時候行為是有慣性的,就是儘量把盤子夾滿一點,省的要再跑一趟。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最後會造成很多人本來打算是吃八分飽,夾都夾了,為了不被扣浪費的錢,就吃十二分飽。

換盤子可以降低隱形浪費,這種看起來無意識的細節,直接決定了利潤,影響著企業自身的存亡。

2、

換品類名,換廣告語

要把自身優勢轉換成消費者的認知優勢,從品牌長遠的角度來看,需要換品牌名。

哪怕就叫海鮮自助,或者牛扒自助。你賣79元,聽起來至少都覺得值了。因為消費者的認知中,大陸以外的產品價值感都高,比如天上飛的,海裡遊的,國外的披薩就應該比國內的煎餅更貴,國外的沙拉就比應該國內的涼拌菜更貴。

3

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飽腹感和價值感

自助餐這個品類,本質上都是用二等的食材做出一等的品相,通過視覺上的豐盛感和美感,先飽消費者的眼福,再飽消費者口福,通過價格定位,來倒逼企業產品結構。通過客群基數人流量大來分攤運營成本,和採購成本。

本質上來說,自助餐這個品類還是一場商家和消費者人性欲望的心理博弈。

既要讓消費者通過眼睛上到心理上,感覺超值和覺得占到便宜,實際上又要讓他很容易就吃飽並且不能浪費。

也就是說產品結構裡面道道很深。

自助餐的產品結構,通常來說可以分為:

以前的產品結構,可以歸納為30%的飽腹產品線,50%的常規產品線,20%的價值感產品線。也就是說是一個橄欖型的產品結構。都是實打實的貨真價實,成本又高,而且整體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海鮮。

而這家店的毛利低的還一個本質問題就是,門店的飽腹產品線太少,比如高熱量產品,肉類產品線等偏少,每天接待幾百個人,你總要讓人家吃飽。

怎麼樣讓這幾百個人,又覺得值,又能吃飽,還要有合理的毛利?就靠怎麼制定產品結構。

大概調整為40%的飽腹產品線,20%的常規產品線,40%的價值感產品線,也就是變成一個啞鈴型的產品結構。比如增加一些小鮑魚,魚翅,海參等看起來價值感高,儀式感強,但其實成本不貴的產品線。價值感產品線品種要多,但需要限量更替。

4

調整人員分配,飽腹產品線都不能空

同時,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加菜流程。

在我們市調的時候就發現,這家店用餐高峰的時候,飽腹產品線檔口出不贏餐,比如壽司、糕點、油炸等檔口經常都是空的,也就是準備工作沒做齊。

或者說人力資源配比不協調,以至於高峰期,很多飽腹產品做不贏。這些細節問題屬於管理上的慣性思維。

你一兩百個品種,這些成本低、容易飽的產品少吃一百克,其他的產品就要多吃二百克,這些吃了容易飽的產品線供不上,顧客自然就要夾其他的菜了,這也是一個毛利低的本質原因。

解決方案是,調整加菜流程,就是客人再多,飽腹產品線都不能空,定崗定責,責任到人。

5

增加單品店捨棄的“寶貝”,打造差異化

能。

比如,以前中餐裡有一些,十幾斤一隻的金牌烤乳豬,幾十斤一隻的烤全羊,七八斤一隻的剁椒魚頭、海魚。

但這些菜品在現在流行的單品店基本是吃不到的,因為小而美的餐廳單桌上客率在3.2個人左右,商業模式決定了他們不具備賣這些特色大菜的條件,必須放棄。

這些被減下的產品,都是因為小而美的商業模式而被迫捨棄的寶貝。

汽車可以共用,單車可以共用。那為什麼菜不能共用?

我們只需要把這些寶貝撿起來重新打磨一下就可以。

一頭金牌烤乳豬,一隻烤全羊,在小而美的餐廳是法銷售出去,但自助餐廳一天接待兩三百人,我們挑出一些有特色有價值感的大菜用共用的模式。

明檔現煎、現烤、現切,用分餐的形式呈現,這就是我們的爆品,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我們的護城河。

別人小,你就大,小有小的美,大也有大的美,你要是能烤只駱駝出來。絕對轟動全城。

並且這些產品,存在以下幾點優勢:

1.差異點

所有的商場店街邊店,看不到也吃不到這種幾十斤的菜品,人無我有。

2.價值點

這種幾十斤一盤的特色大菜,天然自帶價值感。

3.記憶點

消費者很少看到這種菜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形成記憶點。

4.傳播點

強烈的視覺衝突,將吸引消費者的求新求異的心理,將產生大面積的拍照轉發朋友圈行為。

做餐飲,光懂管理是不夠,要懂經營,把以上五點執行下去,毛利潤絕對增加10個百分點,並且一點都不影響客源。

總結:

小有小的美,大有大的美,有些傳統美食需要人去提煉,去打磨,去傳承,去用一種新的方式來呈現。但所謂創新並不是要去憑空造一個東西出來,最好的創新是微創新,我們叫,舊元素,新組合。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她應該百花齊放,如果所有的餐飲都做成像一個媽生出來的,都追求標準化,小而美,單品打天下,那是中國消費者的悲哀,也是餐飲行業的悲哀。

不會像在自己家裡,吃自己花錢買的一樣認認真真的吃乾淨每一隻螃蟹。

因為吃的乾淨和吃的不乾淨,對於顧客來說是沒有懲罰成本的。最後造就很多不必要的隱性浪費。並且海鮮等價值感的產品是吃不飽的,一個人都能吃幾斤。

自助餐的特性是勤拿少夾,而盤子太大表面上看是方便了顧客,實際上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隱形浪費成本。

其次,很多消費者是比較懶惰的,消費者夾菜的時候行為是有慣性的,就是儘量把盤子夾滿一點,省的要再跑一趟。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最後會造成很多人本來打算是吃八分飽,夾都夾了,為了不被扣浪費的錢,就吃十二分飽。

換盤子可以降低隱形浪費,這種看起來無意識的細節,直接決定了利潤,影響著企業自身的存亡。

2、

換品類名,換廣告語

要把自身優勢轉換成消費者的認知優勢,從品牌長遠的角度來看,需要換品牌名。

哪怕就叫海鮮自助,或者牛扒自助。你賣79元,聽起來至少都覺得值了。因為消費者的認知中,大陸以外的產品價值感都高,比如天上飛的,海裡遊的,國外的披薩就應該比國內的煎餅更貴,國外的沙拉就比應該國內的涼拌菜更貴。

3

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飽腹感和價值感

自助餐這個品類,本質上都是用二等的食材做出一等的品相,通過視覺上的豐盛感和美感,先飽消費者的眼福,再飽消費者口福,通過價格定位,來倒逼企業產品結構。通過客群基數人流量大來分攤運營成本,和採購成本。

本質上來說,自助餐這個品類還是一場商家和消費者人性欲望的心理博弈。

既要讓消費者通過眼睛上到心理上,感覺超值和覺得占到便宜,實際上又要讓他很容易就吃飽並且不能浪費。

也就是說產品結構裡面道道很深。

自助餐的產品結構,通常來說可以分為:

以前的產品結構,可以歸納為30%的飽腹產品線,50%的常規產品線,20%的價值感產品線。也就是說是一個橄欖型的產品結構。都是實打實的貨真價實,成本又高,而且整體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海鮮。

而這家店的毛利低的還一個本質問題就是,門店的飽腹產品線太少,比如高熱量產品,肉類產品線等偏少,每天接待幾百個人,你總要讓人家吃飽。

怎麼樣讓這幾百個人,又覺得值,又能吃飽,還要有合理的毛利?就靠怎麼制定產品結構。

大概調整為40%的飽腹產品線,20%的常規產品線,40%的價值感產品線,也就是變成一個啞鈴型的產品結構。比如增加一些小鮑魚,魚翅,海參等看起來價值感高,儀式感強,但其實成本不貴的產品線。價值感產品線品種要多,但需要限量更替。

4

調整人員分配,飽腹產品線都不能空

同時,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加菜流程。

在我們市調的時候就發現,這家店用餐高峰的時候,飽腹產品線檔口出不贏餐,比如壽司、糕點、油炸等檔口經常都是空的,也就是準備工作沒做齊。

或者說人力資源配比不協調,以至於高峰期,很多飽腹產品做不贏。這些細節問題屬於管理上的慣性思維。

你一兩百個品種,這些成本低、容易飽的產品少吃一百克,其他的產品就要多吃二百克,這些吃了容易飽的產品線供不上,顧客自然就要夾其他的菜了,這也是一個毛利低的本質原因。

解決方案是,調整加菜流程,就是客人再多,飽腹產品線都不能空,定崗定責,責任到人。

5

增加單品店捨棄的“寶貝”,打造差異化

能。

比如,以前中餐裡有一些,十幾斤一隻的金牌烤乳豬,幾十斤一隻的烤全羊,七八斤一隻的剁椒魚頭、海魚。

但這些菜品在現在流行的單品店基本是吃不到的,因為小而美的餐廳單桌上客率在3.2個人左右,商業模式決定了他們不具備賣這些特色大菜的條件,必須放棄。

這些被減下的產品,都是因為小而美的商業模式而被迫捨棄的寶貝。

汽車可以共用,單車可以共用。那為什麼菜不能共用?

我們只需要把這些寶貝撿起來重新打磨一下就可以。

一頭金牌烤乳豬,一隻烤全羊,在小而美的餐廳是法銷售出去,但自助餐廳一天接待兩三百人,我們挑出一些有特色有價值感的大菜用共用的模式。

明檔現煎、現烤、現切,用分餐的形式呈現,這就是我們的爆品,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我們的護城河。

別人小,你就大,小有小的美,大也有大的美,你要是能烤只駱駝出來。絕對轟動全城。

並且這些產品,存在以下幾點優勢:

1.差異點

所有的商場店街邊店,看不到也吃不到這種幾十斤的菜品,人無我有。

2.價值點

這種幾十斤一盤的特色大菜,天然自帶價值感。

3.記憶點

消費者很少看到這種菜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形成記憶點。

4.傳播點

強烈的視覺衝突,將吸引消費者的求新求異的心理,將產生大面積的拍照轉發朋友圈行為。

做餐飲,光懂管理是不夠,要懂經營,把以上五點執行下去,毛利潤絕對增加10個百分點,並且一點都不影響客源。

總結:

小有小的美,大有大的美,有些傳統美食需要人去提煉,去打磨,去傳承,去用一種新的方式來呈現。但所謂創新並不是要去憑空造一個東西出來,最好的創新是微創新,我們叫,舊元素,新組合。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她應該百花齊放,如果所有的餐飲都做成像一個媽生出來的,都追求標準化,小而美,單品打天下,那是中國消費者的悲哀,也是餐飲行業的悲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