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超自豪!這些病其實不用去國外治!國內已是世界領先水準(下)

小兒先天性膽道閉鎖成強項

全新肝移植技術走向世界

“媽媽我愛你, 別扔下我。 ”9歲的胖胖(化名)在一次性吐血500毫升後, 哭著對媽媽說。

胖胖是一個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女孩, 在嘗試各種保守治療後, 病情還是不斷惡化, 第一次見到記者時, 胖胖手裡不停地擺弄著洋娃娃, 胖胖白皙的皮膚、童真的眼神讓人覺得, 如此美好的面龐怎麼也不會和這種殘忍的疾病有關聯, 而那時, 胖胖就已經是一個在等待合適肝源進行移植的患者了。

幾個月後, 胖胖的媽媽給健康時報記者發來短信:手術成功!胖胖已經從重症監護室轉移到了普通病房。

記者日前再次聯繫到胖胖的媽媽時, 得到的消息是:胖胖已經回到學校上學, 這個世界沒有放棄她。

說起這個孩子在九年的掙扎後回歸美好的世界, 還要歸功於國內飛速發展的先天性膽道閉鎖終極治療——肝移植。

據不完全統計, 中國每年大約有近三千名兒童, 由於各種先天性疾病導致嬰幼兒終末期肝硬化, 死亡率超過90%。 其中, 最常見的先天性膽道閉鎖, 由於膽管“實心”、膽汁無法排出, 造成患兒不可逆的肝損傷。 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治療, 他們中的90%會在1歲以內因為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唯一的診療方式就是肝移植。

作為近6年來, 全世界完成兒童肝移植手術最多的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夏強給記者展示了一組數位:該院兒童肝移植後一年存活率達93%,

5年生存率達80%。 目前中國每年兒童肝移植手術量超過全美國同類手術量的2/3、全歐洲的兒童肝移植手術量。

這樣一組資料, 已是國內膽道閉鎖, 小兒肝移植成績的最有力證據。

其實, 除了兒童肝移植, 我國成人肝移植也已經達到世界最領先的行列。

北京友誼醫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軍表示, 近年來, 我國肝癌發病率逐年增長, 全球55%的肝癌發生在中國, 這個基數非常大。 截止到2016年, 中國仍有9000萬慢性乙肝患者, 其中700萬人因嚴重肝臟疾病和癌症發病風險需要緊急治療。 對於終末期肝病患者來說, 肝移植是延續生命的唯一方法。

而在我國肝移植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 肝移植術後患者的生存率也穩步提高。 國內多家大型肝移植中心的患者在肝移植後5年存活率都達到70%以上。

談起自己被同行稱道的全新肝移植技術“米諾輔助肝移植”, 朱志軍告訴記者, 因為肝源緊張, 醫生由於救人心切, 做了很多新嘗試, 漸漸就成了新技術, 不斷地得到世界上的認可。

“2017年夏天, 我一直在國外參加各種肝移植論壇講座, 向世界介紹這種新技術。 ”為了更好地讓記者瞭解這種“神秘新技術”的原理, 朱志軍拿起筆紙在辦公桌上畫出了移植步驟:兩個患者都在等待換肝, 一個是因為肝臟不能分泌A導致了A1疾病, 另一個患者是因為肝臟不能分泌B導致了B1疾病, 兩個患者的病情都已經不能再等了,

我便把兩個患者的肝臟分別切割一半, 然後進行互換。

這樣每個患者體內都有一半自己的肝臟和一半來自對方的肝臟, 就都能分泌A和分泌B, 也就都不會有A1疾病和B1疾病了。

事實證明, 手術很成功。

朱志軍指著辦公室唯一的掛件——牆上的刺繡說, 這就是當時接受互換肝的患者中的一個, 在手術成功後親手做的刺繡。

心臟瓣膜治療世界領先

外國瓣膜不一定適合中國人

人的心臟有四個瓣膜, 分別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 心臟的瓣膜薄如紙, 當瓣膜狹窄、關閉不全時, 心臟的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導致心肌肥厚、心房或(和)心室增大, 心臟的收縮功能下降, 最終發生泵衰竭。 “很多患者在診斷出心臟瓣膜病後,

第一反應就是去國外, 覺得國外的科技發達, 手術也會做得更細緻, 穩妥。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汪芳表示, 其實自從2014年開始, 我國的心臟瓣膜治療效果就已經世界領先了。

2014年6月3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阜外醫院心內科首席專家高潤霖和阜外醫院副院長、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躍進一起宣佈, 中國第一個經導管瓣膜病臨床試驗首次取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經導管治療的時代來臨。

“與20年前相比,中國心臟瓣膜病的病因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絕大部分患者都是風濕性心臟病。”楊躍進副院長介紹,現在成人外科病房的瓣膜病患者多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臟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常規的瓣膜病治療是開胸手術,切除破損瓣膜和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時,患者的心臟必須停止跳動,風險很高,很多患者因此失去手術機會,而中國最新的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屬於微創,費用比進口的低1/3,這對於不斷老齡化的中國來說,意義非凡。

三年後的2017年,中國在瓣膜性心臟病領域又傳捷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國產J-Valve瓣膜上市後經心尖途徑TAVI手術。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病人無法經其他路徑完成TAVI手術,心尖途徑是目前唯一的手術路徑。

“目前TAVI手術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技術,手術時通過小小的導管,不用胸部切口,無需體外迴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創傷,減小手術風險。”薛松告訴記者,由於避免了傳統的開胸、體外迴圈和心臟停跳,因此對於不能耐受傳統心臟手術的病人尤其適用。目前,國外治療高危主動脈瓣狹窄的主流術式,在國內也可以沒有壓力的完成,心臟瓣膜患者完全可以在家門口就做上世界一流的手術!

另外,“我國患者的血管走行和器官尺寸等方面都很不適合國外瓣膜。”除了我國醫生的手術技術在世界領先外,汪芳在談及心臟瓣膜患者出國手術時也很憂慮,很多國外器材不適用於中國患者。

國內治腦膠質瘤無懈可擊

神外大咖奔走世界傳醫術

“目前神經外科領域的所有疾病都沒有必要再去國外治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張國剛在談起我國神外科發展時驕傲地說,現在301醫院、天壇醫院、湘雅醫院等很多三甲醫院的專家都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極高的地位。

“說到這,我不得不說我國神經介入放射學的淩峰。”張國剛提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淩峰,曾多次在世界神經外科大會和神經介入放射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並應邀到法、美、德、日等國家去講學。

在神經外科領域,還有很多專家都會在國外交流後吸引很多國外專家前來學習,很多國際神經外科高級會議專門播放我國神外領域的手術視頻去學習,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國際威望,國內患者都沒有理由捨近求遠。

而腦幹膠質瘤是腦腫瘤中最複雜、具有高度異質性的疾病。目前依然是腦腫瘤中致殘率、致死率和復發率最高的腫瘤。

螢光顯微鏡、超聲刀、術中磁共振、伽馬刀,這些手段不僅讓中國膠質瘤治療多樣化,而且讓這種縈繞在病患身邊近百年的“惡性腫瘤”四個字不再被“黑色”充斥。

2016年2月,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臨床著名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刊登了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團隊的一項首創研究,其中顯示,因腦疾病耗去的醫療費用即將達到全球GDP的10%,成為最大的醫療負擔,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健康難題。

近十年,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和設備的創新性發展、多模態融合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神經影像、神經導航技術、術中MRI和超聲影像、腫瘤術中螢光顯像技術、多導聯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腦幹膠質瘤的手術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取得了顯著進步。

“追溯起來,我國神經外科也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張國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精准醫學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具有更多的依據和技術支撐,如分子影像學改變了對腦腫瘤的病理認識;手術機器人、術中導航和微創外科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腦腫瘤的外科治療更加精准。多模態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腦幹膠質瘤的術前評估、術中治療更加精准,術後神經功能的損傷更小,生命品質更好。

隨著我國各種全新的治療手法不斷地被世界推崇認可、爭相學習;各種器械在世界各地被認可、被運用,捷報頻傳;各個醫院的專家學者奔赴在把中國醫學帶向世界的前線,不辭辛勞,國內的患者沒有理由不再相信祖國醫療的發展。

就像姚焰所說,中國的醫生都已經走向世界了,中國的患者,是時候該留下了。

中國第一個經導管瓣膜病臨床試驗首次取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經導管治療的時代來臨。

“與20年前相比,中國心臟瓣膜病的病因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絕大部分患者都是風濕性心臟病。”楊躍進副院長介紹,現在成人外科病房的瓣膜病患者多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臟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常規的瓣膜病治療是開胸手術,切除破損瓣膜和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時,患者的心臟必須停止跳動,風險很高,很多患者因此失去手術機會,而中國最新的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屬於微創,費用比進口的低1/3,這對於不斷老齡化的中國來說,意義非凡。

三年後的2017年,中國在瓣膜性心臟病領域又傳捷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國產J-Valve瓣膜上市後經心尖途徑TAVI手術。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病人無法經其他路徑完成TAVI手術,心尖途徑是目前唯一的手術路徑。

“目前TAVI手術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技術,手術時通過小小的導管,不用胸部切口,無需體外迴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創傷,減小手術風險。”薛松告訴記者,由於避免了傳統的開胸、體外迴圈和心臟停跳,因此對於不能耐受傳統心臟手術的病人尤其適用。目前,國外治療高危主動脈瓣狹窄的主流術式,在國內也可以沒有壓力的完成,心臟瓣膜患者完全可以在家門口就做上世界一流的手術!

另外,“我國患者的血管走行和器官尺寸等方面都很不適合國外瓣膜。”除了我國醫生的手術技術在世界領先外,汪芳在談及心臟瓣膜患者出國手術時也很憂慮,很多國外器材不適用於中國患者。

國內治腦膠質瘤無懈可擊

神外大咖奔走世界傳醫術

“目前神經外科領域的所有疾病都沒有必要再去國外治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張國剛在談起我國神外科發展時驕傲地說,現在301醫院、天壇醫院、湘雅醫院等很多三甲醫院的專家都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極高的地位。

“說到這,我不得不說我國神經介入放射學的淩峰。”張國剛提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淩峰,曾多次在世界神經外科大會和神經介入放射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並應邀到法、美、德、日等國家去講學。

在神經外科領域,還有很多專家都會在國外交流後吸引很多國外專家前來學習,很多國際神經外科高級會議專門播放我國神外領域的手術視頻去學習,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國際威望,國內患者都沒有理由捨近求遠。

而腦幹膠質瘤是腦腫瘤中最複雜、具有高度異質性的疾病。目前依然是腦腫瘤中致殘率、致死率和復發率最高的腫瘤。

螢光顯微鏡、超聲刀、術中磁共振、伽馬刀,這些手段不僅讓中國膠質瘤治療多樣化,而且讓這種縈繞在病患身邊近百年的“惡性腫瘤”四個字不再被“黑色”充斥。

2016年2月,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臨床著名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刊登了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團隊的一項首創研究,其中顯示,因腦疾病耗去的醫療費用即將達到全球GDP的10%,成為最大的醫療負擔,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健康難題。

近十年,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和設備的創新性發展、多模態融合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神經影像、神經導航技術、術中MRI和超聲影像、腫瘤術中螢光顯像技術、多導聯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腦幹膠質瘤的手術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取得了顯著進步。

“追溯起來,我國神經外科也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張國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精准醫學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具有更多的依據和技術支撐,如分子影像學改變了對腦腫瘤的病理認識;手術機器人、術中導航和微創外科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腦腫瘤的外科治療更加精准。多模態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腦幹膠質瘤的術前評估、術中治療更加精准,術後神經功能的損傷更小,生命品質更好。

隨著我國各種全新的治療手法不斷地被世界推崇認可、爭相學習;各種器械在世界各地被認可、被運用,捷報頻傳;各個醫院的專家學者奔赴在把中國醫學帶向世界的前線,不辭辛勞,國內的患者沒有理由不再相信祖國醫療的發展。

就像姚焰所說,中國的醫生都已經走向世界了,中國的患者,是時候該留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