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小時候叛逆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出息!尊重孩子說“不”的能力

孩子意志力發展的焦點現象, 就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叛逆期一般出現在孩子2歲前後, 會持續到3歲前後。 這是個讓眾多父母都擔憂、頭疼的年紀。 孩子多性情急躁, 不聽話, 不願讓別人干涉他們的事, 他們最常會用到的一個字, 就是“不”。

如漫畫裡所呈現的:

說“不”是一種能力, 不會說“不”的孩子父母更需要擔心

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一個“我”。 當孩子開始有“我”的意識時, 就會開始說“不”。 對此父母應該高興。 沒錯, 我們的孩子長大了。

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之後, 很快他們發現, 自己好像是該做點什麼了。 用說“不”表達自己的意志, 對父母的安排進行反抗, 對孩子而言是種寶貴的新本領。 面對孩子說“不”和叛逆行為, 不少父母一邊覺得有趣, 一邊感到無奈。

其實, 父母們首先需要轉變的一個觀念:孩子說“不”, 沒有看起來那麼糟糕;說“不”是一種能力, 不是每個人都會。 一旦開始說“不”,

就意味著明確內心的界線, 堅定地拒絕別人, 向這個世界傳遞出一個信號:我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有自己的需要、期待、權衡和選擇。

人生在世所面臨的最基本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若處理不好人我之間的關係問題, 不知道什麼時候說不, 什麼時候說好, 就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說“不”, 是一種能力。 只會順從或屈服的孩子, 一定將來在社會上生存過程中, 缺少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 甚至無法拒絕別人。 孩子成年後很可能成為我們眼中的“老好人”。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 難以對別人說“不”的人, 這種過分的友善是一種病理狀態。 所以, 家長一味的否認孩子說“不”的權力, 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如果能夠認清上述, 那麼父母也許能更加淡定地面對孩子生命力的第一次叛逆。 當孩子再次與自己唱反調、挑戰身邊人的極限時, 父母不妨這樣告訴自己:“哇, 我的孩子認知能力、自我意識又上了一個臺階了啊, 真值得高興!”因為以上所有的表現, 都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孩子有了“我”的概念, 就會製造一些機會去體驗“我”對於這個世界的影響力, 頑強地表現自我。

叛逆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叛逆並不可怕, 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 正確的引導方法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密切配合, 一定會幫孩子順利地度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正常叛逆期裡的孩子, 是有選擇地說“不”;不會對什麼都說“不”

我的女兒三歲半, 最近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處理不好和她的關係, 很不聽話。 比如一些事情, 如果我認為是不合理的不同意有的時候她就算了, 但是有的時候她就會大哭大鬧, 即使和她講道理也聽不進去, 這讓我覺得自己好失敗。

這位媽媽也承認, 當她認為不合理的、不能同意的事情,

孩子會聽話, 並不會對媽媽的所有決定都說“不”。 所以, 孩子的表現是正常的, 說明她有規則意識, 同時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 媽媽所說的孩子有時候哭鬧不停的“問題”, 其實是需要媽媽自己去反思的。 因為孩子特別堅持的, 一定對她來說很重要, 應該多問問孩子心裡怎麼想, 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就滿足或者換個方式就好。

所以, 這個案例裡的孩子, 別本來孩子沒問題, 因為我們的“專制”, 卻養出問題來。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沒有選擇地, 對任何一件事都說不, 就像我們上面漫畫裡的孩子一樣, 那媽媽們就尤其需要注意了。

面對這樣的孩子, 父母首先需要減少說“不”的次數。 因為孩子說“不”, 應該就是你教會的。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說“不可以”時,是需要孩子去服從,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權威,是為了要得到控制權,那麼孩子也會以“不要”來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

如果我們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儘量少說。如果我們經常以“不行、不可以”來命令、強制、規範孩子,由此所產生的反抗心隨著增長會逐漸轉變為攻擊心,甚至會變為復仇心。

給孩子做選擇題;教會孩子有選擇地說“不”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父母的用語儘量要簡單。有些父母對孩子非常“民主”,總是反復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比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如此之類。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於是,這些父母又需要花費大量的口舌,開始向孩子解釋和勸告,講一堆道理。可是這些幾乎都是對牛彈琴,只會激起孩子下一次再說“不”的欲望,因為他只用一個字,就讓自己的父母著急忙活了大半天。

面對此時期的孩子,父母完全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你的選項是什麼,再讓孩子在你的選項之中做決定。

比如,不要說:“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可以改成說,把鞋子放在床邊,或者鞋架上;比如睡覺的時候,年齡小的孩子,你給出的選擇可以是:選擇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後上床。大一些的孩子,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參與制定自己的上床時間表,還要對自己第二天早上的起床時間負責。

比如吃飯,年齡小的孩子,你給出的選擇可以是,按時吃飯,或者下次就餐時間再吃。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讓他們選擇:是按時就餐,還是自己去做飯並且把廚房打掃乾淨。

給出選擇的時候,每種選擇其實都是父母篩選過,自己可以接受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給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而你不能接受,那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不要事事都提前警告,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避免負強化

很多家長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很多孩子都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而且,因為意志力高速發展的緣故,2-3歲孩子最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家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反應越大,越能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見後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髒!這一反映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即負強化。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去玩垃圾桶,因為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刺激到爸爸媽媽。

所以,當孩子在幹什麼“壞事”的時候,父母只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比如提供孩子更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鑽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說“不可以”時,是需要孩子去服從,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權威,是為了要得到控制權,那麼孩子也會以“不要”來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

如果我們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儘量少說。如果我們經常以“不行、不可以”來命令、強制、規範孩子,由此所產生的反抗心隨著增長會逐漸轉變為攻擊心,甚至會變為復仇心。

給孩子做選擇題;教會孩子有選擇地說“不”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父母的用語儘量要簡單。有些父母對孩子非常“民主”,總是反復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比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如此之類。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於是,這些父母又需要花費大量的口舌,開始向孩子解釋和勸告,講一堆道理。可是這些幾乎都是對牛彈琴,只會激起孩子下一次再說“不”的欲望,因為他只用一個字,就讓自己的父母著急忙活了大半天。

面對此時期的孩子,父母完全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你的選項是什麼,再讓孩子在你的選項之中做決定。

比如,不要說:“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可以改成說,把鞋子放在床邊,或者鞋架上;比如睡覺的時候,年齡小的孩子,你給出的選擇可以是:選擇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後上床。大一些的孩子,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參與制定自己的上床時間表,還要對自己第二天早上的起床時間負責。

比如吃飯,年齡小的孩子,你給出的選擇可以是,按時吃飯,或者下次就餐時間再吃。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讓他們選擇:是按時就餐,還是自己去做飯並且把廚房打掃乾淨。

給出選擇的時候,每種選擇其實都是父母篩選過,自己可以接受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給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而你不能接受,那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不要事事都提前警告,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避免負強化

很多家長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很多孩子都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而且,因為意志力高速發展的緣故,2-3歲孩子最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家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反應越大,越能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見後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髒!這一反映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即負強化。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去玩垃圾桶,因為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刺激到爸爸媽媽。

所以,當孩子在幹什麼“壞事”的時候,父母只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比如提供孩子更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鑽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