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一個家最好的樣子就是:我愛你,與我不同

在家庭中, 當其他養育人與我們的帶娃方式不一樣, 我們常常會心裡一咯噔,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 當這些“育兒經們”狹路相逢, 到底怎樣才能化干戈為玉帛, 無聲地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呢?

作者:一木釘

睡覺時間, 老二忽然嚷著要跟爸爸睡, 原因是, 跟爸爸睡上床之後能看一集玩具車的視頻。

然而, 看完視頻之後, 老二便開始嚷嚷著要媽媽。

我和老大在隔壁臥室看繪本, 聽著老二不停哼唧:“我要找媽媽, 我要找媽媽……”

老公的態度堅定:“剛才不是說好了跟爸爸睡嗎?不可以反悔哦。 ”“不行,

跟爸爸睡, 不能找媽媽”“你再這樣, 爸爸就生氣了。 ”

期間, 老公有假裝生氣的低聲恐嚇, 也有軟硬兼施的威逼利誘。 老二不依不饒, 一直喊著要找媽媽, 甚至開始啜泣。

隔壁房間的我, 聽著孩子可憐巴巴的聲音如坐針氈, 覺得老公未免有點太狠心了, 心裡蠢蠢欲動地想去“拯救”老二。

但是, 看著老公堅定的態度, 我又猶豫了, 心想, 這是他們之間的事情, 我似乎不宜插手啊。

品著自己的焦灼, 我竟漸漸佩服起老公來, 他不像我, 面對孩子的請求總是心軟妥協, 沒有原則。

這是老公在教我怎麼堅持原則呀, 漸漸的, 老二的哭聲小了, 不一會兒, 老公就哼著小曲離開了臥室。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混合養育的模式, 爸爸媽媽要上班, 所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齊上陣帶娃。

在這樣的環境下, 養育方式百花齊放, 各家都有各家的一套辦法。 誰也看不慣誰的養育方式, 我們想要老人、老公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管孩子, 如果不行, 就各種挑剔指責, 或者刻意疏遠, 久而久之, 家裡硝煙彌漫, 戰火升級在所難免。

每個人的出身環境, 所受教育和人生經歷各不相同, 怎們能強求在育兒理念上完全一致呢?況且, 你的主張就一定對嗎?

過於糾結育兒方式的對錯, 不但會造成家庭氛圍緊張, 而且會讓孩子在互不相容的教養中無所適從, 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

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 就因為它的多元性。 人們之間相處也是如此。

因為, 不管是在家庭關係中, 還是在社會關係中, 不能接納別人的差異性, 過度執著於標準的獨一無二, 都不利於與外界關係的融合, 這樣的家庭關係黏性很差, 這樣的社會關係矛盾重重。

那麼, 如何消除挑剔苛責的心理, 接納多元的養育方式, 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穩定, 其樂融融的成長環境呢?

1)、遇事先自省。

心理學上有句名言:誰痛苦誰改變。 遇到問題先別急著找茬, 要學會通過觀察自己的情緒, 來覺察。

看到別人這樣對待孩子, 為什麼我會憤怒, 委屈, 傷心……, 在這件事情上, 我的觀點是什麼, 我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對別人的期待是什麼, 這件事真的是對方的錯嗎?是否我也有一定的問題?

很多時候, 為了孩子好只是個藉口, 背後真正的原因往往並不是這樣。

2)多視角看問題, 避免鑽牛角尖。

我們作為新手爸媽都很善於學習, 喜歡手握真理絕不低頭。 但很多時候, 事情是沒有黑白對錯的, 在家庭關係中, 我們太過於執著對錯, 就會給家人造成傷害。

我們自認為的教養方式未必全對, 世界上育兒流派多種多樣, 誰又能說哪一家完全正確, 哪一家完全錯誤呢?

要承認, 這個世界上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尤其是育兒, 更是一個私人化, 家庭化的課題。 接納不同, 允許差異, 避免鑽進死胡同才能看到更多可能。

3)多看看別人帶娃的好。

試著放下偏見,去看看老人帶孩子也不全是錯,他們也許跟孩子玩得更投入,他們照料孩子比我們更細緻。老公帶孩子也不全是虐,他們教會孩子勇敢,教會孩子規矩,而不是一味的暖和軟。

其實養育中只要大方向不錯,多元的教養方式自有他的好處,孩子將來面對的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和人生,首先要在這個多元的家庭中習得圓融。

允許別人與我們不同,以一顆平常心去接納這些不同,愛才會發生。放下改變別人的念頭,才會收穫親密的關係。

我們可以在尊重和愛的基礎上去提出我們的想法,但是我們也允許不一致的產生。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最好的樣子:我愛你,與我不同。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專欄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3)多看看別人帶娃的好。

試著放下偏見,去看看老人帶孩子也不全是錯,他們也許跟孩子玩得更投入,他們照料孩子比我們更細緻。老公帶孩子也不全是虐,他們教會孩子勇敢,教會孩子規矩,而不是一味的暖和軟。

其實養育中只要大方向不錯,多元的教養方式自有他的好處,孩子將來面對的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和人生,首先要在這個多元的家庭中習得圓融。

允許別人與我們不同,以一顆平常心去接納這些不同,愛才會發生。放下改變別人的念頭,才會收穫親密的關係。

我們可以在尊重和愛的基礎上去提出我們的想法,但是我們也允許不一致的產生。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最好的樣子:我愛你,與我不同。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專欄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