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隔離建築工程?

除了中國長城, 世界歷史上還有那些著名的大型隔離建築工程。

這裡我們就來看一看同樣存在在歐洲的西羅馬長城和東羅馬狄奧多西城牆。

我們一般認為, 羅馬的長城是分為這麼三個部分, 一個叫做日爾曼長城, 還有個別名叫做“上日爾曼——雷蒂安邊牆”, 剩下的兩個都是位於英國的, 哈德良長城和安敦尼長城。

我們先大致看一下歐洲最有名的兩條河, 其實這兩條河造成的地理分界對於歐洲來說非常重要。

圖 萊茵河和多瑙河。 (講下面會用到這個圖。 )

這個兩個河的名字都不陌生, 全部都是發源於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 但是卻不同于發源于青藏高原卻大致方向向東的長江黃河, 歐洲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這兩條大河一個流向了歐洲北海, 一個流向了東邊的黑海。

羅馬本來是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半島)東邊的一個被稱作拉丁的民族的流浪城邦,

長期以來是被本地土著伊特魯裡亞人壓制的, 結果也是碰巧, 歐洲大陸的霸主凱爾特人吊打了伊特魯裡亞人的幾個大城邦然後就回去了, 羅馬光腳不怕穿鞋反倒成了義大利半島的老大, 後來羅馬又搞掉了半島上的希臘殖民城邦, 最後就是大家熟悉的南滅北非的大國突尼斯(迦太基), 還順便搶過來了被迦太基控制的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 東邊滅了希臘(馬其頓)把同樣是希臘殖民地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嚇得不輕, 基本穩定了地中海大國的地位。

隨著羅馬的繁榮, 凱爾特人就算遭到了滅頂之災了, 一群從北歐(瑞典、挪威、丹麥)過來的土人已經逐漸深入歐洲大陸腹地, 追著這群凱爾特人到處跑,

眼看著這群土人就要跨過萊茵河把凱爾特人最後的老家高盧(現法國)給打進去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這群土人才有了個凱爾特名字“ger mani”, 也就是鄰居的意思。

沒想到這個時候的羅馬又因為三個執政官龐培、克拉蘇、凱撒爭風吃醋最後給人家市容維護管理處主任出身凱撒氣的跑到高盧找自己的小天地去了, 沒想到凱爾特早就不是當年的凱爾特, 打的非常順利, 最後凱爾特乾脆直接說您也別打我了, 您要是把萊茵河東面那群和豬住在一起的人給攔住, 以後我們全都效忠您大羅馬, 後來就是凱撒《高盧戰記》裡說的事情了, 我們的大帝“卻蠻族三百餘裡, 日爾曼不敢西來而養豬。 ”...最後高盧就這麼成了羅馬的一個巨大的行省。

當然了要是說凱爾特人也不是一個地方都沒有了, 就在高盧對面的小島上, 還有一群被稱作布列吞、蓋爾的凱爾特人, 他們的名字就是後來不列顛尼亞的來源。 要說凱撒也想趁機渡海把這個小島也收了, 但是打了好幾年也沒打下來, 沒想到自己國內的執政官克拉蘇向東邊打波斯(安息)被砍了腦袋, 凱撒一看你個做買賣的瞎嘚瑟什麼, 鳥槍換炮的凱撒趕緊跑回去帶著一票人和龐培爭天下去了, 凱撒打贏的時候, 羅馬帝國的雛形也就基本奠定了。 雖然後來凱撒被共和派給刺殺了, 但是他侄孫屋大維肅清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共和派, 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自稱奧古斯都, 羅馬帝國就算建立了。

不過在整個屋大維的時代開始,

日爾曼人就取代凱爾特人成為第二個最大的有危險性的存在了, 我們看下圖——

圖 凱撒之後的羅馬帝國(深綠色)和日爾曼區(翔綠色)。

這個時候的日爾曼人, 就不知不覺的以南北走向的萊茵河和東西走向的多瑙河和羅馬形成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天然界限, 所以要是說中國比起歐洲真的是要更倒楣的多,綿延的漠北一望無際的戈壁,最後只能修出來一個長城,這還攔不住北方民族到處包圍中原。但是這兩個河的上游地帶卻形成了個很危險的“銳角”,這地方現在也能在德國的國界看到,這地方山不陡、河不深,算是兩方邊界的一個非常薄弱的地點。

所以這麼看起來羅馬大有一種包圍蠻族的趨勢,屋大維時代的羅馬也實在是太膨脹,覺得整個歐洲自己可以一網打盡了,以當時羅馬的計畫,那就是向東一路殺到斯拉夫的地盤然後南路滅了安息一路打到中國的架勢。結果奧古斯都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從這個缺口差點吞併了日爾曼區,但是好像這個民族政策做的很不好,引起了日爾曼人的強烈反撲,結果一個條頓堡森林戰役把羅馬打了個大敗虧輸。

奧古斯都眼看著這日爾曼人就要趁勢反攻大陸啦(霧),趕緊下令在多瑙河和萊茵河的上游修上兩個長長的邊牆,後來這兩個牆又連了起來,這也就是著名的日爾曼長城,不過客觀的說確實不知道比中國的長城弱到哪裡去了。因為那個時代的長城無非是一堆木柵欄和瞭望塔,羅馬確實沒秦始皇那種動員力。

圖 日爾曼長城的位置。

不過羅馬帝國也是知恥而後勇,後來沒幾年,不列顛尼亞也終於在皇帝克勞狄一世的時候徹底征服了不列顛島的布列吞凱爾特人,但是對於同樣屬於凱爾特的另外兩個邦,他們就無能為力了,一個是愛爾蘭島的蓋爾人,一個是不列顛島北部的皮克特人,這兩夥人也是現在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先祖了,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羅馬之後的歷史就簡單提兩句,凱撒的“尤利烏斯克勞狄王朝”在皇帝尼祿的管理下滅亡後,隨後是維斯帕先的軍政府,然後就進入了著名的五賢帝時期,這屬於羅馬歷史上最為黃金的一個時代了,尤其是五賢帝裡面的圖拉真皇帝還打敗了最讓人頭疼的安息,不過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敗安息了。

圖拉真之後的皇帝叫哈德良,也很有名,這哥們最有名的也無非是他和他的小男友安提諾烏斯的故事了,當然了東邊的漢朝皇帝就幾乎人人都有基情的傾向了,在有男友陪伴的時候,他也算是繼承了圖拉真的風格,大量的修築帝國的邊牆,把原來的木柵欄替換成真正的長城,不僅僅對於日爾曼人,就連不列顛北部的皮克特人蓋爾人等他也不惜花人力物力搞了個長城,這就是羅馬的第二個長城哈德良長城。

圖 哈德良時期的羅馬帝國,帶點的都是邊牆。

不過現在的哈德良長城的石頭基本都被一代代人給拿去修了房子了,不過我也會在最近一個題裡說下,其實歐洲很多建築保存的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也是這些石頭建築好改造重建,只要石頭不碎就能用,而中國就沒這個先天基因了。

圖 哈德良長城遺址,別笑,能保存成這樣已經很好了,反映了當時羅馬的財力了,我以前在敦煌看漢長城遺址已經基本就剩下個土壟了。

後來哈德良的小男友掉尼羅河裡淹死了(有一說是自殺,可腦補),哈德良皇帝性情大變,最後一氣之下把總鬧事的以色列人殺了個差不多,然後把猶大行省改名成了巴勒斯坦。後來繼位的安敦尼更是把國家發展到了頂峰,又在哈德良長城北邊修了個新的安敦尼長城,其實這個長城就非常的浪費,所以也就能看出來這個時候的羅馬,其實已經有盛極而衰的跡象了,後來的奧勒留皇帝雖然寫書寫的不錯,卻一聲奔波於不斷強大的日爾曼族群中,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羅馬也終於要拉開三世紀危機的序幕了。

圖 哈德良長城和北邊的安敦尼長城。

總之在這裡大致把羅馬的三段長城的事情都說了,總之在那個時代,這種大型防禦公事幾乎是大型帝國的標配,尤其羅馬的這個公民制度也是非常典型的,不僅僅因為戰爭,不讓蠻族亂跑也是很重要的,當然了,後來五賢帝之後不久的皇帝卡拉卡拉就十分政治正確的開放了公民權,最後把羅馬給搞毀了。三世紀危機的羅馬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外族皇帝,國家也走向了分裂,為了抵禦內部分裂邊防軍被大量撤走,長城也就形同虛設了,其實東方也正好是三國以及隨後不久的五胡十六國,這段歷史要是配合著看還是很好玩的。

不過我們再看現在的歐洲版圖,日爾曼區(德國以及荷蘭、奧地利等)、拉丁區(法國以及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等)以及當年毫無地位的斯拉夫人(波蘭、俄羅斯等)的大體區域,是和現在差不多的,搞明白這段歷史時期的地理問題,對於看歐洲也會有個新的視角。

當然了,4世紀的時候,不列顛也被日爾曼的盎格魯、薩克森、弗裡斯蘭、朱特這四個部落入侵了,隨後在不列顛就是凱爾特土著和日爾曼的鬥爭,這個島也終於成了盎格魯國(英格蘭),羅馬自身難保後撤軍,而這個長城也就成了一個斷壁殘垣供人瞻仰了。

既然說了羅馬長城,那麼就再說一下拜占庭的狄奧多西城牆的事情。

話說回來,這個斯拉夫人在後來日爾曼人滅亡西羅馬後,開始逐漸露頭。當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後不久羅馬又一次分裂,東羅馬成為羅馬的唯一代言人,不過這個區域卻是羅馬的希臘語區,所以官方語言也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主體民族也是希臘人,而且東羅馬帝國非常的博愛,它繼承了羅馬一貫以來的文化認同特性的同時還給發展了,東羅馬基本上不問出身,你只要認同東羅馬的文化那你就是東羅馬人,管你是斯拉夫日爾曼還是希臘人,這一點是和中國很類似的,所以大量當年被日爾曼當奴隸的斯拉夫人移民到了東羅馬控制的巴爾幹地區,這個也就是後來巴爾幹南斯拉夫國家的雛形,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為首都控制著黑海兩岸的廣大國土,一時風光無兩,讓西邊的日爾曼人顯得水的很。

圖 東羅馬帝國(後來的拜占庭帝國)。

這個東羅馬的文化和建築以後再在專欄寫,總之這個國家硬生生的挺了1000來年,要說這國家內憂外患是一個都沒少過,內部的貪污腐敗外戚專權、強敵環繞都挺過去了,後來西歐號稱對付逐漸興起的伊斯蘭勢力順便還揍了拜占庭一頓,別看叫拜占庭敗戰就沒停過,但是這個拜占庭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後來中亞的塞爾柱突厥崛起,後來契丹崛起,隨後蒙古崛起,內亞的民族一次次的打到歐洲,都沒讓這個苟延殘喘的四戰之地國家滅亡,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固若金湯的拜占庭,這地方自從當年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之後,就開始大力營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城牆,形成了一個不破之城——

我們先看下現在已經叫了伊斯坦布爾的拜占庭的位置——

圖 拜占庭,本來是個希臘的殖民地,後來成了羅馬的東都,這個地方有個大比例尺地圖都看不清的海峽,溝通著愛琴海(地中海)和黑海,可就這麼個小小的海峽,還分成了三個部分——南邊的達達尼爾海峽、中間的瑪律馬拉海和北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要實在想記就念100遍吧,這名字多好玩。)

我們放大一下——

圖 當年拜占庭的大致範圍,紅線就是巨大的狄奧多西城牆。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區域南邊是瑪律馬拉海,北邊是博斯普魯斯海峽,把守著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水道之一,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要知道當年遼寧號的母體瓦良格號就在這裡被土耳其擺了一道,差點沒過去。而這中間又恰巧出來個金角灣,這條水道是拜占庭重要的補給道,所以這裡的城牆屬於海牆,也相對薄弱,所以為了防止外敵拜占庭在海裡佈置了大量的鐵索,就為了防止船隻進入。

就這麼個有著固若金湯首都的拜占庭帝國,卻被歐洲玩的一套革命思想給徹底毀了,本來帝國內部很多地方就不能一碗水端平,結果西歐大量輸入民族主義思想,說你們東羅馬那可是希臘人的羅馬,那些斯拉夫、保加利亞人都是一群什麼玩意,你們一定要排擠他們。這麼一來果然一群不高不低的希臘人開始回應了這個民族主義大潮,開始玩起了歐洲那一套,最後搞得帝國內部四分五裂打來打去,最終在小亞細亞的塞爾柱殘部——奧斯曼突厥崛起,最終在奧斯曼突厥帝國老大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這個危如累卵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給打的就剩下了拜占庭了,這下西歐傻了,原來就是看你東羅馬不順眼,這下異教徒打過來了,但是西歐中英法百年戰爭打了個不亦樂乎,日爾曼一堆爛邦打的死去活來,西班牙正忙著對付南邊的穆斯林呢,意呆利倒是沒啥事,但是基本都是一群商業城邦,都是悶聲發大財的存在。

就這樣,拜占庭在幾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迎來了突厥軍隊的最後一擊——

圖 本來四分五裂的拜占庭徹底被奧斯曼突厥帝國包圍,只剩下了拜占庭一個城市了。

就剩下這一個城市,穆罕默德二世也很難對付,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是個崇禎一樣不算是亡國之君卻有了亡國的命的人,土耳其軍隊海軍不行,很難突破那個全是鐵鍊的金角灣,只能去圍陸地上的西牆。結果這個時候一個匈牙利的工匠烏爾班表示要賣給拜占庭一種大火炮,一轟一個准,絕對趕走這些異教徒。君士坦丁十一世說你看我這錢都讓手下這些貴族搬家裡去了,買不起啊。烏爾班一看那我還是另請高明吧,就去找了穆罕默德二世,說這個大炮特別清真,您有沒有興趣啊。

穆罕默德二世也是個雄主,據說去過各種各樣的西方國家,精通7國語言,學習各種經典,可以說是個什麼都見過的人物,所以二話不說就買下了烏爾班大炮。

就這樣,土耳其的大軍就在西牆不停的用大炮轟,不過就算這麼轟,這個大牆頂多就出個裂縫,而且裝彈的速度還比不上補牆的速度,穆罕默德二世一想那就挖地道吧,結果又被拜占庭給灌了水。

這麼一來,熱那亞那邊的的補給也就要從金角灣補給給了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也知道一旦有了補給,這耗下去就不好了。

不過因為君士坦丁堡太窮了,威尼斯一看在你這裡賺錢也賺不到,義大利人發揮了在歷次世界大戰中坑隊友的本性,就直接表示偷偷幫著土耳其軍從金角灣上面的坡地挖這麼一個壕溝,然後放上塗了油的原木,硬生生的把土耳其海軍從陸地上運了過去,這下君士坦丁堡徹底恐慌了,這特麼被義大利坑了。當然了隨後不久,拜占庭就又被匈牙利炮給轟了,就當穆罕默德二世喊出最後一句開炮的時候,他驚奇的發現因為石塊的堵塞,拜占庭有個城門沒關住,這一下可倒好,大量的突厥軍含著安拉胡阿克巴(這是真的)沖到了拜占庭中,巨大的狄奧多西城牆帶著自己一身的裂縫被安拉的子孫魚貫而入,這個有著索菲亞大教堂的西方文化的燈塔,就這樣被攻破,君士坦丁十一世最終親自上場,最終死於巷戰,至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走向了亞歐區域最後一個大帝國的道路。索菲亞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不過土耳其算是相對世俗化的穆斯林國家,非常包容各個民族以及宗教,穆罕默德二世在當土耳其蘇丹的同時還繼位了羅馬皇帝,突厥人迎來了一個真正的輝煌。而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控制終於也要走不通了,隨著東羅馬的徹底陷落,腐朽的教會的最後一張面皮也快保不住了,大量的東羅馬希臘語文獻進入西歐,對於這群羅馬人眼裡的蠻族來說,文藝復興終於要拉開了帷幕。

而狄奧多西城牆,也隨著火器的巨大威力,以一個遲暮巨人的姿態,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100多年後,東方的明帝國也讓騎射蠻族進入了山海關,或許這麼一來,兩方的命運,可能就能看出一些了。

圖 金色的金角灣,只剩下那個沒起到作用的鎖鏈,等著永遠不會到來的敵人。

所以要是說中國比起歐洲真的是要更倒楣的多,綿延的漠北一望無際的戈壁,最後只能修出來一個長城,這還攔不住北方民族到處包圍中原。但是這兩個河的上游地帶卻形成了個很危險的“銳角”,這地方現在也能在德國的國界看到,這地方山不陡、河不深,算是兩方邊界的一個非常薄弱的地點。

所以這麼看起來羅馬大有一種包圍蠻族的趨勢,屋大維時代的羅馬也實在是太膨脹,覺得整個歐洲自己可以一網打盡了,以當時羅馬的計畫,那就是向東一路殺到斯拉夫的地盤然後南路滅了安息一路打到中國的架勢。結果奧古斯都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從這個缺口差點吞併了日爾曼區,但是好像這個民族政策做的很不好,引起了日爾曼人的強烈反撲,結果一個條頓堡森林戰役把羅馬打了個大敗虧輸。

奧古斯都眼看著這日爾曼人就要趁勢反攻大陸啦(霧),趕緊下令在多瑙河和萊茵河的上游修上兩個長長的邊牆,後來這兩個牆又連了起來,這也就是著名的日爾曼長城,不過客觀的說確實不知道比中國的長城弱到哪裡去了。因為那個時代的長城無非是一堆木柵欄和瞭望塔,羅馬確實沒秦始皇那種動員力。

圖 日爾曼長城的位置。

不過羅馬帝國也是知恥而後勇,後來沒幾年,不列顛尼亞也終於在皇帝克勞狄一世的時候徹底征服了不列顛島的布列吞凱爾特人,但是對於同樣屬於凱爾特的另外兩個邦,他們就無能為力了,一個是愛爾蘭島的蓋爾人,一個是不列顛島北部的皮克特人,這兩夥人也是現在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先祖了,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羅馬之後的歷史就簡單提兩句,凱撒的“尤利烏斯克勞狄王朝”在皇帝尼祿的管理下滅亡後,隨後是維斯帕先的軍政府,然後就進入了著名的五賢帝時期,這屬於羅馬歷史上最為黃金的一個時代了,尤其是五賢帝裡面的圖拉真皇帝還打敗了最讓人頭疼的安息,不過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敗安息了。

圖拉真之後的皇帝叫哈德良,也很有名,這哥們最有名的也無非是他和他的小男友安提諾烏斯的故事了,當然了東邊的漢朝皇帝就幾乎人人都有基情的傾向了,在有男友陪伴的時候,他也算是繼承了圖拉真的風格,大量的修築帝國的邊牆,把原來的木柵欄替換成真正的長城,不僅僅對於日爾曼人,就連不列顛北部的皮克特人蓋爾人等他也不惜花人力物力搞了個長城,這就是羅馬的第二個長城哈德良長城。

圖 哈德良時期的羅馬帝國,帶點的都是邊牆。

不過現在的哈德良長城的石頭基本都被一代代人給拿去修了房子了,不過我也會在最近一個題裡說下,其實歐洲很多建築保存的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也是這些石頭建築好改造重建,只要石頭不碎就能用,而中國就沒這個先天基因了。

圖 哈德良長城遺址,別笑,能保存成這樣已經很好了,反映了當時羅馬的財力了,我以前在敦煌看漢長城遺址已經基本就剩下個土壟了。

後來哈德良的小男友掉尼羅河裡淹死了(有一說是自殺,可腦補),哈德良皇帝性情大變,最後一氣之下把總鬧事的以色列人殺了個差不多,然後把猶大行省改名成了巴勒斯坦。後來繼位的安敦尼更是把國家發展到了頂峰,又在哈德良長城北邊修了個新的安敦尼長城,其實這個長城就非常的浪費,所以也就能看出來這個時候的羅馬,其實已經有盛極而衰的跡象了,後來的奧勒留皇帝雖然寫書寫的不錯,卻一聲奔波於不斷強大的日爾曼族群中,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羅馬也終於要拉開三世紀危機的序幕了。

圖 哈德良長城和北邊的安敦尼長城。

總之在這裡大致把羅馬的三段長城的事情都說了,總之在那個時代,這種大型防禦公事幾乎是大型帝國的標配,尤其羅馬的這個公民制度也是非常典型的,不僅僅因為戰爭,不讓蠻族亂跑也是很重要的,當然了,後來五賢帝之後不久的皇帝卡拉卡拉就十分政治正確的開放了公民權,最後把羅馬給搞毀了。三世紀危機的羅馬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外族皇帝,國家也走向了分裂,為了抵禦內部分裂邊防軍被大量撤走,長城也就形同虛設了,其實東方也正好是三國以及隨後不久的五胡十六國,這段歷史要是配合著看還是很好玩的。

不過我們再看現在的歐洲版圖,日爾曼區(德國以及荷蘭、奧地利等)、拉丁區(法國以及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等)以及當年毫無地位的斯拉夫人(波蘭、俄羅斯等)的大體區域,是和現在差不多的,搞明白這段歷史時期的地理問題,對於看歐洲也會有個新的視角。

當然了,4世紀的時候,不列顛也被日爾曼的盎格魯、薩克森、弗裡斯蘭、朱特這四個部落入侵了,隨後在不列顛就是凱爾特土著和日爾曼的鬥爭,這個島也終於成了盎格魯國(英格蘭),羅馬自身難保後撤軍,而這個長城也就成了一個斷壁殘垣供人瞻仰了。

既然說了羅馬長城,那麼就再說一下拜占庭的狄奧多西城牆的事情。

話說回來,這個斯拉夫人在後來日爾曼人滅亡西羅馬後,開始逐漸露頭。當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後不久羅馬又一次分裂,東羅馬成為羅馬的唯一代言人,不過這個區域卻是羅馬的希臘語區,所以官方語言也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主體民族也是希臘人,而且東羅馬帝國非常的博愛,它繼承了羅馬一貫以來的文化認同特性的同時還給發展了,東羅馬基本上不問出身,你只要認同東羅馬的文化那你就是東羅馬人,管你是斯拉夫日爾曼還是希臘人,這一點是和中國很類似的,所以大量當年被日爾曼當奴隸的斯拉夫人移民到了東羅馬控制的巴爾幹地區,這個也就是後來巴爾幹南斯拉夫國家的雛形,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為首都控制著黑海兩岸的廣大國土,一時風光無兩,讓西邊的日爾曼人顯得水的很。

圖 東羅馬帝國(後來的拜占庭帝國)。

這個東羅馬的文化和建築以後再在專欄寫,總之這個國家硬生生的挺了1000來年,要說這國家內憂外患是一個都沒少過,內部的貪污腐敗外戚專權、強敵環繞都挺過去了,後來西歐號稱對付逐漸興起的伊斯蘭勢力順便還揍了拜占庭一頓,別看叫拜占庭敗戰就沒停過,但是這個拜占庭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後來中亞的塞爾柱突厥崛起,後來契丹崛起,隨後蒙古崛起,內亞的民族一次次的打到歐洲,都沒讓這個苟延殘喘的四戰之地國家滅亡,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固若金湯的拜占庭,這地方自從當年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之後,就開始大力營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城牆,形成了一個不破之城——

我們先看下現在已經叫了伊斯坦布爾的拜占庭的位置——

圖 拜占庭,本來是個希臘的殖民地,後來成了羅馬的東都,這個地方有個大比例尺地圖都看不清的海峽,溝通著愛琴海(地中海)和黑海,可就這麼個小小的海峽,還分成了三個部分——南邊的達達尼爾海峽、中間的瑪律馬拉海和北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要實在想記就念100遍吧,這名字多好玩。)

我們放大一下——

圖 當年拜占庭的大致範圍,紅線就是巨大的狄奧多西城牆。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區域南邊是瑪律馬拉海,北邊是博斯普魯斯海峽,把守著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水道之一,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要知道當年遼寧號的母體瓦良格號就在這裡被土耳其擺了一道,差點沒過去。而這中間又恰巧出來個金角灣,這條水道是拜占庭重要的補給道,所以這裡的城牆屬於海牆,也相對薄弱,所以為了防止外敵拜占庭在海裡佈置了大量的鐵索,就為了防止船隻進入。

就這麼個有著固若金湯首都的拜占庭帝國,卻被歐洲玩的一套革命思想給徹底毀了,本來帝國內部很多地方就不能一碗水端平,結果西歐大量輸入民族主義思想,說你們東羅馬那可是希臘人的羅馬,那些斯拉夫、保加利亞人都是一群什麼玩意,你們一定要排擠他們。這麼一來果然一群不高不低的希臘人開始回應了這個民族主義大潮,開始玩起了歐洲那一套,最後搞得帝國內部四分五裂打來打去,最終在小亞細亞的塞爾柱殘部——奧斯曼突厥崛起,最終在奧斯曼突厥帝國老大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這個危如累卵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給打的就剩下了拜占庭了,這下西歐傻了,原來就是看你東羅馬不順眼,這下異教徒打過來了,但是西歐中英法百年戰爭打了個不亦樂乎,日爾曼一堆爛邦打的死去活來,西班牙正忙著對付南邊的穆斯林呢,意呆利倒是沒啥事,但是基本都是一群商業城邦,都是悶聲發大財的存在。

就這樣,拜占庭在幾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迎來了突厥軍隊的最後一擊——

圖 本來四分五裂的拜占庭徹底被奧斯曼突厥帝國包圍,只剩下了拜占庭一個城市了。

就剩下這一個城市,穆罕默德二世也很難對付,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是個崇禎一樣不算是亡國之君卻有了亡國的命的人,土耳其軍隊海軍不行,很難突破那個全是鐵鍊的金角灣,只能去圍陸地上的西牆。結果這個時候一個匈牙利的工匠烏爾班表示要賣給拜占庭一種大火炮,一轟一個准,絕對趕走這些異教徒。君士坦丁十一世說你看我這錢都讓手下這些貴族搬家裡去了,買不起啊。烏爾班一看那我還是另請高明吧,就去找了穆罕默德二世,說這個大炮特別清真,您有沒有興趣啊。

穆罕默德二世也是個雄主,據說去過各種各樣的西方國家,精通7國語言,學習各種經典,可以說是個什麼都見過的人物,所以二話不說就買下了烏爾班大炮。

就這樣,土耳其的大軍就在西牆不停的用大炮轟,不過就算這麼轟,這個大牆頂多就出個裂縫,而且裝彈的速度還比不上補牆的速度,穆罕默德二世一想那就挖地道吧,結果又被拜占庭給灌了水。

這麼一來,熱那亞那邊的的補給也就要從金角灣補給給了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也知道一旦有了補給,這耗下去就不好了。

不過因為君士坦丁堡太窮了,威尼斯一看在你這裡賺錢也賺不到,義大利人發揮了在歷次世界大戰中坑隊友的本性,就直接表示偷偷幫著土耳其軍從金角灣上面的坡地挖這麼一個壕溝,然後放上塗了油的原木,硬生生的把土耳其海軍從陸地上運了過去,這下君士坦丁堡徹底恐慌了,這特麼被義大利坑了。當然了隨後不久,拜占庭就又被匈牙利炮給轟了,就當穆罕默德二世喊出最後一句開炮的時候,他驚奇的發現因為石塊的堵塞,拜占庭有個城門沒關住,這一下可倒好,大量的突厥軍含著安拉胡阿克巴(這是真的)沖到了拜占庭中,巨大的狄奧多西城牆帶著自己一身的裂縫被安拉的子孫魚貫而入,這個有著索菲亞大教堂的西方文化的燈塔,就這樣被攻破,君士坦丁十一世最終親自上場,最終死於巷戰,至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走向了亞歐區域最後一個大帝國的道路。索菲亞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不過土耳其算是相對世俗化的穆斯林國家,非常包容各個民族以及宗教,穆罕默德二世在當土耳其蘇丹的同時還繼位了羅馬皇帝,突厥人迎來了一個真正的輝煌。而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控制終於也要走不通了,隨著東羅馬的徹底陷落,腐朽的教會的最後一張面皮也快保不住了,大量的東羅馬希臘語文獻進入西歐,對於這群羅馬人眼裡的蠻族來說,文藝復興終於要拉開了帷幕。

而狄奧多西城牆,也隨著火器的巨大威力,以一個遲暮巨人的姿態,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100多年後,東方的明帝國也讓騎射蠻族進入了山海關,或許這麼一來,兩方的命運,可能就能看出一些了。

圖 金色的金角灣,只剩下那個沒起到作用的鎖鏈,等著永遠不會到來的敵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