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和陳友諒鏖戰五年,張士誠為何作壁上觀?原來老朱握此把柄

至正二十四年(西元1364年)正月, 朱元璋正式加冕吳王稱號。 當時的民眾為了區別兩人, 把在東邊稱王的張士誠為東吳王, 而稱朱元璋為西吳王。

當然, 朱元璋稱了王也不忘本。 一是信誓旦旦地公然表示, 他只是小明王的一個屬臣。 二是改章立制地建立百司官屬——中書省, 設立了浙江、江西、湖廣、江淮等行中書省。 三是大張旗鼓地進行了分封。 封李善長為右丞相, 徐達為左丞相, 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 汪廣洋為右司郎中, 張昶為左司都事。 立長子朱標為世子。 四是對軍隊進行了重新編制。 改翼為衛, 廢除了各翼統軍的帥府, 設立了武德、龍驤等17個衛親軍指揮使司。

做完這一切後, 朱元璋沒有閑著, 馬上把戰略的目光停留在了另一隻餓狼身上, 張士誠成了朱元璋接下來要征服的物件。

其實就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十回合、歷時五年多的PK裡, 張士誠過的日子可以用“神仙”二字來形容。 這其中, 張士誠有數次可以一舉擊潰朱元璋的機會, 但他都錯失了。 一是, 朱陳大戰剛拉開序幕時, 陳友諒主動要求跟他結為兒女親家。 但兒子張仁在迎親的途中被朱元璋“綁架”後, 張士誠似乎嚇破了膽, 一方面主動和陳友諒劃分了階級界線,

另一方面對朱元璋進行百般懷柔, 目的不言而喻, 希望朱元璋能不傷毫髮地歸還自己的兒子。 然而, 朱元璋那是啥人, 當初抓住了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後, 寧肯犧牲自己手下一員虎將也不放回張士德。 此時抓住了張士誠的兒子, 自然不會輕易放手。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 你越不放手, 別人越不能鬆手。 也正因為這樣, 在隨後朱元璋和陳友諒PK大戰中, 張士誠面對朱元璋的空門卻無動於衷。 不知情的人說張士誠膽小如鼠, 害怕冒險, 才不敢去拔朱元璋這只老虎的牙。 然而, 其實張士誠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 他視為掌上明珠的兒子張仁在朱元璋手上, 投鼠忌器之下, 他哪還敢輕舉妄動。

躲在元朝懷抱裡“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的張士誠直到小明王的大舉北伐被元軍徹底打敗, 他這才選擇了“靈蛇出洞”來安豐撿勝利的果實。 然而, 張士誠不會料到, 朱元璋居然還會忙裡偷閒, 就在和陳友諒大戰的空隙, 來了安豐一趟, 並且成功把小明王救走, 致使張士誠落得個賠了小明王又折兵的下場。

總而言之, 朱陳爭霸的五年, 是張士誠虛度了的五年。 五年裡除了長了記性外, 一事無成;五年裡除了添了歲月的痕跡外, 醉生夢死;五年裡除了從元朝那裡騙得財物外, 一無所獲。 五年後, 張士誠突然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是啊,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五年張士誠還是在原地踏步,而他的對手朱元璋卻大步向前。五年一個輪回,驀然回首,對手還是那個對手,但實力卻早已大相徑庭。五年前,多半是張士誠主動進攻朱元璋;五年後,攻守逆轉,換成朱元璋討伐張士誠了。

至正二十五年(西元1365年)也就是在徹底征服陳友諒的第二年,朱元璋大舉進攻張士誠,張士誠欠下的帳終於該是到了要償還的時候了。

寸金難買寸光陰。

是啊,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五年張士誠還是在原地踏步,而他的對手朱元璋卻大步向前。五年一個輪回,驀然回首,對手還是那個對手,但實力卻早已大相徑庭。五年前,多半是張士誠主動進攻朱元璋;五年後,攻守逆轉,換成朱元璋討伐張士誠了。

至正二十五年(西元1365年)也就是在徹底征服陳友諒的第二年,朱元璋大舉進攻張士誠,張士誠欠下的帳終於該是到了要償還的時候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