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清華大學新生國文考試,一條3個字的上聯,最終只有1個人得分

孫行者 對 胡適之

歡迎閱讀本期《今古縱橫》

頭條上有很多對對子的高手和愛好者, 看來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受到大家歡迎的。

不過要說起正式考試中的對對子, 就不得不說上世紀初, 清華大學的那場新生國文測驗了。

1932年, 時任清華大學教授、歷史語言研究所組長的陳寅恪, 在當年的清華大學新生入學國語試卷中, 出了一道3個字的上聯, 題目就是“孫行者”。 這種開放式的題目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的, 有答“唐三藏”的、有答“豬八戒”的。 這些都被陳寅恪先生批閱為答案錯誤。 差強人意的有“王引之”、“祖沖之”等, 陳寅恪先生也覺得不是很合適。 最終, 只有1位學生的答題被陳先生欣賞, 這個答案就是“胡適之”。

陳寅恪 先生

胡適之就是胡適, 答出此答案的則是後來的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先生。 而陳寅恪先生在看到周祖謨的這道答題後更是說道:“就憑這三個字, 這名考生想上清華的哪個系都行”。

那為什麼周祖謨的這個對句能得到陳寅恪的欣賞和肯定呢?據陳寅恪先生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 當時出題“孫行者”, 來緣于蘇東坡的詩句“前生恐是盧行者, 後學過呼韓退之”。 “韓盧”為犬名, “行”與“退”皆步履進退的動詞,

“者”與“之”俱為虛字。 然後, 孫行者又是世人皆知的《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別名, 因此正好借此出題。 而由於對子本身只有3個字, 最終可選的答案範圍並不多, 陳寅恪先生自己本意的最佳答案就是“胡適之”。 因為蓋 “猢(胡)猻(孫)” 即猿猴, 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

而另據答題者周祖謨先生回憶則說, 當時他想到可以作對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王引之”, 一個是“胡適之”。 二者比較後, 他認為“胡適之”更好。 因為“適者, 往也”, “往”跟“行”意思相近, 而“引”又是另一個意思。 所以就答了“胡適之”。

周祖謨 先生

以“胡適之”對“孫行者”, 不僅對仗工穩, 平仄協調,而且化用典故, 妙合古今。 而陳寅恪先生本意答案也正是“胡適之”, 所以在五花八門的對句中突然看到周祖謨答的、符合自己本意的答案時, 陳寅恪先生喜出望外, 以致如前文所說, 可以讓該考生在清華任意選擇專業。

不過出於經濟原因, 周祖謨最終選擇的是學費更低廉的北大。 而巧合的是他竟成了胡適的門生, 雖然周祖謨最終與清華擦肩而過,

但這段佳話卻廣為流傳。

其實筆者個人認為“祖沖之”也不錯, “祖、孫”呼應, “行、沖”皆動, “者、之”則都為虛詞。 各位頭條的高手們, 你們認為呢?

感謝您的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