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熹:要做個醇儒,陳亮:醇儒不知痛癢,一無是處

先說說陳亮是誰吧, 他是南宋有名的主戰派, 人稱龍川先生, 是永康學派的創始人。 少年時就以《酌古論》、《中興五論》名動東南。

陳亮和朱熹的互撕緣起是這樣的:都知道文人相輕嘛, 因為陳亮在治學方面比較務實, 注重實際社會效果, 多言實務軍事, 反對空談性命義理, 論點和後世胡適提出的“多談些問題, 少談些主義”有些相似。 陳亮也曾屢次批判朱熹的理論, 引起朱熹的不滿, 所以兩方各不相讓, 就展開了長達數年的論爭。

兩人的爭論, 是從歷史觀方面開始的。

朱熹認為上古時期及至夏商周三代, 統治者為聖王, 聖王之間以“道心”相傳, 心術純正, 所以社會天理流行, 是“王道政治”。 而三代之後, 由於道心的失傳, 所以漢唐的帝王沒有道心, 只知道利益和人欲, 他們所做的仁義之舉, 只是恰好與上古聖王的道心一致的偶然之舉。 因為沒有道心, 所以漢唐是“霸道”。

陳亮對朱熹這種說法大不以為然, 陳亮認為朱熹的三代為王道, 漢唐為霸道是不符合史實的, 而漢唐的開國帝王對歷史的貢獻是足以媲美商湯、周武的。 不同于朱熹的“以智力把持天下”的論點, 陳亮強調智力和力量需並重方可救民與水火。 陳亮的論點, 和他主戰派的立場是高度一致的。

據此, 陳亮提出“王霸並用, 義利雙行”的論點, 他還舉例說明即便是三代的帝王, 也不完全是以王道治天下, 中間也有霸道, 王道需要霸道為自己開闢道路。 他說:

湯放桀于南巢而為商, 武王伐紂取之而為周。

陳亮認為, 商周的開國之君都有這種霸道的舉動, 更說明了朱熹論點的偏頗。

實事求是的講, 其實陳亮的見解, 確實更符合史實。

兩人在這個歷史觀問題得爭論上, 又引出了更深層次的義利之辨。

朱熹區分王霸的標準, 就在於講仁義還是倡功利, 仁義為王道, 功利為霸道。 他認為三代統治行仁義不計功利, 而漢唐統治一切都基於利欲。

朱熹認為理欲是對立不容並存的, 而陳亮認為義利四相輔相成的,

利也是義, 義要通過利來體現。 陳亮指出即便是在三代時期, , 同樣也是追求功利的。 他說:

禹無功, 何以成六府?乾無利, 何以具四德?

所以陳亮認為利義應該雙行, “天理人欲可以並行”, 而三代之前無利欲的說法, 是孔子美化過的, 不是歷史事實。

可以說陳亮的這種言論, 在當時是十分驚世駭俗的。 也是朱熹對陳亮思想極端不滿的重要原因, 朱熹希望陳亮能夠放棄利義雙行的想法, 以“醇儒”自律, 而陳亮則反唇相譏, 說所謂“醇儒”, 不過是“風痹不知痛癢之人”, 這種人除了空談, 其餘一無所知, 也一無是處。

可以說, 這場辯論, 兩方誰也沒有說服誰, 依舊各持己見, 只是從現代人視角看來, 朱熹的思路, 確實迂腐了一點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