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唯有大明王朝擁有兩位“祖”級皇帝,成就真正“萬國來朝”

很多懂歷史的朋友都知道, 古代皇帝的廟號, 可是不能隨便給的, 不是你想叫什麼就叫什麼, 而是後世通過對這個皇帝一生的政績做出的綜合評價(當然, 滿清韃子建立的清朝就算了, 完全沒有這方面意識, 想叫什麼叫什麼)。

哪怕是劉徹政績再顯赫, 廟號也僅僅是漢世宗, 哪怕劉詢是西漢最鼎盛的皇帝, 廟號也僅為中宗;一般來說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 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 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然不用多說了, 一生仿佛是“開掛”一般的存在, 縱觀歷史也唯有漢光武帝劉秀和蒙古成吉思汗能與之一比, 甚至好歹劉秀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之人;而成吉思汗當初好歹也是部落族長之子, 也算是有點資源的人。

朱元璋幼時貧窮, 曾為地主放牛。 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 攻佔集慶路, 將其改為應天府。 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為號召, 北伐中原, 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 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 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 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 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應該說是比劉秀更配得上“紀元之子”這個稱號的牛人, 他的文韜武略究竟是怎麼會的?仿佛突然就很牛逼了, 基本上朱元璋打仗就沒輸過。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 政治上廢丞相, 設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 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 北伐殘元。

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 興修水利, 解放奴婢, 減免稅負, 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 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 興科舉, 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 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 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 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71歲病逝,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是朱元璋晚年究竟是不是偏好誅殺,值得懷疑,為何而殺?如果殺的都是必殺之人,那又怎麼能叫“偏好誅殺”?如果該殺之人不殺,如何治國?

再來看看明朝的另一個“祖”,那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于東北設奴兒幹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但其中有兩種說法:主流觀點是說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但在下認可另一種觀點,那就是鄭和極有可能是去掠奪,漢人皇帝並不是滿人皇帝,尤其是朱棣,打江山的人不在意那些虛榮,畢竟史書上有記載鄭和滅國之事,但是不符合當時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朱棣之後被迫中止。

這不是抹黑朱棣,恰恰希望朱棣並不是那種好大喜功的迂腐皇帝,而是一個敢於開啟對外掠奪、對外殖民的強權鐵血皇帝,世間哪個一味仁義道德的皇帝有好的結局?拋開腐儒那一套,如今我們所崇拜的古代帝王,無非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這些皇帝都是對外鐵血擴張的皇帝。

什麼叫欺淩弱小?國雖大,但沒有一寸多餘的領土;國雖富,沒有一分多餘之錢財。中國時至今日的偌大領土是怎麼來的?是靠君子仁義道德得來的嗎?不都是那些被“腐儒”們所“唾棄”的皇帝們,不斷的發動戰爭兼併所得?在唐代時,中國向西最遠到了咸海,向東吞併了朝鮮半島,向南囊括如今的越南,向北是廣闊無垠的草原,何等偉大。

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朱棣駕崩後起初廟號是太宗,後來被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在西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這也說明閱兵不僅是宣示國家實力,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我想,這個打雙引號的觀禮,恐怕更多的是被迫吧,天子劍鋒所指,莫敢不從。

朱元璋71歲病逝,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是朱元璋晚年究竟是不是偏好誅殺,值得懷疑,為何而殺?如果殺的都是必殺之人,那又怎麼能叫“偏好誅殺”?如果該殺之人不殺,如何治國?

再來看看明朝的另一個“祖”,那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于東北設奴兒幹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但其中有兩種說法:主流觀點是說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但在下認可另一種觀點,那就是鄭和極有可能是去掠奪,漢人皇帝並不是滿人皇帝,尤其是朱棣,打江山的人不在意那些虛榮,畢竟史書上有記載鄭和滅國之事,但是不符合當時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朱棣之後被迫中止。

這不是抹黑朱棣,恰恰希望朱棣並不是那種好大喜功的迂腐皇帝,而是一個敢於開啟對外掠奪、對外殖民的強權鐵血皇帝,世間哪個一味仁義道德的皇帝有好的結局?拋開腐儒那一套,如今我們所崇拜的古代帝王,無非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這些皇帝都是對外鐵血擴張的皇帝。

什麼叫欺淩弱小?國雖大,但沒有一寸多餘的領土;國雖富,沒有一分多餘之錢財。中國時至今日的偌大領土是怎麼來的?是靠君子仁義道德得來的嗎?不都是那些被“腐儒”們所“唾棄”的皇帝們,不斷的發動戰爭兼併所得?在唐代時,中國向西最遠到了咸海,向東吞併了朝鮮半島,向南囊括如今的越南,向北是廣闊無垠的草原,何等偉大。

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朱棣駕崩後起初廟號是太宗,後來被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在西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這也說明閱兵不僅是宣示國家實力,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我想,這個打雙引號的觀禮,恐怕更多的是被迫吧,天子劍鋒所指,莫敢不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