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揭開輸血式補貼下的虛假繁榮,新能源補貼該怎麼走?

2018年開年, 新能源補貼政策走向引發業界猜想。 各式各樣的新能源補貼標準在網路上流傳。 無論是提高續航里程的標準, 還是宣導補貼退坡, 究其根源, 目的只有一個, 希望補貼用到該用的地方。

“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坡勢在必行, 如果我們推遲到2020年底一次性調整, 還不如分段釋放調整的壓力, 使大家能夠平穩渡過退坡的影響。 ”1月20日, 在北京召開的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做出上述表示。

如此看來, 新能源補貼退坡已是箭在弦上。 政策退坡, 是新能源汽車實現市場化的關鍵一步, 也是檢驗新能源發展成果的必然環節。 就目前的行情來看, 不妨試想, 一旦政策退出, 將有多少產量低、性能差、品質無從保證的一些產品面臨淘汰?

補貼都去哪兒了?

相比未開發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美國, 中國有著發展新能源更大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當前中國汽車耗油約占整個石油消費量的1/3, 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57%。

作為解決對外石油依存度持續攀升的方案, 新能源成為國家大力發展的方向。 從2009年至2017年, 中國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累計近2000億, 未來三年補貼總額還將達2000多億。 海量的補貼資金匯入, 除了讓自主新能源市場份額坐上了全球第一的寶座, 並未給新能源技術革新帶來太多養分。

在政策的帶動下, 2017年全年,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79.4萬輛, 銷量為77.7萬輛, 產量占比達到了汽車總產量的2.7%, 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 有多少行業病態被帳面數字所掩蓋?在紛紛上馬的電動車專案中, 究竟多少偏離了助力新能源發展的本質?

此前, 新能源車的補貼包括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 兩者相加誘惑力不小。 很多車企也是看中了這一點, 不再是為了環境而造車, 而是為了利益去造車。 以去年亮相廣州車展的某新能源輕客為例, 實車指導價130萬, 享受國家地方補貼100萬, 實際售價30萬。 拋開130萬的指導價不說,

這車真的值30萬嗎?

用車體驗差、價格虛高, 新能源車一度陷入“騙補”風波。 有消費者表示, 強烈要求國家取消補貼, 現在的所謂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含量太低, 科技含量太低, 根本不配有補貼,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靠補貼過日子的企業就活該消失。

雖說, 完全取消新能源補貼在目前還不現實, 不過其中潛藏的問題不容忽視:產品品質低下、投訴率高、冬季電池續航里程縮水等問題, 並沒有因為高額的資金補貼得到解決。 然而, 要真正提高中國電動車的競爭力, 首先要實現從“量”到“質”的改變。

新能源補貼, 該怎麼補?

通過政策扶植發展新能源車無可厚非, 不過過去“輸血式”的扶植政策, 並不能解決造血問題。

眼下, 消費端的補貼帶來的消極影響。

除了“偏補”行為, 在消費端進行高額補貼很難避免“騙補”現象發生, 因為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無法對補貼產品進行完美的分類和定義。

要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實現補貼方式向良性發展, 首先要遏制虛假繁榮延續, 其次補貼應該由消費端向產品生產環節轉移。

就目前來看,電動車的市場仍然集中在汽車限購城市,遠遠沒有達到供不應求的境地。所以當下,首要解決的不是激勵供給而是刺激需求。簡單來說,政策補貼應該通過數量控制,實現品質的提升。比如說每家生產車企給予固定數量的補貼配額,用完為止。這樣的補貼模式可以有效防止企業的“騙補”行為,還可以倒逼企業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另外,在目前的政府補貼政策下車企與鋰電池企業,兩者利益並未達成一致。補貼始終停留在消費終端,又如何能刺激電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倘若能將補貼向上游轉移,或者拿出一部分資金直接補貼給電池企業,用於新技術的發展與革新,或許更有利於電動化產品走向成熟。

總之,扶植政策不是給予、不是慈善,在向企業注入資金的同時,也不能因此而弱化市場的生存觀念。新能源需求薄弱、電池技術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里程焦慮尚未打消,這些客觀事實需要正視。扶植不是依存關係,而是應該在新能源形成更多有效的技術積累。否則,如果一直沉醉在“世界第一”的光環下,既傷害了納稅人的利益,也無益于未來與外資車企抗衡。

就目前來看,電動車的市場仍然集中在汽車限購城市,遠遠沒有達到供不應求的境地。所以當下,首要解決的不是激勵供給而是刺激需求。簡單來說,政策補貼應該通過數量控制,實現品質的提升。比如說每家生產車企給予固定數量的補貼配額,用完為止。這樣的補貼模式可以有效防止企業的“騙補”行為,還可以倒逼企業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另外,在目前的政府補貼政策下車企與鋰電池企業,兩者利益並未達成一致。補貼始終停留在消費終端,又如何能刺激電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倘若能將補貼向上游轉移,或者拿出一部分資金直接補貼給電池企業,用於新技術的發展與革新,或許更有利於電動化產品走向成熟。

總之,扶植政策不是給予、不是慈善,在向企業注入資金的同時,也不能因此而弱化市場的生存觀念。新能源需求薄弱、電池技術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里程焦慮尚未打消,這些客觀事實需要正視。扶植不是依存關係,而是應該在新能源形成更多有效的技術積累。否則,如果一直沉醉在“世界第一”的光環下,既傷害了納稅人的利益,也無益于未來與外資車企抗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