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私自拿了別人東西,他竟然從小就會“偷”?

3歲的孩子開始有個讓媽媽頭疼的問題:

還沒得到允許就拿走別人的東西。

媽媽有些疑惑:

這屬於偷竊行為嗎?他為什麼會這樣呢?

媽媽林嵐很煩惱, 因為他突然發現3歲半的兒子正很開心地在玩一輛她沒見過的小汽車, 他告訴媽媽, 這是在遊樂園撿到的。

之後的幾天, 在幫兒子收拾東西時, 林嵐發現了更多她“不認識”的東西:舊手機、自行車頭盔、變形金剛、螢光筆……

兒子宣稱, 它們都是借來的, 撿到的或者別人送的。 林嵐發覺不對勁, 很快瞭解到, 這些東西都是兒子在沒有經過別人允許的情況下, 就擅自帶回家的。

但是在讓兒子給別人道歉之前, 她想先弄清楚, 兒子為什麼會這樣?這真的算“偷竊”嗎?

為什麼孩子愛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孩子還不熟悉道德規則。 學齡前孩子擅自拿別人的東西, 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偷”。 孩子需要一些時間來學習, 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而在此之前, 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形成自我意識, 之後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需求, 為他人著想。 所以, 隨便拿別人東西只是孩子在慢慢樹立道德觀念之前的正常表現。

比如:

擁有一輛玩具小汽車會讓孩子的自我感覺得到強化,

他覺得:當我有小汽車了, 我就和爸爸一樣大了。 所以,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他總是想擴大自己東西的領地了。 這是孩子自我發現的必經階段。

為什麼有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愛拿別人的東西?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 拿別人東西和道德無關, 他們只是很難劃清“我你界限”。

可能從很小的時候開始, 他們就被迫和別人分享, 爸爸媽媽甚至會擅自主張把孩子手裡的玩具拿給其他人。

這樣, 孩子經常越過“你的”或是“我的”界限, 所以, 長大後不經意間越過界限, 去拿別人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怎樣讓孩子分清界限,
不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切忌給孩子貼上“偷”或“撒謊”的標籤。

德國慕尼克Max Planck認知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

其實98%的4歲的孩子知道不應該偷盜。 但是, 孩子的內心並沒有把這個行為和道德聯繫在一起。

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希望有一輛小汽車, 但是它並不是你的, 你只是想像著擁有它。

更高明的方法是:父母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化解這個尷尬, “這輛小汽車是不是太喜歡你, 所以偷偷跟到咱們家來了啊”, 這樣即使3歲的孩子也能在不丟臉的情況下承認。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寶物箱”。 對於那些不能分清我你界限的孩子來說, 他首先需要一個隻屬於自己的寶物箱, 最好配上鎖和鑰匙, 總之要確保只有他自己才能打開。 哪怕只鎖著一個破玩偶,也能讓孩子感覺自己的財物得到了承認。

這比你去搜查孩子的房間要好得多。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爸爸媽媽對待這個問題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只有通過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掌握恰當的社會行為。

哪怕只鎖著一個破玩偶,也能讓孩子感覺自己的財物得到了承認。

這比你去搜查孩子的房間要好得多。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爸爸媽媽對待這個問題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只有通過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掌握恰當的社會行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