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人戰敗“切腹”,其實是個冷笑話

1945年8月15日正午, 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 接受波茨坦公告, 無條件投降。 9月2日上午, 日本東京灣, 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 晴空萬里, 碧波無垠, 日本正式在投降書上簽字。 至此, 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 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二戰也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

據不完全統計, 當時大約有120萬的日本軍人滯留在中國的土地上, 另外還有日本軍人家屬大概70萬人, 分佈在各個地區。 除此之外, 由於戰爭關係, 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停留在中國地區的大概也有十幾萬之多。 面對如此之多的暫留人口, 當時政府制定了將他們分批遣送回日本的計畫。

身為戰敗國, 既然投降了, 那自然是要繳械的, 將所有武器全部上繳, 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當時日本士兵尤其是一些軍官, 強烈要求中國歸還他們一樣東西帶回日本, 那便是武士刀。 在日本人看來武士刀代表著“崇高”的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 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 就是依靠武士道精神給國人“洗腦”, 發動侵略戰爭, 這也有意味著武士道精神就是二戰時期日本人的精神支柱。

這些武士刀都是純手工打造, 大多數是都是他們祖傳下來的, 這就意味著武士刀不僅僅是一把殺人利器, 更代表這些日本人家族的傳承, 尚武的榮譽, 甚至是他們最後的尊嚴。 所以當中國要求他們解下佩刀時, 他們都十分的憤怒, 集體抗議“侮辱”日本人的行為, 甚至還集體威脅, 若不允許他們將武士刀帶回日本, 就立即切腹自盡。

要說日本兵愛切腹, 還真是大愛。 打了敗仗, 集體切腹什麼的不在話下, 打個勝仗搞不好還得有幾位因為給將軍慶功酒預備少了切腹。 得, 話說到這, 那咱今天就說一說, 日本兵為啥這麼愛切腹。

相信各位都在各種影視劇中看到過日本兵的切腹鏡頭, 因為日本人認為切腹是一種榮譽的死法, 導致日本兵也確實很愛切腹。 但你們知道麼?其實如果按照切腹的傳統來看, 他們根本沒有資格切腹。 曾幾何時, 切腹這種刑法原本只有武士階級才被允許使用。 農民、工匠、商人都是不允許使用這種“榮譽死法”的, 在戰國時代,只有茶聖千利休,以一介商人身份獲得了切腹的榮譽。到了明治維新之後,一群頭腦發熱的大頭兵動不動就切腹,其實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切腹的規矩。咱先從頭講起。

作為日本人自殺行為的代名詞,切腹最早誕生于平安時代末期。1156年保元之亂中,有一位名叫源為朝的勇猛武士,在與平氏以及自己兄長源義朝爭權失敗後,被流放到了伊豆大島,後因再次起兵對抗朝廷而被大軍剿滅,而他本人則在兵敗自殺時首次“發明”了切腹這一形式。當然,他的本意肯定不只是想切開自己的肚子,臨死前玩玩解剖學,而是想用刀將自己的腸子挑出來,拋到對方臉上。

切腹後由於未必會即時死亡,切腹自殺者為了減輕激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切腹後進行介錯,即找來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斬首。這名助手就被稱為介錯人。當介錯人進行抱首時,即揮刀向切腹者的脖子斬下,但不完全斬斷,讓頭和脖子仍有一絲牽連。介錯人一般是切腹自殺者刀法精熟的親友。畢竟斬首也是份“手藝活”。不能一次性結束自己的生命簡直就是在找罪受。武士如果戰敗但輸得光榮,對手可能會為了向其勇氣致敬,而自願擔當介錯人。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切腹,介錯人用槍介錯

1873年,日本政府下令廢止切腹這種極不人道的刑法,但武士道精神仍影響著近代時的日本軍人。但那時的日本軍人切腹也只是象徵性把刀碰到腹部而不需要造成致命傷口就被斬首或被槍斃了。

事件發生在1970年11月25日。 一向守約的三島由紀夫帶著森田必勝、古賀浩靖等四個年輕人走進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益田兼利的辦公室。看見三島手握軍刀似的長刀,對三島的文學和思想表示過共鳴的益田頓時明白了。

三島抽出刀,四個年輕人一擁而上。三島戴上寫著“七生報國”的抹額,到陽臺上演說,但下面一片噓聲,只好中斷。

三島退回總監辦公室,慢慢地脫下上衣,端坐在地毯上。森田轉到他身後,處於介錯的位置。三島手握30多釐米長的短刀,摸了摸下腹左側,把刀鋒指向那裡。森田斜視三島的脖頸,舉起17世紀的名刀。

三島三呼天皇萬歲,身體前屈,深吸一口氣,“呀”的一聲,全力把刀捅進肚子。右手抖動,又握上左手,筆直地盡力向右拉。森田揮刀,但慢了一點,三島身體向前倒下,刀深深砍進肩膀。

另外三個人叫喊:“再來一刀!”三島呻吟著,腸子露出來。森田又砍了一刀,砍到身上。“趕快補一刀!”他使出全身的力氣砍了第三刀,腦袋還是沒砍下來。古賀浩靖學過劍術,接過刀,一刀砍斷了三島的脖子。試想,若把這個真實場面拍成電影,恐怕只會讓人覺得切腹自殺反倒死得很麻煩。

其實認真去瞭解武士道,武士道所宣揚的忠義、名譽,追求死亡等理念,與日本歷史上真實的武士是根本不沾邊的。後來的戰爭,我們也看到了,日本軍官在戰爭失敗後,都是切腹謝罪,以示效忠天皇。不過很奇怪的是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切腹, 前任參謀總長杉山元切腹,前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雖然沒有切腹,至少也拿槍打了胸口一槍;

但是我們基本是沒有看到日本海軍的高級將領切腹自盡。如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軍令部長豐田副武不切腹,前任海軍大臣島田繁太郎、前任軍令部長永野修身等人都是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打敗的,可是他們都沒有切腹,這似乎符合日本人的行為啊!

那為什麼日本海軍沒有切腹的行為呢?其實日本海軍脫胎於薩摩藩,薩摩藩在日本藩國時代相對風氣最為開化,且後面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日本西化深入,武士階層的特權也被打擊,且這些人本來就瞧不起日本所謂的武士道的東西,因此武士道對於海軍的影響很小。事實上是日本海軍師從英國作風,因此傳統武士道色彩較少罷了。

在戰國時代,只有茶聖千利休,以一介商人身份獲得了切腹的榮譽。到了明治維新之後,一群頭腦發熱的大頭兵動不動就切腹,其實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切腹的規矩。咱先從頭講起。

作為日本人自殺行為的代名詞,切腹最早誕生于平安時代末期。1156年保元之亂中,有一位名叫源為朝的勇猛武士,在與平氏以及自己兄長源義朝爭權失敗後,被流放到了伊豆大島,後因再次起兵對抗朝廷而被大軍剿滅,而他本人則在兵敗自殺時首次“發明”了切腹這一形式。當然,他的本意肯定不只是想切開自己的肚子,臨死前玩玩解剖學,而是想用刀將自己的腸子挑出來,拋到對方臉上。

切腹後由於未必會即時死亡,切腹自殺者為了減輕激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切腹後進行介錯,即找來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斬首。這名助手就被稱為介錯人。當介錯人進行抱首時,即揮刀向切腹者的脖子斬下,但不完全斬斷,讓頭和脖子仍有一絲牽連。介錯人一般是切腹自殺者刀法精熟的親友。畢竟斬首也是份“手藝活”。不能一次性結束自己的生命簡直就是在找罪受。武士如果戰敗但輸得光榮,對手可能會為了向其勇氣致敬,而自願擔當介錯人。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切腹,介錯人用槍介錯

1873年,日本政府下令廢止切腹這種極不人道的刑法,但武士道精神仍影響著近代時的日本軍人。但那時的日本軍人切腹也只是象徵性把刀碰到腹部而不需要造成致命傷口就被斬首或被槍斃了。

事件發生在1970年11月25日。 一向守約的三島由紀夫帶著森田必勝、古賀浩靖等四個年輕人走進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益田兼利的辦公室。看見三島手握軍刀似的長刀,對三島的文學和思想表示過共鳴的益田頓時明白了。

三島抽出刀,四個年輕人一擁而上。三島戴上寫著“七生報國”的抹額,到陽臺上演說,但下面一片噓聲,只好中斷。

三島退回總監辦公室,慢慢地脫下上衣,端坐在地毯上。森田轉到他身後,處於介錯的位置。三島手握30多釐米長的短刀,摸了摸下腹左側,把刀鋒指向那裡。森田斜視三島的脖頸,舉起17世紀的名刀。

三島三呼天皇萬歲,身體前屈,深吸一口氣,“呀”的一聲,全力把刀捅進肚子。右手抖動,又握上左手,筆直地盡力向右拉。森田揮刀,但慢了一點,三島身體向前倒下,刀深深砍進肩膀。

另外三個人叫喊:“再來一刀!”三島呻吟著,腸子露出來。森田又砍了一刀,砍到身上。“趕快補一刀!”他使出全身的力氣砍了第三刀,腦袋還是沒砍下來。古賀浩靖學過劍術,接過刀,一刀砍斷了三島的脖子。試想,若把這個真實場面拍成電影,恐怕只會讓人覺得切腹自殺反倒死得很麻煩。

其實認真去瞭解武士道,武士道所宣揚的忠義、名譽,追求死亡等理念,與日本歷史上真實的武士是根本不沾邊的。後來的戰爭,我們也看到了,日本軍官在戰爭失敗後,都是切腹謝罪,以示效忠天皇。不過很奇怪的是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切腹, 前任參謀總長杉山元切腹,前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雖然沒有切腹,至少也拿槍打了胸口一槍;

但是我們基本是沒有看到日本海軍的高級將領切腹自盡。如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軍令部長豐田副武不切腹,前任海軍大臣島田繁太郎、前任軍令部長永野修身等人都是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打敗的,可是他們都沒有切腹,這似乎符合日本人的行為啊!

那為什麼日本海軍沒有切腹的行為呢?其實日本海軍脫胎於薩摩藩,薩摩藩在日本藩國時代相對風氣最為開化,且後面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日本西化深入,武士階層的特權也被打擊,且這些人本來就瞧不起日本所謂的武士道的東西,因此武士道對於海軍的影響很小。事實上是日本海軍師從英國作風,因此傳統武士道色彩較少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