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一路風塵大漠行之一甘肅篇

一路風塵大漠行之一甘肅篇

2017.10.14

一路風塵大漠行, 重慶到西北。

8天跨兩省六市(僅西北地域)行程近7000公里。 穿過了大西北五省之一甘肅的核心地帶, 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西夏王朝曾經的中心內蒙的黑水古國。 古長城、七彩丹霞、莫高窟、居延海、怪樹林、胡楊林、巴丹吉林沙漠。 一路風塵一路趕, 一路黃沙吹得慘…………

第一站:甘肅張掖七彩丹霞

祁連山下, 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是甘肅省的直轄市,

曾經是漢唐兩代通向西域的必經之路。 古絲綢之路的重鎮, 成為了此次大西北之行的起點。

清晨5點半出發(為此次行程出發時間最晚的一次), 辛苦的旅程拉開了序幕, 從此車上迎曰出。

趕到景區天未明, 見到晨曦心己安。 昨天的陰天沒有延續,

好天氣才能見到丹霞地貌的七彩, 感謝上天隨我所願。

七彩丹霞景區的大門5點半迎客, 全國之"醉"了。

這是一種以紅色礫石為主, 垂直節理紋狀呈陡崖坡分佈的地貌特徵, 在我國分佈廣泛, 見過貴州的赤水, 土也如此紅過卻無心為所動。 唯有在廣漠的大西北, 才能造就一望無邊的起伏山勢以彩色之延綿, 場面極為壯觀, 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人震撼。

順山勢漫延

波浪造型

色彩斑斕

層理交錯

尤如"五花肉"

張掖的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200萬年前。藏在深山人未識,源於大漠腹地人跡罕至。15年前當地牧羊人帶領攝者踏入這片彩色丘陵,才讓沉睡的多彩石塊變成了寶貴的旅遊資源,

2011年被極具權威和導向性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張掖丹霞從此走向世界。

2013年在央視《遠方的家.百山百川行》作為紀實播出,七彩丹霞漸為國人所知進而大熱。

成為熱門景點後,遊人如潮。山頂上頂著晨光的那一圈,估計是5點半進大門的頭批在此盼曰出。

一張門票近80元(含景區車)的人頭費,廣漠的山脈尚可容下數不清的人頭。旅遊,讓這片貧瘠的土地真真切切的實現了"精准扶貧"的國家戰略計畫。

放大細看圖中的山脊,有一條木棧道蜿蜒上山。山頂是第二觀景台,此處風景尚好,但節日期間因人太多棧道恐不安全而暫停。

為了便於遊覽,景區內的道路近幾年修整得平坦寬闊。人稱"丹霞老雷"的發現第一人曾自掏腰包修路已成歷史,但攝者還是喜歡請他帶路走不尋常的景點。

這些觀景平臺多了一道人的風景

若無人點綴,沙土無色。

站在高處手機拍,好不容易將兩個熱氣球兩架滑翔機裝進同框,還有地面的遊人,蔚為壯觀的節曰場面呀!

這一景名為"神龜問天“,山頂石塊如龜?

這一景名為"海象石",指那道弧型如象的身軀?

七彩丹霞景區長45公里,寬10公里,景區內大型客車運載遊人片刻不歇,飛起的脫貧節奏,徹底終結了黃土大漠靠天吃飯的歷史,從此開啟靠山吃飯,實現地區GDP大踏步前進。

第二站:甘肅古長城嘉峪關

中國萬里長城沿線最大的兩座關隘————"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小學時熟讀的一篇課文,牢記於今。

距嘉峪市5公里處的嘉峪關,相比山海關早建9年,且保留得更為完好。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明代大將馮勝建關。在嘉峪關下的公園有他的塑像以紀念建關之功績。

嘉峪關佈局科學功能強。有內外兩城,外城比內城高2米多,增強了防禦作用。

外城又稱關城。這是古代正宗的大門,面朝戈壁大漠,樓簷上刻有"嘉峪關"三個字。

內城有東門"光化門"和西門"柔遠門“。從上有橫匾"天下第一雄關的“光華門"進入。

內城西門"柔遠門",明王朝安撫邊區懷柔之意。

入城門進至內城

內城有馬道達城頂。馬道成了遊人走的正道。

內城的嘉峪關戲臺建於清乾隆年代

建於明清時代的關帝廟,香火依然。

東甕城門樓刻有"朝宗"兩字,隨時提醒遠行駐守官員不忘朝廷使命。

登樓頂,感受"秋登嘉峪關,天高雲淡遠”。

天蒼蒼野茫茫,古牆之外不見牛羊。

居高臨下視野無敵拍照好地方

位置險要的嘉峪關集多重身份於一身

稱為天下第一關雄關(東端的山海關亦如此自稱)

縱深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廓之咽喉

古絲綢之路的要塞之一

一帶一路經濟帶核心區域

"萬里長城西起,邊陲鎖陰雄渾"。河西走廊屏障是嘉峪關最主要的作用。

從關隘城牆上向外看,古長城的殘壁在大漠之上恰如一道屏障。

關外一馬平川的地勢

若不是這些土牆所欄,東吐蕃的馬隊將直搗河西。

所以這段建於明代有60公里長的關隘對河西的維穩起到了絕定性的保障安全作用。

這座古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在600多年的歷史裡,歷代的名人張騫,霍去病,唐玄奘,左宗棠,林則徐等,或背負朝迋使命經此通達西域,或去西天取經,或征戰河西,或流放路過,都曾在此關隘留下足跡。

關前廣場,碑刻毛澤東手書林則徐詩《出嘉峪關感賦》。

記錄了一段歷史: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停馬下來,駐足觀賞天下第一雄關感賦: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這首詩毛澤東十分喜愛並手書。人們將手書體刻在了關前的石碑上,遊人在此駐足,欣賞一代偉人的遒勁書法與一代名人的憂國愛國情懷。

第三站:甘肅敦煌莫高窟

位於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華民族千年遺留的寶貴財富。

入住玉門,逛街觀賞中秋前夜的月亮。

依然早起,從玉門到敦煌,迎著曰出趕往莫高窟。

從十六國的第一位僧人在鳴沙山東麓的岩壁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隨後的各朝各代均有開鑿,以至千年歷史中,朝拜者不絕,香火不斷。

現存735個洞窟,分佈于30米高的斷崖上。

洞內保存的璧畫和泥質彩塑豐富多彩,惟妙惟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藏品。

這些藏品在莫高窟營建的千年歷程中,損壞流失偷盜至民間不少。英法美曰俄均有掠走。1944年中國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著手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入洞窟不准拍照和莫高窟門票的預約管理也是現在的保護措施,以減少人流進洞窟對璧畫的破壞。

這裡的門票管理嚴苛和麻煩應稱之是世界之最了。每張門票均列印了本人身份證號,姓名,參觀時間。

即使是門票預約管理限量,參觀者也以這樣的隊型,一撥一撥前進。所以傳說"排隊2小時參觀5分鐘“絕不是誇張。

等待排隊的時間,讓這些學生輪流講解洞窟內的藏品。學生詳盡的介紹,贏得了陣陣掌聲。

節假曰期間只能購應急門票,應急門票只能進4個洞——96,98,100,148。

懷著極大的心願,排隊近2小時,走進那些神密的洞窟,即使匆匆幾眼也算親眼目睹了那些傳說中的飛天神仙和如來,知足了。(入洞禁拍照,以下圖片均為網上下載)

初唐開鑿的96號窟是一尊高35米的坐佛。需仰視見頂,氣勢雄偉,令觀者震撼。

它的前面就是莫高窟的名片“九層樓",建於1935年的這棟樓房成為了莫高窟的標誌之一。

148號窟涅槃睡佛長15米,後排人物神態栩栩如生。

98號窟的璧畫修復工作己持續了10多年。拯救莫高窟是一項工作,也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修行。莫高窟藏品保存和維護,充滿了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心血。千年壁畫經風沙人為等因素,窮盡當今科技之力量,也不可能完全復原。

所以延緩其消失的過程,讓這些藏品盡可能多留存於世就是他們的工作。這項工作若能在大漠中安安靜靜潛心致力於幾十年,未嘗不是一種修行?參觀莫高窟,看到那些經過細緻繁複的保護修復工作尚存的藝術品還有光彩,對這些在大漠裡默默佑護著千年藝術品的文物專家們,心懷一份尊敬。

第四站:敦煌嗚沙山月牙泉

距敦煌5公里處的鳴沙山與月牙泉在同一景區

它們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

鳴沙山已經形成3000多年。陽光照射下,鳴沙山線條優美有型。

鳴沙山在漢代稱為神沙山。東西40餘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以石英石為主的細沙粒,因風震動或因沙滑落會發出嗡嗡聲響稱之鳴沙。所以遊人們從山上下滑享受這種鳴沙般的音樂。

月牙泉臥于鳴沙山中。漢代就是遊覽勝地。

它們是與沙漠共存上千年的奇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卻立于沙山之中不淹于沙,泉水從漢代始就清澈不竭。

這是航拍的鳴沙山與月牙泉。

月牙泉邊的一組建築群在沙漠中格外顯眼

這些有年代的廟宇樓閣成了沙漠中遊人的避風港

沙漠駱駝隊已是一道風景

駱駝隊的美女更是沙中之景

以沙為背景,隨便拍都好看。

現在看似小小一月牙的水,不會想到清朝時此處還能跑大船。就在50多年前,這裡還是水草豐茂,水深可達9米。

"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人為保護。近幾十年,墾荒造田抽水灌溉的歷史使生態環境惡劣,鳴沙山移動,月牙泉水位下降。

"月牙泉明日是否會消失"?令人堪憂。近年來國家撥款,甘肅敦煌月牙泉應急治理工程開始實施。希望能挽留住這一汪幹年清泉,希望不會真的被沙山掩泉。

圖文:劉薇

色彩斑斕

層理交錯

尤如"五花肉"

張掖的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200萬年前。藏在深山人未識,源於大漠腹地人跡罕至。15年前當地牧羊人帶領攝者踏入這片彩色丘陵,才讓沉睡的多彩石塊變成了寶貴的旅遊資源,

2011年被極具權威和導向性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張掖丹霞從此走向世界。

2013年在央視《遠方的家.百山百川行》作為紀實播出,七彩丹霞漸為國人所知進而大熱。

成為熱門景點後,遊人如潮。山頂上頂著晨光的那一圈,估計是5點半進大門的頭批在此盼曰出。

一張門票近80元(含景區車)的人頭費,廣漠的山脈尚可容下數不清的人頭。旅遊,讓這片貧瘠的土地真真切切的實現了"精准扶貧"的國家戰略計畫。

放大細看圖中的山脊,有一條木棧道蜿蜒上山。山頂是第二觀景台,此處風景尚好,但節日期間因人太多棧道恐不安全而暫停。

為了便於遊覽,景區內的道路近幾年修整得平坦寬闊。人稱"丹霞老雷"的發現第一人曾自掏腰包修路已成歷史,但攝者還是喜歡請他帶路走不尋常的景點。

這些觀景平臺多了一道人的風景

若無人點綴,沙土無色。

站在高處手機拍,好不容易將兩個熱氣球兩架滑翔機裝進同框,還有地面的遊人,蔚為壯觀的節曰場面呀!

這一景名為"神龜問天“,山頂石塊如龜?

這一景名為"海象石",指那道弧型如象的身軀?

七彩丹霞景區長45公里,寬10公里,景區內大型客車運載遊人片刻不歇,飛起的脫貧節奏,徹底終結了黃土大漠靠天吃飯的歷史,從此開啟靠山吃飯,實現地區GDP大踏步前進。

第二站:甘肅古長城嘉峪關

中國萬里長城沿線最大的兩座關隘————"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小學時熟讀的一篇課文,牢記於今。

距嘉峪市5公里處的嘉峪關,相比山海關早建9年,且保留得更為完好。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明代大將馮勝建關。在嘉峪關下的公園有他的塑像以紀念建關之功績。

嘉峪關佈局科學功能強。有內外兩城,外城比內城高2米多,增強了防禦作用。

外城又稱關城。這是古代正宗的大門,面朝戈壁大漠,樓簷上刻有"嘉峪關"三個字。

內城有東門"光化門"和西門"柔遠門“。從上有橫匾"天下第一雄關的“光華門"進入。

內城西門"柔遠門",明王朝安撫邊區懷柔之意。

入城門進至內城

內城有馬道達城頂。馬道成了遊人走的正道。

內城的嘉峪關戲臺建於清乾隆年代

建於明清時代的關帝廟,香火依然。

東甕城門樓刻有"朝宗"兩字,隨時提醒遠行駐守官員不忘朝廷使命。

登樓頂,感受"秋登嘉峪關,天高雲淡遠”。

天蒼蒼野茫茫,古牆之外不見牛羊。

居高臨下視野無敵拍照好地方

位置險要的嘉峪關集多重身份於一身

稱為天下第一關雄關(東端的山海關亦如此自稱)

縱深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廓之咽喉

古絲綢之路的要塞之一

一帶一路經濟帶核心區域

"萬里長城西起,邊陲鎖陰雄渾"。河西走廊屏障是嘉峪關最主要的作用。

從關隘城牆上向外看,古長城的殘壁在大漠之上恰如一道屏障。

關外一馬平川的地勢

若不是這些土牆所欄,東吐蕃的馬隊將直搗河西。

所以這段建於明代有60公里長的關隘對河西的維穩起到了絕定性的保障安全作用。

這座古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在600多年的歷史裡,歷代的名人張騫,霍去病,唐玄奘,左宗棠,林則徐等,或背負朝迋使命經此通達西域,或去西天取經,或征戰河西,或流放路過,都曾在此關隘留下足跡。

關前廣場,碑刻毛澤東手書林則徐詩《出嘉峪關感賦》。

記錄了一段歷史: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停馬下來,駐足觀賞天下第一雄關感賦: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這首詩毛澤東十分喜愛並手書。人們將手書體刻在了關前的石碑上,遊人在此駐足,欣賞一代偉人的遒勁書法與一代名人的憂國愛國情懷。

第三站:甘肅敦煌莫高窟

位於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華民族千年遺留的寶貴財富。

入住玉門,逛街觀賞中秋前夜的月亮。

依然早起,從玉門到敦煌,迎著曰出趕往莫高窟。

從十六國的第一位僧人在鳴沙山東麓的岩壁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隨後的各朝各代均有開鑿,以至千年歷史中,朝拜者不絕,香火不斷。

現存735個洞窟,分佈于30米高的斷崖上。

洞內保存的璧畫和泥質彩塑豐富多彩,惟妙惟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藏品。

這些藏品在莫高窟營建的千年歷程中,損壞流失偷盜至民間不少。英法美曰俄均有掠走。1944年中國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著手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入洞窟不准拍照和莫高窟門票的預約管理也是現在的保護措施,以減少人流進洞窟對璧畫的破壞。

這裡的門票管理嚴苛和麻煩應稱之是世界之最了。每張門票均列印了本人身份證號,姓名,參觀時間。

即使是門票預約管理限量,參觀者也以這樣的隊型,一撥一撥前進。所以傳說"排隊2小時參觀5分鐘“絕不是誇張。

等待排隊的時間,讓這些學生輪流講解洞窟內的藏品。學生詳盡的介紹,贏得了陣陣掌聲。

節假曰期間只能購應急門票,應急門票只能進4個洞——96,98,100,148。

懷著極大的心願,排隊近2小時,走進那些神密的洞窟,即使匆匆幾眼也算親眼目睹了那些傳說中的飛天神仙和如來,知足了。(入洞禁拍照,以下圖片均為網上下載)

初唐開鑿的96號窟是一尊高35米的坐佛。需仰視見頂,氣勢雄偉,令觀者震撼。

它的前面就是莫高窟的名片“九層樓",建於1935年的這棟樓房成為了莫高窟的標誌之一。

148號窟涅槃睡佛長15米,後排人物神態栩栩如生。

98號窟的璧畫修復工作己持續了10多年。拯救莫高窟是一項工作,也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修行。莫高窟藏品保存和維護,充滿了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心血。千年壁畫經風沙人為等因素,窮盡當今科技之力量,也不可能完全復原。

所以延緩其消失的過程,讓這些藏品盡可能多留存於世就是他們的工作。這項工作若能在大漠中安安靜靜潛心致力於幾十年,未嘗不是一種修行?參觀莫高窟,看到那些經過細緻繁複的保護修復工作尚存的藝術品還有光彩,對這些在大漠裡默默佑護著千年藝術品的文物專家們,心懷一份尊敬。

第四站:敦煌嗚沙山月牙泉

距敦煌5公里處的鳴沙山與月牙泉在同一景區

它們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

鳴沙山已經形成3000多年。陽光照射下,鳴沙山線條優美有型。

鳴沙山在漢代稱為神沙山。東西40餘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以石英石為主的細沙粒,因風震動或因沙滑落會發出嗡嗡聲響稱之鳴沙。所以遊人們從山上下滑享受這種鳴沙般的音樂。

月牙泉臥于鳴沙山中。漢代就是遊覽勝地。

它們是與沙漠共存上千年的奇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卻立于沙山之中不淹于沙,泉水從漢代始就清澈不竭。

這是航拍的鳴沙山與月牙泉。

月牙泉邊的一組建築群在沙漠中格外顯眼

這些有年代的廟宇樓閣成了沙漠中遊人的避風港

沙漠駱駝隊已是一道風景

駱駝隊的美女更是沙中之景

以沙為背景,隨便拍都好看。

現在看似小小一月牙的水,不會想到清朝時此處還能跑大船。就在50多年前,這裡還是水草豐茂,水深可達9米。

"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人為保護。近幾十年,墾荒造田抽水灌溉的歷史使生態環境惡劣,鳴沙山移動,月牙泉水位下降。

"月牙泉明日是否會消失"?令人堪憂。近年來國家撥款,甘肅敦煌月牙泉應急治理工程開始實施。希望能挽留住這一汪幹年清泉,希望不會真的被沙山掩泉。

圖文:劉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