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痛心疾首——《馬關條約》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百年恥辱中最不可磨滅的記號, 一個一直以來被稱為蕞爾小國競相臣服千年的中華上國發起挑戰, 真令人痛心, 發人深思。

乞和春帆樓

1894年, 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 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 被迫向宗主國清廷乞援, 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 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 甲午戰爭開始, 由於日本蓄謀已久, 而清朝倉皇迎戰, 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 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一戰, 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對於李鴻章而言, 甲午戰敗是他一生的恥辱, 簽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 戰前, 李鴻章在1894年6月中旬曾經請俄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出面調停中日之爭, 寄希望與列強最終導致軍事部署被動和延誤。

甲午海戰

戰敗後的議和, 先後派德國人德璀琳、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 日本人都以各種理由, 拒絕與他們談判。 最終清廷只能被點名似的派李鴻章前往。

1895年2月22日, 李鴻章奉旨進京。 此時, 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 他們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 而且要求割地!但此時,

不管是慈禧、光緒還是滿朝文武, 誰都不願意背上這個遺臭萬年的罪名, 李鴻章自然也不願意。 清廷的底線是寧可多賠款, 也不可割地一寸。 因為清朝有制:凡丟失國之寸土者, 皆不得立碑。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馬關議和之地是日本馬關春帆樓,

1895年3月21日, 在與李鴻章的首次談判中, 伊藤博文向李鴻章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一線所有城池和堡壘, 駐紮在上述地區的清朝軍隊要將一切軍需用品交與日本軍隊, 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也要由日本軍官管理, 停戰期間日本軍隊的一切駐紮費用開支要由清政府負擔等等。 而此時日軍正向臺灣開進, 企圖在日軍佔領臺灣成為既成事實後再逼李鴻章就範。

1895年3月24日, 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後, 李鴻章由春帆樓, 乘轎返回驛館。 達驛館時, 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名叫小山六之助不願清日議和的日本男子, 照定李鴻章就是一槍。 李鴻章左頰中彈, 血染官服, 當場昏厥過去。 幸好子彈沒有擊中要害,

不久, 李鴻章就蘇醒過來。 73歲的李鴻章囑咐隨員將換下來的血衣保存下來, 不要洗掉血跡, 長歎:“此血可以報國矣”。

當時, 如果李鴻章就勢回國, 再慫恿列強進行干涉, 也許《馬關條約》的內容就不會是後來那個樣子。 可是被列強與日本欺負得沒脾氣的清政府壓根兒沒有想過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 只是擔心如果不及早結束談判, 侵華日軍將會繼續製造戰端, 危及京師安全。

1895年3月28日, 日本時任首相伊藤博文到李鴻章的驛所, 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戰時。 而賠款數目也由之前的3億兩減少至後來的2億兩。 兩天后, 中日停戰條約簽字。 於是就有李鴻章一槍換一億兩白銀的說法。

《馬關條約》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

後來研究歷史的人發現,此時的日本也是孤注一擲,如果李鴻章或者清軍能夠再堅持一個月或者更久,那麼亞洲的歷史勢必會改寫。可是,歷史不容改寫。《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利用賠款及各項利益很快走進“列強”的行列,脫亞入歐。,對待中國也是一改自秦漢以來俯首貼耳般的恭敬,把中國視為可欺的,開始了他們的狼子野心征服中國,稱霸世界;而清廷早已是行將就木,作威作福,列強統治中國的代理人而已。

時至今日,國人仍要警惕,弱國無外交。

南京受降

《馬關條約》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

後來研究歷史的人發現,此時的日本也是孤注一擲,如果李鴻章或者清軍能夠再堅持一個月或者更久,那麼亞洲的歷史勢必會改寫。可是,歷史不容改寫。《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利用賠款及各項利益很快走進“列強”的行列,脫亞入歐。,對待中國也是一改自秦漢以來俯首貼耳般的恭敬,把中國視為可欺的,開始了他們的狼子野心征服中國,稱霸世界;而清廷早已是行將就木,作威作福,列強統治中國的代理人而已。

時至今日,國人仍要警惕,弱國無外交。

南京受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