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為何還向日本賠款,真相有點心酸

事變發生的那個年代, 東北局勢複雜的程度是很多當今現代人無法想像的。 當時整個東北除易幟歸南京國民政府的原奉軍外, 另有蘇聯勢力(中東鐵路)、日本勢力。 其中蘇聯“中東路事件”後強佔我黑瞎子島, 日本則於清末即駐軍東北, 控制旅大及南滿鐵路沿線。

一、軍力對比

九一八事變前瀋陽東北軍軍力

1、東北邊防軍第七旅約8000人, 其中駐守在北大營的有7000人左右, 620團1個營駐守皇姑屯, 621團的3個連駐守東大營

2、東北講武堂學員(2000人)但能夠戰鬥的僅步兵教導隊學兵約650人

3、公安總隊(2000人)

4、大帥府一個衛隊營(約550人)

5、空軍警衛部隊約500人

在瀋陽的日本軍力, 約6000人

1、一個聯隊

2、一個守備隊

3、在鄉軍人(後備軍人)

二、戰鬥分析

日軍蓄謀已久侵佔東北, 東北邊防軍對日本意圖挑釁整體準備不足, 九一八當夜, 日軍炮轟北大營是偷襲, 自古以來軍營被夜襲應對措施無非兩種, 一種是據營力守, 另一種是積極轉移。 北大營第九旅三個團官兵受不抵抗命令的束縛, 採取了第二種方式, 損失傷亡士兵1000余人及大量輕武器及全部重武器。 如採取第一種方式據營力守, 雖能殲滅部分日軍但該旅將損失更大, 以當時的情況及有可能損失一個半整團兵力後潰散。

其他部隊如黃顯聲後集結的瀋陽城外各地公安部隊雖試圖反攻瀋陽, 但輕步兵在沒有炮兵等技術兵種支持下幾無可能反攻成功。

三、戰鬥力對比

參照中央軍德械師近5萬人, 在有飛機和重炮的支援下, 在淞滬會戰20多天都消滅不了數千日本海軍陸戰隊和武裝僑民,

讓分散在遼寧各地的5萬東北軍去與日軍具有機動作戰能力1.5萬軍隊戰鬥, 幾無可能勝利, 只能被全殲或潰逃。

總結, 如果東北軍在九一八積極抵抗, 駐遼寧、吉林的東北軍短期內基本會被日軍及偽軍全殲, 黑龍江會抗戰稍久一點, 但會極大鼓勵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1931年, 日本以不正當手段製造了“九一八事變”, 接著便向中國的東北三省發動進攻, 短短的時間裡, 便將中國弄的烏煙瘴氣。

之後, 日本在華北五省自治計畫實質上失敗之後, 他們對於接下來要如何繼續其侵華計畫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方略。 石原莞爾和杉山元為代表的對蘇派和對華派兩派在此爆發了激烈的爭論。

最終, 對華派的下層軍官在上層授意下獨走, 七七事變就此爆發, 並在對華派的煽風點火之下迅速擴大為全面侵華。

1937年, 日本又向中國發動戰爭, 並以“七七事變”作為全面侵華的開端, 使中國人們徹底過上了動盪不安的生活。 日本的戰爭來得那麼突然, 卻又贏得那麼迅速。 那麼, 為什麼在1931年至1937年這六年間日本卻沒有一氣呵成直接將中國拿下呢?

其實,日本又何嘗不想早早的將中國收歸國有呢。面對中國這樣物資豐富,地域遼闊的地方,日本又怎會不心動呢。可是,在中國也有一句老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中國在經過封建統治後變得不堪一擊,但是,它還是有著日本所無法比擬的地方。

日本做出的這一決定其實從根本原因上來說,還不過是因為日本人之間的內鬥罷了。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在這六年的時間裡暫時停下了攻打中國的步伐呢?它又有什麼逼不得已的原因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其中的奧秘吧!

然而,直到1931年東北全境淪陷,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仍未停止支付對日的賠款。從1902-1938年這37年間,中國對日庚款的實際支付總數計為5736萬海關兩。

國民政府等到1937年9月,才命令海關稅務司不再向日本撥付賠款,此時中國對“日庚款”的餘額有1858萬兩,實際支付總數計為5736萬海關兩。

當時,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以所謂“保持海關完整,維護稅收”為名,竭力主張中國照舊支付對日庚子賠款。

他認為:“倘中國政府此刻即將該項債、款停止撥付,日本軍事當局或因之對海關發生干涉舉動,津奉一帶海關尤屬危險,假如因此事致該兩處海關被其攫奪,政府損失勢將遠過於應付日方債賠款之數……在中國政府方面既無資敵之虞,而在日本方面亦不致借為口實,對於海關行政加以干涉。”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遭到了國民黨部隊的頑強抵抗,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畫徹底粉碎。

諷刺的是,國民黨按時交了8月份的對日賠款。8月26日梅樂和致孔祥熙電:“應付日庚款及善後結款,為保持海關完整、維護稅收計,仍應暫予照付,以全債信而免糾紛。”

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加劇,中國沿海大城市均已淪陷,關稅悉數被日軍劫奪,賠款沒有了擔保,也就不還了。於是英、美等國於1938年紛紛停止"庚子賠款"。

美、英、俄等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為海關銀3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惟有日本並未退款。相反,日本利用《馬關條約》和《辛丑合約》的兩次賠款,完成了本國工業化的進程,擴充軍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後來,日本為了欺騙國際輿論,也表示要將庚子賠款,在華搞所謂的“文化事業”。

1923年至1936年,在華開辦新聞社等部分事業都是為其大東亞戰略服務的。而且,日本的開辦文化事業的款項中,中國無一團體申請到補助。其次是用於留日學生的補助,以及日本在中國設立的學術研究機構及中日文化交流,這些也都是為佔領中國做準備。

國民政府之所以在抗戰時期依然對日賠款,目的很明確,想借靠賠償日本的方式,來樹立自己國民政府的威信,讓其他國家看到政府對“敵人”都如此講信譽,進而多方位支持國民政府。而此舉,卻讓奮戰在一線的軍人寒了心。

日本在和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周邊的國家都進行了侵略活動,我們中國也是受害國家之一,被迫與日本進行了八年的長期戰爭。後來,日本戰敗投降,由美國牽頭,制定了針對日本的賠款條約。日本的工業設施除了用於國民生活的基礎部分得以保留,其他的都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被拆除,其中的百分之三十是要賠給中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想想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後被迫向日本賠償了二點三億兩白銀,這些錢被日本用於資本主義建設特別是軍事的發展,這也是後來日本叫囂統治世界的開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的失敗告終,按照國際法的規定,戰敗國是必須對戰爭中受到侵害的國家進行賠償的。那麼,日本是不是對中國進行合乎國際法的賠償了呢?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同時接受由美國和中國、英國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當時的日本本土上只有美國軍隊佔領,所以,日本怎麼個賠償法也是美國人說了算,美國下發了一個臨時指令,將日本國內的工業設備保留一部分用於國民生計,其他的全部拆除作為對受害國的補償。而接受這部分補償的有四個國家,中國就在其中。計算下來之後,中國一共得到了約為兩千兩百萬美元的戰爭補償。這個數字比起二點三億來少得可憐,而且,中國領取這部分賠償的時候,日本人也是處處下絆子,給我們找不痛快,不讓我們順利得到補償。

後來,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冷戰。美國人為了控制亞太地區,開始把日本作為自己的小弟來培養。當時的國民黨敗退臺灣,為了和美國人搭夥靠近乎,對於日本的賠款問題也是不再發聲,就當這事情已經過去了。美國人看你自己人都不在乎了,他也就呵呵一笑就也不管了。

後來,在一九七二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開始。這個時候,歷史遺留的戰爭賠款問題就又被擺上了檯面。我國政府以人道主義的精神為準則,認為現階段再索要賠款,必然會導致日本人民的生活困難,所以,我們選擇了不再對日本索要戰爭賠款。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經濟損失已經大到無法估算,許多人被日本侵略者害得家破人亡,不過幸好我們打贏了日本侵略者,保衛了我們的國家,捍衛了主權,而眾所周知的是,戰爭結束之後日本並沒有給中國任何賠款,或者說中國沒要求日本進行任何賠款,總之我們是沒得到一分從日本方面賠過來的錢。

雖然日本沒有給中國賠錢,不過當日本士兵投降後,他們放下武器然後被遣送回國,他們也在中國留下了一筆價值不菲的東西,這就是武器。日本對武器非常尊敬,其實在二戰發動過程中,日本自身的武器也比較匱乏,跟蘇聯、美國相比差得很遠,當然比中國強是肯定的,否則我們抗日也不用14年了。

日本侵略中國時所用的武器,我們稱之為“三八大蓋”,這是一種穿透力很強的武器,這種武器對日本自身而言,也是非常珍貴的,在天皇的洗腦之下,日本士兵奉行“武器比生命更重要”的準則,所以他們對武器非常珍惜,對彈藥也非常珍惜,平時訓練時也很認真,為的就是要在戰場上不浪費一顆子彈。

日本的武器雖然比不上美國、蘇聯的,但比中國的強了不少,再加上日本士兵被天皇洗腦,奉行武士道精神,以犧牲在戰場上為榮,所以他們眼裡沒有正義、也沒有道德,他們只想為天皇戰死在戰場,所以他們打起仗來非常拼命,而且日本士兵的伙食營養方面也比中國士兵強,所以肉搏時我們往往需要3-5人才能打贏一個日本兵,這並非開玩笑,這是歷史事實!

加上日本士兵有三八大蓋這種武器,而當時中國軍隊只有編制正規軍才有這種武器,其他大多數是小米加步槍,而日本投降之後,兩百多萬日本士兵放下三八大蓋,這數百萬武器對中國而言,也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不過按理說美國、蘇聯不會給我們,他們自己也會帶走,可最終他們都沒要。

原來當時美國、蘇聯的武器已經比三八大蓋先進很多,對於這些“破爛貨”他們自然看不上眼,雖說拿回去融化也有不少鋼鐵,但數百萬的三八大蓋太笨重,最終蘇美都沒要,於是就留在中國土地上,最終變成了中國的戰利品,其中還包括幾萬門大炮、數千輛汽車、十萬多槍支彈藥,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的確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了。

其實,日本又何嘗不想早早的將中國收歸國有呢。面對中國這樣物資豐富,地域遼闊的地方,日本又怎會不心動呢。可是,在中國也有一句老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中國在經過封建統治後變得不堪一擊,但是,它還是有著日本所無法比擬的地方。

日本做出的這一決定其實從根本原因上來說,還不過是因為日本人之間的內鬥罷了。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在這六年的時間裡暫時停下了攻打中國的步伐呢?它又有什麼逼不得已的原因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其中的奧秘吧!

然而,直到1931年東北全境淪陷,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仍未停止支付對日的賠款。從1902-1938年這37年間,中國對日庚款的實際支付總數計為5736萬海關兩。

國民政府等到1937年9月,才命令海關稅務司不再向日本撥付賠款,此時中國對“日庚款”的餘額有1858萬兩,實際支付總數計為5736萬海關兩。

當時,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以所謂“保持海關完整,維護稅收”為名,竭力主張中國照舊支付對日庚子賠款。

他認為:“倘中國政府此刻即將該項債、款停止撥付,日本軍事當局或因之對海關發生干涉舉動,津奉一帶海關尤屬危險,假如因此事致該兩處海關被其攫奪,政府損失勢將遠過於應付日方債賠款之數……在中國政府方面既無資敵之虞,而在日本方面亦不致借為口實,對於海關行政加以干涉。”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遭到了國民黨部隊的頑強抵抗,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畫徹底粉碎。

諷刺的是,國民黨按時交了8月份的對日賠款。8月26日梅樂和致孔祥熙電:“應付日庚款及善後結款,為保持海關完整、維護稅收計,仍應暫予照付,以全債信而免糾紛。”

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加劇,中國沿海大城市均已淪陷,關稅悉數被日軍劫奪,賠款沒有了擔保,也就不還了。於是英、美等國於1938年紛紛停止"庚子賠款"。

美、英、俄等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為海關銀3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惟有日本並未退款。相反,日本利用《馬關條約》和《辛丑合約》的兩次賠款,完成了本國工業化的進程,擴充軍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後來,日本為了欺騙國際輿論,也表示要將庚子賠款,在華搞所謂的“文化事業”。

1923年至1936年,在華開辦新聞社等部分事業都是為其大東亞戰略服務的。而且,日本的開辦文化事業的款項中,中國無一團體申請到補助。其次是用於留日學生的補助,以及日本在中國設立的學術研究機構及中日文化交流,這些也都是為佔領中國做準備。

國民政府之所以在抗戰時期依然對日賠款,目的很明確,想借靠賠償日本的方式,來樹立自己國民政府的威信,讓其他國家看到政府對“敵人”都如此講信譽,進而多方位支持國民政府。而此舉,卻讓奮戰在一線的軍人寒了心。

日本在和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周邊的國家都進行了侵略活動,我們中國也是受害國家之一,被迫與日本進行了八年的長期戰爭。後來,日本戰敗投降,由美國牽頭,制定了針對日本的賠款條約。日本的工業設施除了用於國民生活的基礎部分得以保留,其他的都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被拆除,其中的百分之三十是要賠給中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想想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後被迫向日本賠償了二點三億兩白銀,這些錢被日本用於資本主義建設特別是軍事的發展,這也是後來日本叫囂統治世界的開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的失敗告終,按照國際法的規定,戰敗國是必須對戰爭中受到侵害的國家進行賠償的。那麼,日本是不是對中國進行合乎國際法的賠償了呢?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同時接受由美國和中國、英國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當時的日本本土上只有美國軍隊佔領,所以,日本怎麼個賠償法也是美國人說了算,美國下發了一個臨時指令,將日本國內的工業設備保留一部分用於國民生計,其他的全部拆除作為對受害國的補償。而接受這部分補償的有四個國家,中國就在其中。計算下來之後,中國一共得到了約為兩千兩百萬美元的戰爭補償。這個數字比起二點三億來少得可憐,而且,中國領取這部分賠償的時候,日本人也是處處下絆子,給我們找不痛快,不讓我們順利得到補償。

後來,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冷戰。美國人為了控制亞太地區,開始把日本作為自己的小弟來培養。當時的國民黨敗退臺灣,為了和美國人搭夥靠近乎,對於日本的賠款問題也是不再發聲,就當這事情已經過去了。美國人看你自己人都不在乎了,他也就呵呵一笑就也不管了。

後來,在一九七二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開始。這個時候,歷史遺留的戰爭賠款問題就又被擺上了檯面。我國政府以人道主義的精神為準則,認為現階段再索要賠款,必然會導致日本人民的生活困難,所以,我們選擇了不再對日本索要戰爭賠款。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經濟損失已經大到無法估算,許多人被日本侵略者害得家破人亡,不過幸好我們打贏了日本侵略者,保衛了我們的國家,捍衛了主權,而眾所周知的是,戰爭結束之後日本並沒有給中國任何賠款,或者說中國沒要求日本進行任何賠款,總之我們是沒得到一分從日本方面賠過來的錢。

雖然日本沒有給中國賠錢,不過當日本士兵投降後,他們放下武器然後被遣送回國,他們也在中國留下了一筆價值不菲的東西,這就是武器。日本對武器非常尊敬,其實在二戰發動過程中,日本自身的武器也比較匱乏,跟蘇聯、美國相比差得很遠,當然比中國強是肯定的,否則我們抗日也不用14年了。

日本侵略中國時所用的武器,我們稱之為“三八大蓋”,這是一種穿透力很強的武器,這種武器對日本自身而言,也是非常珍貴的,在天皇的洗腦之下,日本士兵奉行“武器比生命更重要”的準則,所以他們對武器非常珍惜,對彈藥也非常珍惜,平時訓練時也很認真,為的就是要在戰場上不浪費一顆子彈。

日本的武器雖然比不上美國、蘇聯的,但比中國的強了不少,再加上日本士兵被天皇洗腦,奉行武士道精神,以犧牲在戰場上為榮,所以他們眼裡沒有正義、也沒有道德,他們只想為天皇戰死在戰場,所以他們打起仗來非常拼命,而且日本士兵的伙食營養方面也比中國士兵強,所以肉搏時我們往往需要3-5人才能打贏一個日本兵,這並非開玩笑,這是歷史事實!

加上日本士兵有三八大蓋這種武器,而當時中國軍隊只有編制正規軍才有這種武器,其他大多數是小米加步槍,而日本投降之後,兩百多萬日本士兵放下三八大蓋,這數百萬武器對中國而言,也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不過按理說美國、蘇聯不會給我們,他們自己也會帶走,可最終他們都沒要。

原來當時美國、蘇聯的武器已經比三八大蓋先進很多,對於這些“破爛貨”他們自然看不上眼,雖說拿回去融化也有不少鋼鐵,但數百萬的三八大蓋太笨重,最終蘇美都沒要,於是就留在中國土地上,最終變成了中國的戰利品,其中還包括幾萬門大炮、數千輛汽車、十萬多槍支彈藥,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的確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