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藏號戰列艦!歷史上的她究竟評價幾何?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超級戰艦

“武藏”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72809噸, 曾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

“武藏”號是日本在二戰前建造的一艘超級戰列艦,

也是迄今為止噸位最大的戰列艦。 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它龐大的艦體就是那9門460毫米大口徑艦炮了。 在日本人看來, 這種火炮具有無與倫比的殺傷力, 一發炮彈就能夠給萬噸級戰艦造成致命傷害。 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型戰列艦能抵禦這種火炮的打擊。 因此, “武藏”號與其姊妹艦“大和”號不僅是舊日本海軍頂級戰鬥力的代表, 也是整個日本國的象徵。

日本建造超級戰列艦的目的就是要打敗潛在對手——美國。 由於美國要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方向部署海軍, 日本認為只須將海軍兵力擴充到美國的70%便可以取得對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優勢。 不過, 1922年的《華盛頓條約》卻在日本人的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日本海軍主力艦總噸位被限制在了美國的60%。

如果美國在太平洋上分配更多的主力艦, 日本海軍很可能會處於下風, 這讓他們感到非常憤怒和不安。 因此, 在條約還沒到期之前, 一大批高級將領和海軍技術人員就開始討論建造火力空前強大的超級戰列艦。 日本人想取得對美作戰的勝利, 只能寄希望于單艦的性能優勢。

“武藏”號戰列艦上460毫米巨炮

造大艦的目標確立了下來, 日本就沒有什麼可以顧忌的了。 特別是艦炮的口徑, 一定不能低於460毫米, 這方面軍方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日本人這種擔心並非沒有根據, 18英寸(457毫米)這種級別的艦炮在世界上早就出現了。 英國一戰期間服役的“暴怒”號巡洋艦上就裝備過這種火炮;美國也在二戰前造出了457毫米艦炮, 並計畫安裝在新式戰列艦上;德國更是計畫在未來的H型戰列艦上安裝20英寸(508毫米)的艦炮。 不過, 在1930年代, 英國急於想通過條約限制各國主力艦的指標, 自己再裝備超大口徑的艦炮顯然不合適;美國再三考慮之後也決定放棄使用457毫米艦炮;而德國乾脆就沒能研發出夢想中的508毫米艦炮。

單從紙面資料上, 日本的460毫米巨炮似乎已經取得了絕對優勢。

美國計畫建造的“蒙大拿”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超過70000噸, 曾有安裝457毫米艦炮的打算

另外,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 日本海軍還有大量一戰前服役的戰列艦。

這些艦已經垂垂老矣, 根本不是美國海軍新銳戰列艦的對手。 例如, “扶桑”級裝備的是356毫米艦炮, 航速只有23節。 而美國已經開工建造的高速戰列艦普遍都裝備了406毫米艦炮。 因此, 日本必須要建造新艦了。 在服役後的測試中, “武藏”號的表現讓日本人感到非常驚訝。 它的大口徑火炮不光威力十分驚人, 而且有較高的打擊精度, 這讓日本海軍的自信更加爆棚。 在他們看來, 美國海軍即使在數量上有優勢, 最終也會被“武藏”的優異性能所碾壓。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海戰的主宰者已經是航母,戰列艦開始走下神壇。不過,這一點在大西洋戰場上體現得並不明顯,英、德、意等國的戰列艦仍在歐洲戰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戰列艦的使用角度來講,噸位更大、火力更猛確實是一種非常明顯的趨勢,無論是英國計畫建造的“獅”級,還是美國的“蒙大拿”級都是如此。航母的巨大價值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才凸顯出來的。如果太平戰爭沒有爆發,航母的作用就不會得到實戰的充分檢驗,那麼美國繼續建造更大的戰列艦幾乎是一定的。實際上,日本和美國在戰前都沒有完全認清航母的作用,仍迷信戰列艦是海上決戰的核心力量。“大和”與“武藏”就是這種思路指導下誕生的怪物,也反映出日本急於求勝的心態。

進行射擊訓練的“武藏”號戰列艦

不過,別看“大和”、“武藏”有驚人的性能指標,太平洋戰爭中,它們參戰的次數非常有限,因為日本人捨不得用。跟美國交手之後,日本的表現就跟一個賭徒一樣。到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日本決定孤注一擲,派出“大和”跟“武藏”參戰,相當於賭徒在窮途末路之時將自己家的房契壓上一樣。因為這時候如果不出動“大和”跟“武藏”,那以後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然而,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海上決戰中,“武藏”號的巨炮根本就沒有打擊美軍水面戰艦的機會,只能用三式炮彈去干擾美軍的飛機。

萊特灣海戰中,遭美軍狂轟濫炸的“武藏”號

“武藏”與“大和”相繼戰沉嚴重挫傷了日本海軍的信心,日本人妄圖跟美軍進行周旋的最後希望也隨之破滅了。而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同樣參加了萊特灣海戰。不過美日兩國的超級戰列艦並沒有正面交手,所以二者孰強孰弱可能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話題。

2015年,錫布延海的武藏號

現在,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大和”級是那個時期最強大的戰列艦。至少從紙面數據來看,無論是7萬噸的量級、9門460毫米巨炮、410毫米厚的側舷裝甲,還是27節航速,這些都在無聲地證明“大和”與“武藏”是戰列艦這種武器的巔峰之作。

它們未得其時,亦未得其主……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海戰的主宰者已經是航母,戰列艦開始走下神壇。不過,這一點在大西洋戰場上體現得並不明顯,英、德、意等國的戰列艦仍在歐洲戰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戰列艦的使用角度來講,噸位更大、火力更猛確實是一種非常明顯的趨勢,無論是英國計畫建造的“獅”級,還是美國的“蒙大拿”級都是如此。航母的巨大價值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才凸顯出來的。如果太平戰爭沒有爆發,航母的作用就不會得到實戰的充分檢驗,那麼美國繼續建造更大的戰列艦幾乎是一定的。實際上,日本和美國在戰前都沒有完全認清航母的作用,仍迷信戰列艦是海上決戰的核心力量。“大和”與“武藏”就是這種思路指導下誕生的怪物,也反映出日本急於求勝的心態。

進行射擊訓練的“武藏”號戰列艦

不過,別看“大和”、“武藏”有驚人的性能指標,太平洋戰爭中,它們參戰的次數非常有限,因為日本人捨不得用。跟美國交手之後,日本的表現就跟一個賭徒一樣。到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日本決定孤注一擲,派出“大和”跟“武藏”參戰,相當於賭徒在窮途末路之時將自己家的房契壓上一樣。因為這時候如果不出動“大和”跟“武藏”,那以後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然而,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海上決戰中,“武藏”號的巨炮根本就沒有打擊美軍水面戰艦的機會,只能用三式炮彈去干擾美軍的飛機。

萊特灣海戰中,遭美軍狂轟濫炸的“武藏”號

“武藏”與“大和”相繼戰沉嚴重挫傷了日本海軍的信心,日本人妄圖跟美軍進行周旋的最後希望也隨之破滅了。而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同樣參加了萊特灣海戰。不過美日兩國的超級戰列艦並沒有正面交手,所以二者孰強孰弱可能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話題。

2015年,錫布延海的武藏號

現在,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大和”級是那個時期最強大的戰列艦。至少從紙面數據來看,無論是7萬噸的量級、9門460毫米巨炮、410毫米厚的側舷裝甲,還是27節航速,這些都在無聲地證明“大和”與“武藏”是戰列艦這種武器的巔峰之作。

它們未得其時,亦未得其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