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孟子為何要把自己賣掉?齊宣王表示出多少錢我買

孟子在魏國沒有得到任用,學說也沒有賣出去,於是就去了東方的齊國。 小國不敢行仁政,齊國是大國,這次,孟子打算到大國來試試,於是他又去遊說齊宣王。

齊宣王說:“請您談談齊桓晉文之事吧。 ”

孟子不高興了,說:“齊桓公、晉文公,是霸道,是以力服人。 我們孔子之徒是不談這個的。 在我孟子看來,當國君的關鍵是行仁政!”

齊宣王忐忑不安地問:“像我這樣能力有限,品質也不怎麼好的人,能往下推行仁政,保民而王嗎?”

孟子趕緊給自己的仁政理論做廣告:“我的仁政實行起來,就像撿起一根羽毛、折斷一根樹枝那麼容易,您當然可以啦。 上次,我看見您祭祀的時候熱愛大動物,不忍看見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饒了,而改宰山羊,這是仁心發現啊!這就是君子啊,君子遠庖廚。 您這樣的仁心,能對待小動物,為什麼不能用到人身上去呢?對自己妻子有仁心,對自己的親戚兄弟有仁心,把它推廣到更遠更多的人身上,對天下人就都有了仁心,這樣推仁足以保四海。

現在您的仁心已經用到了禽獸,再推廣到百姓,那不就是仁政了嗎?”

對於齊宣王心裡“王天下”的問題,孟子拿出了自己的學說,“如果您能發施仁政,使得天下的仕人都覺得您這兒有仁政,願意到您的朝廷上來立著;天下的農民都覺得您這兒有仁政,於是拎著鋤頭來您的國;商賈也都願意到您這兒來(因為您這兒地攤費低)。

天下的人,都恨他們的國君而都喜歡您,那誰還能擋得了您,您不就憑此戰勝列國而王天下了嗎?”

“人如果沒有恒定的產業就不會有恒心,人沒有恒心,就各種壞事都敢幹了。 他幹了壞事,您再把他治罪,這實際上是用陷阱和羅網對付民眾。 哪有仁人作為國君,卻用陷阱對付民眾的呢?”

這裡的恒心不是持之以恆的意思,而是堅持信條和道德原則,一個沒有產業的人,為了能活下去,就不擇手段,比如若拐賣孩子能解決自己的生計危機,那也就去幹了。 所以,在孟子看來,有了恒定的產業,人會講道德和守法一些。 就像明星自己的片約和代言費極高,就會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不會輕易坐公共汽車而逃票(如果她也要坐公汽的話)。 而群眾演員在去等活兒的路上,逃個票,也許就毫不猶豫了。 所以說“明星懷刑,群眾演員懷惠”。

當然這只是一般規律,不是絕對盡然。 孟子說這話的意思就是,你得讓人們生活有所倚賴,這樣民眾才會有廉恥和道德恒心。

孟子接著把對魏惠王說的話,完全又重新講了一遍,還是行仁政的內容,雖然又過了一年多,物件也換了,但是內容並沒升級,還是少累民眾、少斂稅、別老打仗耽誤農時,從而讓老百姓富足,這樣就可以打敗那些不行“仁政”而弄得民眾凍餓、妻離子散的國家,於是“仁者無敵”。

值得慶倖的是,不知怎麼搞的,孟子這樣一談,齊宣王居然很欣賞,於是留下了孟子,叫他擔任上卿的職務,遇大事常諮詢孟子,孟子一下子成了高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