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國腳印|深圳:“春天的故事”從這裡拉開序幕

鄧小平在深圳與謝非、陳開枝等交談

本刊記者 余瑋

“1992年, 又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 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

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歌曲《春天的故事》那感人肺腑的歌詞、親切舒緩的旋律, 既表現出鄧小平的個人魅力, 也更再現了當年“南方談話”前後中國改革的大背景, 響徹中華大地。 一時間, 《春天的故事》有“第二《東方紅》”之譽。

深圳, 中國改革開放的地標。 1992年初, 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處於一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 這年春, 已經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鄧小平視察深圳等地, 沿途發表了重要講話, 深刻回答了實踐中出現的經常困擾和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 史稱“南方談話”。 深圳今天的發展, 傾注了幾代領導人的心血。

“普通”公民“想到處去看看”

1992年1月17日, 農曆臘月十三。 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出, 向著南方賓士而去。

這是一趟沒有編排車次的專列。

專列上的主人公,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位並不普通的普通公民——鄧小平。

雖已是耄耋之年, 但鄧小平精神矍鑠, 身體健康。 選擇新年伊始出京, 無疑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剛剛過去的一年, 國際上矛盾錯綜複雜, 風雲變幻莫測;與動盪的世界相比, 中國的穩定則為海內外所稱道。 剛剛開始的1992年, 將是不平凡的一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將要召開, 它將是繼往開來的一次重要的大會。

此刻, 他坐在南行列車上, 回顧1991, 展望1992, 縱觀世界形勢, 思考中國未來, 運籌著大計方略……

車輪滾滾。 專列穿過華北平原, 越過中原大地, 過黃河, 跨長江, 鄧小平先後在沿途的武昌、長沙聽取有關地方彙報,

發表談話。

一月的鵬城, 花木蔥蘢, 春意蕩漾。 1月19日上午9時, 專列到達深圳火車站。 一節車廂門打開, 車站服務人員敏捷地把一塊鋪著紅色地毯的長條木板放在車廂門口。 不一會兒, 穿著深灰色夾克、黑色西褲的鄧小平出現了!人們的目光和閃光燈束都一齊投向這位領一代風騷的偉人身上。

他, 身體十分健康, 炯炯的眼神, 慈祥的笑臉, 神采奕奕地步出車門。 他的足跡, 在時隔8年之後, 又一次踏在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這塊熱土上。

下車後, 鄧小平滿面笑容地同前來歡迎的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市長鄭良玉一一握手。 鄧小平的小女兒鄧榕大聲地對老爺子說:“人民歡迎你, 廣東和深圳的領導歡迎你。 ”

千里迢迢,

舟車勞頓, 市負責人勸他老人家好好休息。 但是, 鄧小平卻毫無倦意, 興奮地說:“到了深圳, 我坐不住啊, 想到處去看看。 ”

隨行人員說, 小平同志身體好, 昨晚在車上休息得不錯, 既然他興致高, 就安排活動吧。 在桂園休息約10分鐘, 鄧小平和謝非等在迎賓館內散步。 散步時, 鄧楠向小平提起他在1984年為深圳特區題詞一事。 鄧小平接著將題詞一字一句念出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 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一個字沒有漏, 一個字沒有錯。 在場的人都很佩服他那驚人的記憶力。

散步後, 鄧小平在省市負責人陪同下, 乘車觀光深圳市容。 上車時, 鄧小平說:“坐車出去走, 不會招搖過市吧。 ”陪同的人說:“不會, 不會, 您放心。 ”

車子緩緩地在市區穿行。

這裡, 8年前有些還是一汪水田、魚塘, 羊腸的小路, 低矮的房舍。 現在, 寬闊的馬路縱橫交錯, 成片的高樓聳入雲端, 五顏六色的廣告招牌佈滿左右, 到處充滿了繁榮興旺、生機盎然的現代化氣息。 看到這些, 鄧小平十分高興。 李灝說:“深圳這些年來, 除個別年份外, 深圳的發展速度都很快, 平均年增長超過20%。 利用外資情況也比較好, 國有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增長也很快。 ”鄧小平問:“外資比重有多大?”李灝說:“約占25%, 在總量中不到四分之一。 ”鄧小平點了點頭, 感慨地說:“8年過去了, 這次來看, 深圳、珠海特區和其他一些地方, 發展得這麼快, 我沒有想到。 看了以後, 信心增加了。 ”

深圳最值得驕傲的是, 她年輕。 深圳不僅是亞洲最年輕的城市, 甚至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城市。這裡沒有北京的流金溢彩的宮殿,沒有西安那樣埋葬著眾多皇帝的巨型墳墓,也沒有重慶那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一個重要角色的任何道具,沒有可生出青苔的傳統,沒有古老而神奇的傳說。但深圳的的確確是中國20世紀末一篇迷人的神話。

看到深圳今天的氣派,你怎麼敢把它和前些年的荒涼、偏僻的邊陲小鎮連在一起!一位“老深圳”是這樣描述8年前她初來乍到深圳的情景的:“我第一次見到的深圳,沒有寬闊的大街,沒有車流人海,沒有公共汽車,沒有菜市場,沒有公園,眼前有的只是一片野草,灰塵滾滾的小道和建設者們住的一排排瓦油氈棚。我不禁潸然淚下。”

如今,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棟棟走進鄧小平的視野,窗外紅綠相映、黃藍相交的景色和李灝的高門大嗓刺激了鄧小平的思維。鄧小平情緒高昂,大聲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裡。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稅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資訊、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一席話說得在場的省、市負責人心裡激動起來,感覺渾身的勁兒更足了。

深圳蓮花山上的鄧小平塑像(黃卓彬 攝)

談笑風生引得大家駐足鼓掌

國貿中心大廈,高高聳立,直插雲霄。這是深圳人民的驕傲。深圳的建設者曾在這裡創下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徵。到深圳來的中外人士,總要登上樓頂的旋轉餐廳,遠眺深圳城市的景色。1月20日上午9時35分,鄧小平來到國貿大廈參觀。該大廈的女職工,整齊地站在兩旁,鼓掌歡迎,並齊喊“鄧爺爺好!”鄧小平高興地向她們招手,並鼓掌致意。

在謝非、李灝的陪同下,鄧小平乘快速電梯直達53層的旋轉觀光層。這是高達160米的大廈的最高層,樓頂是一個電動控制的旋轉樓層,人坐在任何一個位置都會慢慢地鳥瞰到深圳的東西南北。室內古香古色,室外天高雲淡。鄧小平站在巨大的玻璃牆邊,隨著旋轉觀光層的轉動,俯瞰深圳市容。

工作人員挪過一把扶椅,鄧小平面窗而坐。李灝告訴鄧小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即是通向火車站的人民路、建設路、和平路,再往遠看,就是香港,就是新界的元朗,一群白色的高樓像霧飄在山中間。

鄧小平看到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很是高興。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然後,他說,“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鄧小平思路清晰,記憶力強。他談笑風生,有時一兩句幽默的話語,引得大家發出一陣陣笑聲。在場的省、市負責同志聚精會神地聆聽他老人家的談話,不時還插上三幾句,談話氣氛輕鬆活躍。在談話中,他強調要多幹實事,少說空話。他說,會太多,文章太長,不行。談到這裡,老人家指著窗外的一片高樓大廈說,深圳發展這麼快,是靠實幹幹出來的,不是靠講話講出來的,不是靠寫文章寫出來的。

這次參觀國貿大廈時,謝非原是有準備的,他帶了一個小答錄機放在口袋裡——當鄧小平講話時,他按下的是放音鍵,可是沒有按下錄音鍵,結果,沒錄下音來。謝非後來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政治錯誤。”幸好,謝非的秘書陳建華也錄了音,而且錄得很完整。

鄧小平坐電梯下來時,群眾以雷鳴般的掌聲表達他們對宣導改革開放政策的鄧小平的愛戴和崇敬之情,表達他們對身受其惠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擁護和支持。人人心花怒放,個個喜笑顏開。

“錦繡中華”,是集中國名勝古跡於一體的世界最大的微縮景區。中國民俗文化村,是中國民俗藝術的薈萃之地,是集民間藝術、民族風情、民居於一園的大型遊覽區。1月21日,是華僑城建設者永遠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鄧小平來到這裡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遊覽。

鄧小平的身影甫一出現在中國民俗文化村東大門廣場,民俗文化村頓時沸騰起來了。廣場上歡聲雷動,鼓樂喧天,身穿鮮豔民族服裝的各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迎接鄧小平的到來。鄧小平登上電瓶車,由徽州街西行,緩緩駛經各個民族村寨,領略了千姿百態的民族風情,欣賞了古樸純美的民間歌舞。正在這裡遊覽的群眾、港澳同胞和外國朋友,紛紛駐足道旁,鼓掌向鄧小平致意。鄧小平亦頻頻向他們招手。

到新疆維吾爾族民居,鄧小平走下電瓶車,在這裡坐下來,興致勃勃地觀看維吾爾舞蹈。他邊看邊問華僑城負責人:“我來了會不會影響你們今天的收入?”這位負責人告訴他,“今天是照常對外開放,不會受影響”,鄧小平會心地笑了。

維吾爾族青年演員們在漂亮的新疆地毯上,載歌載舞,彈起了冬不拉,敲響了手鼓,跳起了歡快的新疆舞。姑娘們舞姿翩翩,人在旋,裙在旋,滿頭的辮子也在飛旋。鄧小平看了非常高興。

演出結束時,鄧小平站起來鼓著掌,向演員們走去,稱讚她們表演得好。這時,鄧小平的小孫子也走過來,二女兒鄧楠抱住他,說:“親親爺爺。”小孫子親昵地吻了一下爺爺的面頰,鄧小平十分開心。

接著,鄧小平到錦鏽中華微縮景區遊覽。在“天安門”前,鄧小平下電瓶車觀賞了“故宮”景色。然後,他走到“故宮”景點旁邊的小賣部,很感興趣地欣賞玻璃櫃內的紀念品。在“布達拉宮”前,鄧小平停了下來,他說:“這裡的景點很多我都到過實地,布達拉宮卻沒有去過,以後也沒有機會去了。”他的家人提議:“那我們就在‘布達拉宮’前照張全家相吧。”於是,就在此照了全家相,之後鄧小平也與陪同的負責同志合影留念。

興致勃勃在錦繡中華和民俗文化村遊覽一個小時後,鄧小平一行驅車回迎賓館。途中,鄧小平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援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他接著說,“不發達地區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總之,就全國範圍來說,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

1月22日下午,鄧小平接見了深圳市負責人。他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同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

一晃幾天就過去了。1月23日,在謝非的陪同下,鄧小平結束了在深圳的考察,登上了海關快艇,啟程去往珠海特區……

七律《深圳》(劉曉 詩 徐宜勝 書)

攪動神州春潮的深圳特區

1992年,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關頭,鄧小平親臨南方視察,並以他貫以堅持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有的放矢地發表了一系列廓清人們思想中姓“資”姓“社”模糊觀念的言論。對此,黨內人士一般是從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則是通過閱讀一篇被全國報刊轉載、名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新聞通訊才瞭解到的。

這年1月18日下午5時許,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陳錫添在辦公室接到電話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個特別採訪任務。陳錫添馬上驅車趕到市里,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告訴他:“明天一早鄧小平同志抵深圳視察,市里決定全市媒體只選派你一位元文字記者全程跟隨採訪。從19日早隨市領導去火車站迎候到23日送別小平同志去珠海,一直入住賓館不回家。”

從1月19日至23日,陳錫添每天都是淩晨2時以後才入睡,因為白天要跟隨鄧小平採訪,只有晚上的時間才能靜下心來,同當時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松營一起整理記錄。有些場合,自己臨時因故不在鄧小平身邊,他還要找當時在場的有關領導追訪,對重要言論及時進行補記。

可是,深圳人民送別鄧小平後,關於他視察的消息卻被有關方面告知“暫不作公開報導”。

不久,黨內通過中央文件的形式對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的系列重要言論進行了傳達。這令陳錫添為之一喜,他想:能不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新聞通訊在表現手法上特有的優勢,活靈活現地將小平同志在深期間的音容笑貌及言談舉止來一個大展示呢?於是,他更留意對有關採訪記錄的整理和核實,為日後正式動筆寫作勤懇地作著必要的準備。於是,長篇通訊一氣呵成。

3月26日,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在《深圳特區報》一版頭條位置刊出。很快,幾天內,《羊城晚報》《文匯報》《中華工商時報》《光明日報》等先後進行了轉載。接著,新華社播發了《東方風來滿眼春》全文。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全國幾乎所有省市區的主要報紙都在一版顯要位置刊發了《東方風來滿眼春》。

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後來經過整理作為終卷篇收入他的文選。南方談話,可以說是老人的“政治交代”,或者說有“政治遺囑”的含義。南方談話之後,中國改革卷起了第二次浪潮。

2012年12月7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出京考察,第一站是深圳市。幾天行程中,習近平還先後到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等地,瞭解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當年勇擔歷史使命、“殺出一條血路”的邊陲小鎮,到今天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發展,傾注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幾代領導人的心血。而深圳特區也牢記囑託,不辱使命,衝破傳統經濟體制的重重束縛,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深圳的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縮影,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執政能力。

在蓮花山公園的鄧小平雕像旁,有一株長勢喜人的高山榕。這是習近平2012年在這裡揮鍬鏟土,種下了的這株象徵著希望和旺盛生命力的樹苗。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甚至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城市。這裡沒有北京的流金溢彩的宮殿,沒有西安那樣埋葬著眾多皇帝的巨型墳墓,也沒有重慶那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一個重要角色的任何道具,沒有可生出青苔的傳統,沒有古老而神奇的傳說。但深圳的的確確是中國20世紀末一篇迷人的神話。

看到深圳今天的氣派,你怎麼敢把它和前些年的荒涼、偏僻的邊陲小鎮連在一起!一位“老深圳”是這樣描述8年前她初來乍到深圳的情景的:“我第一次見到的深圳,沒有寬闊的大街,沒有車流人海,沒有公共汽車,沒有菜市場,沒有公園,眼前有的只是一片野草,灰塵滾滾的小道和建設者們住的一排排瓦油氈棚。我不禁潸然淚下。”

如今,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棟棟走進鄧小平的視野,窗外紅綠相映、黃藍相交的景色和李灝的高門大嗓刺激了鄧小平的思維。鄧小平情緒高昂,大聲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裡。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稅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資訊、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一席話說得在場的省、市負責人心裡激動起來,感覺渾身的勁兒更足了。

深圳蓮花山上的鄧小平塑像(黃卓彬 攝)

談笑風生引得大家駐足鼓掌

國貿中心大廈,高高聳立,直插雲霄。這是深圳人民的驕傲。深圳的建設者曾在這裡創下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徵。到深圳來的中外人士,總要登上樓頂的旋轉餐廳,遠眺深圳城市的景色。1月20日上午9時35分,鄧小平來到國貿大廈參觀。該大廈的女職工,整齊地站在兩旁,鼓掌歡迎,並齊喊“鄧爺爺好!”鄧小平高興地向她們招手,並鼓掌致意。

在謝非、李灝的陪同下,鄧小平乘快速電梯直達53層的旋轉觀光層。這是高達160米的大廈的最高層,樓頂是一個電動控制的旋轉樓層,人坐在任何一個位置都會慢慢地鳥瞰到深圳的東西南北。室內古香古色,室外天高雲淡。鄧小平站在巨大的玻璃牆邊,隨著旋轉觀光層的轉動,俯瞰深圳市容。

工作人員挪過一把扶椅,鄧小平面窗而坐。李灝告訴鄧小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即是通向火車站的人民路、建設路、和平路,再往遠看,就是香港,就是新界的元朗,一群白色的高樓像霧飄在山中間。

鄧小平看到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很是高興。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然後,他說,“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鄧小平思路清晰,記憶力強。他談笑風生,有時一兩句幽默的話語,引得大家發出一陣陣笑聲。在場的省、市負責同志聚精會神地聆聽他老人家的談話,不時還插上三幾句,談話氣氛輕鬆活躍。在談話中,他強調要多幹實事,少說空話。他說,會太多,文章太長,不行。談到這裡,老人家指著窗外的一片高樓大廈說,深圳發展這麼快,是靠實幹幹出來的,不是靠講話講出來的,不是靠寫文章寫出來的。

這次參觀國貿大廈時,謝非原是有準備的,他帶了一個小答錄機放在口袋裡——當鄧小平講話時,他按下的是放音鍵,可是沒有按下錄音鍵,結果,沒錄下音來。謝非後來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政治錯誤。”幸好,謝非的秘書陳建華也錄了音,而且錄得很完整。

鄧小平坐電梯下來時,群眾以雷鳴般的掌聲表達他們對宣導改革開放政策的鄧小平的愛戴和崇敬之情,表達他們對身受其惠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擁護和支持。人人心花怒放,個個喜笑顏開。

“錦繡中華”,是集中國名勝古跡於一體的世界最大的微縮景區。中國民俗文化村,是中國民俗藝術的薈萃之地,是集民間藝術、民族風情、民居於一園的大型遊覽區。1月21日,是華僑城建設者永遠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鄧小平來到這裡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遊覽。

鄧小平的身影甫一出現在中國民俗文化村東大門廣場,民俗文化村頓時沸騰起來了。廣場上歡聲雷動,鼓樂喧天,身穿鮮豔民族服裝的各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迎接鄧小平的到來。鄧小平登上電瓶車,由徽州街西行,緩緩駛經各個民族村寨,領略了千姿百態的民族風情,欣賞了古樸純美的民間歌舞。正在這裡遊覽的群眾、港澳同胞和外國朋友,紛紛駐足道旁,鼓掌向鄧小平致意。鄧小平亦頻頻向他們招手。

到新疆維吾爾族民居,鄧小平走下電瓶車,在這裡坐下來,興致勃勃地觀看維吾爾舞蹈。他邊看邊問華僑城負責人:“我來了會不會影響你們今天的收入?”這位負責人告訴他,“今天是照常對外開放,不會受影響”,鄧小平會心地笑了。

維吾爾族青年演員們在漂亮的新疆地毯上,載歌載舞,彈起了冬不拉,敲響了手鼓,跳起了歡快的新疆舞。姑娘們舞姿翩翩,人在旋,裙在旋,滿頭的辮子也在飛旋。鄧小平看了非常高興。

演出結束時,鄧小平站起來鼓著掌,向演員們走去,稱讚她們表演得好。這時,鄧小平的小孫子也走過來,二女兒鄧楠抱住他,說:“親親爺爺。”小孫子親昵地吻了一下爺爺的面頰,鄧小平十分開心。

接著,鄧小平到錦鏽中華微縮景區遊覽。在“天安門”前,鄧小平下電瓶車觀賞了“故宮”景色。然後,他走到“故宮”景點旁邊的小賣部,很感興趣地欣賞玻璃櫃內的紀念品。在“布達拉宮”前,鄧小平停了下來,他說:“這裡的景點很多我都到過實地,布達拉宮卻沒有去過,以後也沒有機會去了。”他的家人提議:“那我們就在‘布達拉宮’前照張全家相吧。”於是,就在此照了全家相,之後鄧小平也與陪同的負責同志合影留念。

興致勃勃在錦繡中華和民俗文化村遊覽一個小時後,鄧小平一行驅車回迎賓館。途中,鄧小平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援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他接著說,“不發達地區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總之,就全國範圍來說,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

1月22日下午,鄧小平接見了深圳市負責人。他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同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

一晃幾天就過去了。1月23日,在謝非的陪同下,鄧小平結束了在深圳的考察,登上了海關快艇,啟程去往珠海特區……

七律《深圳》(劉曉 詩 徐宜勝 書)

攪動神州春潮的深圳特區

1992年,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關頭,鄧小平親臨南方視察,並以他貫以堅持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有的放矢地發表了一系列廓清人們思想中姓“資”姓“社”模糊觀念的言論。對此,黨內人士一般是從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則是通過閱讀一篇被全國報刊轉載、名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新聞通訊才瞭解到的。

這年1月18日下午5時許,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陳錫添在辦公室接到電話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個特別採訪任務。陳錫添馬上驅車趕到市里,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告訴他:“明天一早鄧小平同志抵深圳視察,市里決定全市媒體只選派你一位元文字記者全程跟隨採訪。從19日早隨市領導去火車站迎候到23日送別小平同志去珠海,一直入住賓館不回家。”

從1月19日至23日,陳錫添每天都是淩晨2時以後才入睡,因為白天要跟隨鄧小平採訪,只有晚上的時間才能靜下心來,同當時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松營一起整理記錄。有些場合,自己臨時因故不在鄧小平身邊,他還要找當時在場的有關領導追訪,對重要言論及時進行補記。

可是,深圳人民送別鄧小平後,關於他視察的消息卻被有關方面告知“暫不作公開報導”。

不久,黨內通過中央文件的形式對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的系列重要言論進行了傳達。這令陳錫添為之一喜,他想:能不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新聞通訊在表現手法上特有的優勢,活靈活現地將小平同志在深期間的音容笑貌及言談舉止來一個大展示呢?於是,他更留意對有關採訪記錄的整理和核實,為日後正式動筆寫作勤懇地作著必要的準備。於是,長篇通訊一氣呵成。

3月26日,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在《深圳特區報》一版頭條位置刊出。很快,幾天內,《羊城晚報》《文匯報》《中華工商時報》《光明日報》等先後進行了轉載。接著,新華社播發了《東方風來滿眼春》全文。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全國幾乎所有省市區的主要報紙都在一版顯要位置刊發了《東方風來滿眼春》。

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後來經過整理作為終卷篇收入他的文選。南方談話,可以說是老人的“政治交代”,或者說有“政治遺囑”的含義。南方談話之後,中國改革卷起了第二次浪潮。

2012年12月7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出京考察,第一站是深圳市。幾天行程中,習近平還先後到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等地,瞭解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當年勇擔歷史使命、“殺出一條血路”的邊陲小鎮,到今天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發展,傾注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幾代領導人的心血。而深圳特區也牢記囑託,不辱使命,衝破傳統經濟體制的重重束縛,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深圳的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縮影,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執政能力。

在蓮花山公園的鄧小平雕像旁,有一株長勢喜人的高山榕。這是習近平2012年在這裡揮鍬鏟土,種下了的這株象徵著希望和旺盛生命力的樹苗。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