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族是血緣民族嗎

傳統上我們漢族人都會管自己叫“炎黃子孫”, 問題是現代十億計的人都會是炎帝, 黃帝這兩位遠古領袖的後人嗎?

雖然作為遠古的部族領袖的家族可能擁有比一般人多很多的資源與優勢, 可以比一般家族繁衍出更多的後人, 如明代的朱元璋家族, 不足三百年居然能從一個人繁衍出幾百萬人口的皇族, 這就是幾何倍增的結果吧!可同時期的其他人就沒後代嗎?還是在資源不平等的情況下逐步被邊緣化, 最後成了少數呢?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議題。

“炎黃子孫”這一說法可能來源自我們先人代代相傳的一些遠古記憶, 傳著, 傳著神化了, 傳著, 傳著由兩個部落的後代, 變成了兩個人的後代, 但遠古的資源配置不應該像後來的封建時代, 如明朝那樣差距那麼巨大, 其他族人應該還是有大量後人的, 更準確的說, 我們大部分的人應該是一個族群的後代,

更是一種身份的認同!

個人理解, 炎黃, 應為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遠古部落的代名詞, “炎帝”, “黃帝”應為這兩個遠古部落首領的稱號!較早由西往東進中原地區定居的一個部落叫“炎帝部落”, 其首領稱為“炎帝”, 他們的每一代的首領都會叫“炎帝”, 較晚由遊牧進入中原地區轉化成農耕群體的另一個部落叫“黃帝部落”, 其首領被稱為“黃帝”, 在一段時間內, 他們的首領同樣延續著這個稱號, 在沒有文字的遠古, 什麼也只能靠代代口述相傳, 於是兩個親緣群體的後人變成了兩個人的後代, 兩個群體的首領變成了兩個能活幾百年, 擁有超乎凡人技能的神!

有人認為華夏民族(也就是漢族)是一個經過多代, 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文化民族”,

並非“血緣民族”, 族人間只有文化認同, 沒有血緣關係。 融合是所有現代民族的必經階段, 哪個民族也一樣, 只是比例問題而已, 但不能因為某一民族也同樣經歷過融合就斷定這民族就只是文化民族, 並無血緣部分, 這過於主觀武斷了, 也帶有“民族虛無化”的色彩!

有人更以炎黃部落的整合, “秦的度量衡統一”和不同地區的不同“方言”來支持這一觀點,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 民族應為血緣, 文化認同兩部分組成, 如先由一些血緣群體, 逐步發展壯大成部落, 再衍生出更多的部落再吸納一些文化上認同他們的群體, 繼而發展成一個民族。 民族跟部落是兩個概念, 不同部落不等於來自不同民族或不同血緣群體,

或許他們本就是同一群體的不同分支而已!

春秋戰國時各地的不同在於區域化, 而並非本質上的不同。

如方言, 是同一語言下由於交通不便等諸多原因所形成的不同方言, 而並非來源不同的語言。

如文字, 其實各諸侯國用的也是華夏文字,

我們不能錯誤的理解成來源自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字。

如各諸侯國的文化, 雖然也有地域性的特徵, 但看不出他們間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秦的度量衡統一理解成“整合”比“融合”更為貼切!

有人也舉春秋, 戰國時期的“秦人”, “楚人”為例子, 他們認為秦人是“西戎”的後人, 非來源華夏一脈, 來源自文化認同部分, 楚人是所謂“南蠻”的後人, 同樣來自融合部分。

那我們先說“秦人”吧, 關於“秦人”的出處, 通過對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清華簡》研究顯示, 秦並非西戎。 考古發現早期秦文化具有東方色彩, 與“清華簡”的研究成果相印證。 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為秦人來自東方而成於西方。 舜賜姓嬴氏。 而且秦景公大墓的發掘也證明了秦人是華夏族裔, 其中一個編磬上銘文:"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帝顓頊號高陽,黃帝的孫子,這跟《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關於“楚人”的出處,可參考《史記 楚世家》或楚國的屈原的《離騷》或希望能生動點就看央視的《楚國八百年》,他們同樣來自華夏一族。

但無論秦人還是楚人由於地處邊緣之地,風俗文化上被周邊群體有所影響也不足為奇。

也有人以周代的“諸侯國”為例子,其論點是諸侯國均來源自一些非華夏的民族,只是認同周天子的宗主地位被封為諸侯國,但我們的歷史並非這樣記載,我們的歷史清楚的記述了這些來源,他們都是由一些王親貴族,功臣本身的氏族及帶去的支持者,通過周天子的分封建立,發展而成,他們的任務是發展疆土,拱衛王室。唯一例外的是越國,越國的國君來源自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的後代,但大部分子民並非來自華夏一系,他們來自古百越群體,後來逐步融入華夏群體當中。

而在周代,中原地區的確還存在一些非華夏的“方國”,如由“北狄”建立的“中山國”,“中山國”可以說是存在于華夏之外,在中原地區的一個“小朝廷”,除了中山國自身,還有肥、鼓、仇幾個屬國,像小型的周朝體系。但他們都被華夏系的諸侯國視作心腹大患,除之而後快,在華夏諸侯的共同反復打擊下,經歷了“邢侯搏戎”,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中山國),“晉伐鮮虞”,“魏滅中山”,“趙滅中山”,由北狄鮮虞人建立,多次被滅又多次複國的“中山國”最終滅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說了那麼多,可能有人會不耐煩了,可能會問:“你廢話不,你是憑什麼說華夏族群不是單純的文化民族呢?”

的確,都幾千年了,憑什麼這麼說呢?歷史的記載也可能造假,有什麼不能造假呢?

有,證據就在我們的身體裡,血液中,我們身體裡的遺傳密碼,也就是我們的遺傳基因,遺傳基因可以說明我們族群的血緣關係和來源!

在社科網的《寫在基因中的歷史——金力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現在他是復旦大學的副校長,相關的演講在網上也能搜到視頻)和《世界人種基因圖譜》,《龍山文化》看看,裡面都有對華夏族群血緣的相關描述,特別是《世界人種基因圖譜》,像蒙古,滿等民族的基因組合也有描述,為什麼要看呢?因為你我都不是人類學家,單靠自己的想像說事沒有任何意義。

在相關的科學檢測結果顯示,現代漢族的父系主幹基因是黃種人內陸支的O3基因,占70%多,南北漢人父系血緣基本一致,母系血緣差距很大,這遠遠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知。遠古龍山時期的O3基因則占100%,也就是說有70%的現代漢人來自血緣部分,有30%左右的現代漢人來自融合部分,論人數也是非常龐大的,占去了幾億,可能其中就包含你和我。

一個民族的組成離不開血緣和文化認同,相同血緣,不同文化也不能算一個民族,希望大家不要混淆,文化認同才是最重要的!

但不代表經歷過融合的民族就一定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者是並存的。

有人也會問,難道龍山時期就沒有民族融合嗎?那原來居住在那裡的人都去哪了?

其實遠古的族群戰爭遠比我們現代人對戰爭的理解來得殘酷,因為那就是不節不扣的蠻荒時代!有點像遊戲中的群滅吧。

如最早進入東亞地區的是“棕色人種”,像日本的蝦夷人,澳大利亞的土著就屬於這一人種,他們在與黃種人的爭奪中成為失敗者,最後遠走他鄉,而這種基因在南方人的母系,父系中也找不到,北方人則存在於母系中,一些遊牧,漁獵族群則母系,父系都帶有一定數量,也可以說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吧!

韓國人的主幹基因O2B來源自大陸這邊的沿海支,但在我國的漢人中並無找到這種基因,說明在遠古時期他們的祖先被徹底清洗驅離。

總的來說,我們現代漢人大部分的確可以說是炎黃子孫,但不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同源的部落的後人,一個種群的後人,他們戰勝了所有對手,成就了幾千年的璀璨文明,成就了今天龐大的漢民族,由此發展而來的華夏文明同時融合了很多認同這一文化的兄弟群體,使他們也成為華夏的一員,不可分離的一員!而這種融合其實還在進行中,而且速度驚人,就像今天的中國,不看身份證真看不出誰是誰,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文字,一樣的生活習慣,這就是我們共同進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我們是一體的!

其中一個編磬上銘文:"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帝顓頊號高陽,黃帝的孫子,這跟《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關於“楚人”的出處,可參考《史記 楚世家》或楚國的屈原的《離騷》或希望能生動點就看央視的《楚國八百年》,他們同樣來自華夏一族。

但無論秦人還是楚人由於地處邊緣之地,風俗文化上被周邊群體有所影響也不足為奇。

也有人以周代的“諸侯國”為例子,其論點是諸侯國均來源自一些非華夏的民族,只是認同周天子的宗主地位被封為諸侯國,但我們的歷史並非這樣記載,我們的歷史清楚的記述了這些來源,他們都是由一些王親貴族,功臣本身的氏族及帶去的支持者,通過周天子的分封建立,發展而成,他們的任務是發展疆土,拱衛王室。唯一例外的是越國,越國的國君來源自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的後代,但大部分子民並非來自華夏一系,他們來自古百越群體,後來逐步融入華夏群體當中。

而在周代,中原地區的確還存在一些非華夏的“方國”,如由“北狄”建立的“中山國”,“中山國”可以說是存在于華夏之外,在中原地區的一個“小朝廷”,除了中山國自身,還有肥、鼓、仇幾個屬國,像小型的周朝體系。但他們都被華夏系的諸侯國視作心腹大患,除之而後快,在華夏諸侯的共同反復打擊下,經歷了“邢侯搏戎”,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中山國),“晉伐鮮虞”,“魏滅中山”,“趙滅中山”,由北狄鮮虞人建立,多次被滅又多次複國的“中山國”最終滅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說了那麼多,可能有人會不耐煩了,可能會問:“你廢話不,你是憑什麼說華夏族群不是單純的文化民族呢?”

的確,都幾千年了,憑什麼這麼說呢?歷史的記載也可能造假,有什麼不能造假呢?

有,證據就在我們的身體裡,血液中,我們身體裡的遺傳密碼,也就是我們的遺傳基因,遺傳基因可以說明我們族群的血緣關係和來源!

在社科網的《寫在基因中的歷史——金力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現在他是復旦大學的副校長,相關的演講在網上也能搜到視頻)和《世界人種基因圖譜》,《龍山文化》看看,裡面都有對華夏族群血緣的相關描述,特別是《世界人種基因圖譜》,像蒙古,滿等民族的基因組合也有描述,為什麼要看呢?因為你我都不是人類學家,單靠自己的想像說事沒有任何意義。

在相關的科學檢測結果顯示,現代漢族的父系主幹基因是黃種人內陸支的O3基因,占70%多,南北漢人父系血緣基本一致,母系血緣差距很大,這遠遠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知。遠古龍山時期的O3基因則占100%,也就是說有70%的現代漢人來自血緣部分,有30%左右的現代漢人來自融合部分,論人數也是非常龐大的,占去了幾億,可能其中就包含你和我。

一個民族的組成離不開血緣和文化認同,相同血緣,不同文化也不能算一個民族,希望大家不要混淆,文化認同才是最重要的!

但不代表經歷過融合的民族就一定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者是並存的。

有人也會問,難道龍山時期就沒有民族融合嗎?那原來居住在那裡的人都去哪了?

其實遠古的族群戰爭遠比我們現代人對戰爭的理解來得殘酷,因為那就是不節不扣的蠻荒時代!有點像遊戲中的群滅吧。

如最早進入東亞地區的是“棕色人種”,像日本的蝦夷人,澳大利亞的土著就屬於這一人種,他們在與黃種人的爭奪中成為失敗者,最後遠走他鄉,而這種基因在南方人的母系,父系中也找不到,北方人則存在於母系中,一些遊牧,漁獵族群則母系,父系都帶有一定數量,也可以說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吧!

韓國人的主幹基因O2B來源自大陸這邊的沿海支,但在我國的漢人中並無找到這種基因,說明在遠古時期他們的祖先被徹底清洗驅離。

總的來說,我們現代漢人大部分的確可以說是炎黃子孫,但不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同源的部落的後人,一個種群的後人,他們戰勝了所有對手,成就了幾千年的璀璨文明,成就了今天龐大的漢民族,由此發展而來的華夏文明同時融合了很多認同這一文化的兄弟群體,使他們也成為華夏的一員,不可分離的一員!而這種融合其實還在進行中,而且速度驚人,就像今天的中國,不看身份證真看不出誰是誰,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文字,一樣的生活習慣,這就是我們共同進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我們是一體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