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蔣超良: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是源於實踐、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 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我們必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到經濟工作中, 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建設作出深邃思考和戰略運籌, 提出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實踐性、開拓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是在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的, 是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實踐中形成的, 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怎樣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這一重大課題。 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經濟實踐, 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個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 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努力實現“四個轉變”。

在發展“指揮棒”上, 加快向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轉變。 發展是第一要務,

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但發展必須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品質發展。 高品質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 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不簡單以GDP論英雄, 堅持以高品質發展論成敗, 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 把高品質發展要求貫穿於經濟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推動發展品質變革。

在發展著力點上, 加快向提高供給體系品質轉變。 提高效率效益是發展的永恆主題。 當前, 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雖然有週期性、總量性因素, 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 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 從結構優化、效率提高找出路, 逐步填平各種低效率窪地,

使高效要素進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 加快提高供給體系品質, 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 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推動發展效率變革。

在發展動力上, 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 當前, 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動力轉換節點, 必須擺脫要素驅動的路徑依賴,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 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動能、拓展新空間、構建新支撐, 推動發展動力變革。

在發展目標上, 加快向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轉變。 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終目的, 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力度, 更加突出共建共用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朝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從實踐看高品質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 基本特徵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高品質發展, 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貫徹新發展理念,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我國經濟不斷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伴隨我國經濟發展的鏗鏘步履,湖北經濟也在轉向高品質發展中呈現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

從發展態勢看,正在步入穩中有進發展階段。過去5年,湖北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大關。從中長期增長趨勢分析,未來5年湖北經濟潛在增長率仍將保持在7%至8%的合理區間。

從發展質效看,正在步入提質增效發展階段。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湖北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2.7∶50.5∶36.8調整到2016年的11.2∶44.9∶43.9,工業千億元產業由11個增加到17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1.9∶1提高到2.43∶1,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

從發展動能看,正在步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3.3%提高到2016年的17.3%,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800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2016年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927.73億元,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42萬戶。

從發展協調性看,正在步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1%。“一主兩副多極”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武漢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襄陽、宜昌經濟總量均超過3600億元,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地級市增加到9個。全省縣域經濟占比提升至60.5%。

從歷史任務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近年來,湖北小康指數平均每年提高2.47個百分點。過去5年,全省減貧450萬人,新增城鎮就業430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9.0%和12.8%,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總的來看,湖北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攻關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歷史性“視窗期”,既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有許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攻克。我們要強化使命擔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行穩致遠。

推動經濟在高品質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我們要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經濟工作決策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在高品質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是高品質發展階段必須跨越的重要關口。我們要緊盯地方金融、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養老保險支付等重點領域,逐一落實涉及每個風險點、風險源、風險事件的行動方案,做好風險防範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特殊貧困人口,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能結合起來,保證脫貧品質。扎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饋問題整改,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態化的生態保護工作格局。

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落實這一要求,必須更加嚴格執行品質、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強化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市場化手段,推動從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重大專案建設在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作用,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環境保護、現代農業、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強基礎、管長遠、利大局的重大專案。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充分發揮湖北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讓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加速對接和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聯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戰略產品。大力扶持一批“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企業,促進形成更多新動能。

持續激發市場活力。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目標。我們將充分發揮湖北自貿區在制度創新上的引領示範作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公平、規範、便利的營商環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扎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推動湖北優勢產能“走出去”。堅持引資引技引智並舉,以“引進來”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在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發展由總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大力實施以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為主要內容的“三鄉”工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短板,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做起,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體系,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落實地方黨委領導經濟工作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全黨的核心、黨中央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辦好辦實“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準。我們要牢記習近平同志視察湖北時的殷殷囑託,湖北經濟要站在全域、服務全國,持之以恆落實“四個著力”重要要求,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進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不懈奮鬥。

(作者為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我國經濟不斷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伴隨我國經濟發展的鏗鏘步履,湖北經濟也在轉向高品質發展中呈現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

從發展態勢看,正在步入穩中有進發展階段。過去5年,湖北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大關。從中長期增長趨勢分析,未來5年湖北經濟潛在增長率仍將保持在7%至8%的合理區間。

從發展質效看,正在步入提質增效發展階段。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湖北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2.7∶50.5∶36.8調整到2016年的11.2∶44.9∶43.9,工業千億元產業由11個增加到17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1.9∶1提高到2.43∶1,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

從發展動能看,正在步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3.3%提高到2016年的17.3%,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800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2016年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927.73億元,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42萬戶。

從發展協調性看,正在步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1%。“一主兩副多極”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武漢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襄陽、宜昌經濟總量均超過3600億元,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地級市增加到9個。全省縣域經濟占比提升至60.5%。

從歷史任務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近年來,湖北小康指數平均每年提高2.47個百分點。過去5年,全省減貧450萬人,新增城鎮就業430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9.0%和12.8%,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總的來看,湖北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攻關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歷史性“視窗期”,既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有許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攻克。我們要強化使命擔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行穩致遠。

推動經濟在高品質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我們要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經濟工作決策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在高品質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是高品質發展階段必須跨越的重要關口。我們要緊盯地方金融、政府債務、房地產市場、養老保險支付等重點領域,逐一落實涉及每個風險點、風險源、風險事件的行動方案,做好風險防範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特殊貧困人口,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能結合起來,保證脫貧品質。扎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饋問題整改,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態化的生態保護工作格局。

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落實這一要求,必須更加嚴格執行品質、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強化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市場化手段,推動從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重大專案建設在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作用,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環境保護、現代農業、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強基礎、管長遠、利大局的重大專案。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充分發揮湖北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讓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加速對接和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聯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戰略產品。大力扶持一批“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企業,促進形成更多新動能。

持續激發市場活力。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目標。我們將充分發揮湖北自貿區在制度創新上的引領示範作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公平、規範、便利的營商環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扎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推動湖北優勢產能“走出去”。堅持引資引技引智並舉,以“引進來”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在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發展由總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大力實施以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為主要內容的“三鄉”工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短板,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做起,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體系,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落實地方黨委領導經濟工作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全黨的核心、黨中央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辦好辦實“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準。我們要牢記習近平同志視察湖北時的殷殷囑託,湖北經濟要站在全域、服務全國,持之以恆落實“四個著力”重要要求,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進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不懈奮鬥。

(作者為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