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臘八粥講講粥裡的健康

說到粥, 無論身在何處的中國人, 都能說出臘八粥。 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已經成為老百姓每年固定的傳統。 不僅如此, 各種粥鋪、早餐攤上, 從臘八粥演繹的八寶粥也是其必備的粥品。 可見老百姓對於臘八粥的喜愛。

溫長路 中醫主任醫師、教授、作家,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委員會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

農曆十二月初八, 俗稱“臘八”。 這一天, 幾乎家家都要吃一頓由多種穀豆果蔬混合做成的粥, 這就是“臘八粥”。

關於它的說法很多, 比較統一的是與佛教有關。 如《梵天盧叢錄》說:“十二月初八, 為臘八, 僧尼每先日令比丘出募米粟, 謂之‘化臘八’。 是日民家皆煮為食, 雜以果品, 奢儉各殊。 ”據說, 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 佛家集百家糧為粥以為紀念。 後來這一做法傳向了社會,

並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習俗, 從皇帝到平民沒有不看重這一節日的, 這可能與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現在北京雍和宮中還保存一口直徑2米、深1.5米的大銅鍋, 傳說是當年專門為清皇室和文武百官熬粥用的。 道光皇帝還作了一首題為《臘八粥》的詩, 以專說此事。

詩中說:“一陽初複中大呂, 穀粟為粥和豆煮。 應節獻佛矢心虔, 默祝金光降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 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 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升平, 還向街頭擊臘鼓。 ”

臘八粥的內容, 《燕京歲時記》中記得明白:“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長皮棗泥等, 合水煮熟, 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 以作點染。 ”由於南北方食俗和愛好不一, 實際上臘八粥的內容是五花八門、沒有定式的。 特別是到了近代, 它完全變成一種意義上的象徵了。

從營養學角度看, 寒冬臘月之際吃一頓內容如此豐富的熱粥, 既可由興致刺激起食欲來, 又能增加機體熱量,

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應該說是一件快事。 粥內多種穀豆果蔬共煮, 可以起到互補作用。 其中構成蛋白質的多種氨基酸齊全, 各種維生素、脂肪及礦物質鈣、磷、鐵含量豐富, 對健康的益處是不言而喻的。

由臘八粥聯想到食粥。 食粥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根據《禮記·月令》中“養衰老, 授幾杖, 行糜粥”的記載, 食粥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古時對粥的做法也十分講究, 《隨園食單》中說:“見水不見米, 非粥也;見米不見水, 非粥也。 ”“水米融洽, 柔膩如一而後, 謂之粥。 ”這“融洽”, 反映的是一種工藝;這“柔膩”, 包含的是一種效果。

中醫還根據季節、氣候和人的體質特點, 在粥中配入各種不同的藥物, 使它成為獨具特色的“藥粥”,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創造。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收粥62種, 清代的黃雲鶴則專著《粥譜》一書, 把200多種藥粥分為6類詳加介紹。 文人愛粥、詠粥的也不乏其人, 大文豪蘇東坡喜食花雞粥, 書法家柳公權愛吃綠豆粥。 陸游則愛粥成性, 並多有吟詠, 其中“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 算得上是食粥的名作了。

粥容易吸收、消化, 飽腹是人人皆知的表像, 補脾胃、益氣血、強體魄則是其內在的醫療保健之功。 著名醫家王士雄在他的著作中強調說:“病人、產婦, 粥養最宜。 ”“藥粥”作為中醫食療的一種, 以食助藥, 以藥助食, 有亦食亦藥之效。 作為中醫防病療疾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的內容完全是按照中醫的基本理論原則進行設計的。因此,運用藥粥,既要按陰陽、氣血、寒熱、虛實進行辨證,又要因人、因時、因地決定配伍。

就四季而論,

春天乍寒乍暖,應以養陽為主,可用“肉蓯蓉粥”“核桃仁粥”;

夏天酷暑難熬,應以清暑為主,可用“綠豆粥”“滑石粥”;

秋天氣候乾燥,應以滋陰為主,可用“百合粥”“桑椹粥”;

冬天寒流滾滾,應以保暖為主,可用“羊肉粥”“人參粥”。

就五臟氣血特點而言,

心氣不足,可用“茯苓粥”;心血不足,可用“龍眼粥”。

肝血不足,可用“枸杞粥”;肝氣不舒,可用“陳皮粥”。

脾陽不振,可用“吳萸粥”;脾陰不足,可用“山藥粥”。

肺氣不足,可用“黃芪粥”;肺陰不足,可用“雪梨粥”。

腎陰不足,可用“甲魚粥’。

藥粥品種繁多,實難盡述。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有關書籍,或在醫生指導下制定與自己身體、病情相適應的配方。

食粥是我國特色,中藥是我國法寶。平常食粥,是一種飲食形式;臘八食粥,有一種特別情趣;服食藥粥,則又增添了一道防病療疾的風景線。我說的這些都是平常的道理,只不過我們很少有人在吃的科學中去認真總結罷了。

文/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首席健康科普專家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戰略合作夥伴《中醫健康養生》雜誌,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它的內容完全是按照中醫的基本理論原則進行設計的。因此,運用藥粥,既要按陰陽、氣血、寒熱、虛實進行辨證,又要因人、因時、因地決定配伍。

就四季而論,

春天乍寒乍暖,應以養陽為主,可用“肉蓯蓉粥”“核桃仁粥”;

夏天酷暑難熬,應以清暑為主,可用“綠豆粥”“滑石粥”;

秋天氣候乾燥,應以滋陰為主,可用“百合粥”“桑椹粥”;

冬天寒流滾滾,應以保暖為主,可用“羊肉粥”“人參粥”。

就五臟氣血特點而言,

心氣不足,可用“茯苓粥”;心血不足,可用“龍眼粥”。

肝血不足,可用“枸杞粥”;肝氣不舒,可用“陳皮粥”。

脾陽不振,可用“吳萸粥”;脾陰不足,可用“山藥粥”。

肺氣不足,可用“黃芪粥”;肺陰不足,可用“雪梨粥”。

腎陰不足,可用“甲魚粥’。

藥粥品種繁多,實難盡述。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有關書籍,或在醫生指導下制定與自己身體、病情相適應的配方。

食粥是我國特色,中藥是我國法寶。平常食粥,是一種飲食形式;臘八食粥,有一種特別情趣;服食藥粥,則又增添了一道防病療疾的風景線。我說的這些都是平常的道理,只不過我們很少有人在吃的科學中去認真總結罷了。

文/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首席健康科普專家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戰略合作夥伴《中醫健康養生》雜誌,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