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帝傳一道口諭,將軍聽錯兩字,一城百姓遭了殃,真相卻惹人懷疑

一句話能夠改變的事情有多少?咱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應該遇到過這種情況, 由於一句話存在歧義或者是由於自己傳遞的資訊沒到位, 也可能是因為別人的誤解導致一件事出了差錯, 如果小事, 也許無所謂, 但在工作中, 還真有可能被開除, 這其實都還算好, 今天咱們要說的是一件發生在古代戰爭時期的事, 朱元璋說了一句話, 將軍卻聽錯了兩個字, 會錯了意, 直接讓一座城的百姓都遭了殃, 然而這件事背後的真相真是如此嗎?其實細細品來, 似乎還真挺值得懷疑的。

關注明朝歷史的人都一定知道, 在朱元璋當皇帝之前, 有個人是他的死對頭, 那就是陳友諒, 故事就發生在這兩人針鋒相對的那些年。 就從1358年4月聊起吧, 當時天下未定, 陳友諒可以說是風頭正盛, 他佔領了朱元璋的好幾座城池, 其中就包括龍興, 也就是如今的南昌,

眼看著就要直攻應天了, 對於朱元璋來說, 那是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於是他派徐達守南門, 胡大海趕往信州, 試圖從後方圍攻漢軍, 再由常遇春埋伏在南京幕府山, 朱元璋本人則坐鎮獅子山督軍, 另外還有一支水軍作為奇兵駐紮在南京性中門與西南大城港, 看起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東風就是那一場及時雨, 當時陳友諒氣勢如虹的殺到了應天, 然而他沒預料到的是這一場傾盆大雨澆滅了他的火熱攻勢, 而朱元璋則就如有神助一般的, 按照原定計劃, 水陸兩軍夾擊漢軍, 一瞬間, 漢軍就像是失了魂一樣四處逃竄, 但是說來也是奇怪, 這江水在漢軍要逃的時候卻偏偏退潮了, 於是無法坐船逃走的漢軍都成了朱元璋手下的俘虜, 幾乎可以說這一仗讓陳友諒元氣大傷, 從當時的情況來說, 真是天不助陳, 而助朱啊!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朱元璋於1368年終於在南京登基, 建立了咱們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封建王朝, 明朝。 這新朝建立那自然是要舉國歡慶啊!但是所有人都要班師回朝來慶祝的話, 還真是個問題, 南京城就那麼大, 倒不是裝不下這麼多人, 但人都得吃喝、得睡覺, 那還真安排不下來, 於是他採用了一個聰明的辦法, 那就是按照軍功的大小以及距離南京的遠近來安排進京面聖的順序。

這古人也是麻煩, 來慶祝還得排隊, 但沒辦法, 皇命難違啊!

然而, 悲劇還是發生了。 有官員向朱元璋回報, 西南歸來的大軍已經快到京師了, 目前已到長沙城境內, 但是這南京城前一波人還沒送走呢, 於是朱元璋讓徐達傳口諭:“長沙地大, 歇息三日, 候旨發兵京師。”可是將軍不知道是耳背,還是怪朱元璋有口音呢?就聽成了“長沙地大,血洗三日。”這“歇息”和“血洗”聽起來是挺像的,但是那意義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啊!

但是還是那句話,皇命難違啊,將士們哪知道朱元璋有什麼深意?他們還以為長沙城的人犯了什麼事呢,於是就不問緣由的血洗了長沙城,兩字之差,卻讓一城的人被冤殺,這種錯誤難道不值得懷疑嗎?

事實也是如此,後世關於這段歷史解釋通常有以下幾種:

1. 劉伯溫曾經算到長沙會出天子,所以朱元璋才借此機會除了後患。

2. 朱元璋曾經在長沙城乞討,結果被人打了,於是懷恨在心。

3. 朱陳之爭的時候,長沙城百姓曾幫助過陳友諒,算是有過。

以上3個原因,無論是哪一個,都足以成為朱元璋要血洗長沙城的理由。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作為皇帝算是非常英明的,但是他殺起人來,也是非常狠的,如此看來,當時那口諭的內容真的是口誤嗎?或許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結論了。

候旨發兵京師。”可是將軍不知道是耳背,還是怪朱元璋有口音呢?就聽成了“長沙地大,血洗三日。”這“歇息”和“血洗”聽起來是挺像的,但是那意義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啊!

但是還是那句話,皇命難違啊,將士們哪知道朱元璋有什麼深意?他們還以為長沙城的人犯了什麼事呢,於是就不問緣由的血洗了長沙城,兩字之差,卻讓一城的人被冤殺,這種錯誤難道不值得懷疑嗎?

事實也是如此,後世關於這段歷史解釋通常有以下幾種:

1. 劉伯溫曾經算到長沙會出天子,所以朱元璋才借此機會除了後患。

2. 朱元璋曾經在長沙城乞討,結果被人打了,於是懷恨在心。

3. 朱陳之爭的時候,長沙城百姓曾幫助過陳友諒,算是有過。

以上3個原因,無論是哪一個,都足以成為朱元璋要血洗長沙城的理由。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作為皇帝算是非常英明的,但是他殺起人來,也是非常狠的,如此看來,當時那口諭的內容真的是口誤嗎?或許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有結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